《南史》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繁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
《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记载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
文字简明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著。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宋书音义4卷 见南献遗徵 书目答问云未刻
宋书考证4卷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1-4期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251-472页题宋书考论
宋书札记1卷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73-482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25-433页民国印本
宋书州郡志校勘记1卷南菁书院丛书六集本 历代地理汇编本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丛书集成第169册
申范1卷 菊坡精舍刊本 古学汇刊本 申宋书范晔传之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83-498页
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
宋书补表4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南京??里国学图书馆写本
补纪元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种
宋诸王世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将相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镇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据历代史表原刊本
补宋书宗室世系表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补宋书刑法志1卷食货志1卷嘉庆21年自刊本光绪10年刊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附刊胡承珙校语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丛书集成第766、781册
补宋书艺文志1卷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补宋书艺文志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据稿本
晋宋书故 嘉庆21年自刊本 郝氏遗书本 粤雅堂丛书二十九集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孙: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499-519页
补校宋书州郡志札记 杨守敬集第7册 续群书拾补据金陵书局本,已见迻校者不录
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7期
齐诸王世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齐方镇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
南齐书校勘记 上海文管会藏稿本
孙:南齐书校议 中华书局1984年版,相当于中华点校本之校勘记
南齐书夷貊传地理考证1卷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0-523页
补南齐书艺文志4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据稿本
补南齐书经籍志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33-459页 民国间?印本、抄本
梁书佚文1卷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梁书斠议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1-469页
毛本梁书校议 信古阁小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5-530页
梁书札记1卷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31-54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59-461页
补梁疆域志4卷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 历代地理志汇编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丛书集成第3080-82册
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补梁书艺文志1卷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梁诸王世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梁将相大臣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
陈书斠议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69-477页
补陈疆域志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稿本
陈州府职官备考1卷 1916年淮阳县志附刻本
陈诸王世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陈将相大臣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
南史佚文1卷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2页
读南史记疑1卷 读书记疑卷8
南史存校1卷 读书记疑卷13
南史札记1卷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43-557页
宋齐梁陈方镇年表4卷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58-683页
魏书校勘记1卷思贤讲舍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168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684-701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89-525页
魏书札记1卷 1930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52-859页
魏书宗室传注12卷世系表2卷 1924年东方学会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702-832页题传注12卷等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537-669页 民国印本
魏书宗室传注校补1卷 贞松老人遗稿乙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833-851页实册数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69-687页
魏书铁佛刘虎传注
魏书地形志校录3卷 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题作校异有附录 适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据适园丛书本
读魏书地形志随笔1卷北京图书馆藏管廷芬辑花近楼丛书抄本
延昌地形志20卷 传抄本
稿本旧藏祁氏,后归陈士可,仅存卷1-3司州及目录1卷。各家传抄本多从何秋涛抄本转录。
北魏地形志札记 历代舆地图·北魏地形志图,杨守敬集第7册郗志群校注〈续群书拾补〉第1399-1424页
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外国传补地理考证1卷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55-985页
魏书校补1卷群书拾补本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4册魏书礼志校补1卷
补乐志缺文,未全,后经陈垣据册府元龟补足,已印入百衲本魏书。
魏书源流考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477-489页 抄本
魏诸帝统系图1卷魏诸王世表1卷魏异姓诸王世表1卷魏外戚诸王世表1卷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西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东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魏书官氏志疏证1卷 光绪23年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魏书兵志1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补后魏书艺文志 北京图书馆有抄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687-733页 民国抄本
元魏方镇年表2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据排印本
西魏书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733-911页清刻本
北齐书佚文1卷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524页
北齐书疏证 见南献遗徵 书目答问云未见传本
北齐书斠议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1-917页
北齐书校证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17-947页 稿本
北齐书旁证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947-1019页 稿本
补北齐书疆域志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19-1031页
北齐诸王世表1卷北齐异姓诸王世表1卷北齐将相大臣年表1卷 历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校勘记 见宋本北周书跋
周书斠议 二十四史订补第7册第1031-1037页
周诸王世表1卷周公卿年表1卷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北周公卿表 多识录卷2 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
周书缓案 中华书局1959年石印线装本
周书异域传地理考证1卷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5册第986-991页
《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寿撰。延寿事迹附载《新唐书·令狐德棻传》。延寿承其父大师之志,为《北史》《南史》。而《南史》先成,就正於令狐德棻,其乖失者尝为改定。宋人称延寿之书删烦补阙,为近世佳史。顾炎武《日知录》又摘其《李安民》诸传一事两见,为纪载之疏。以今考之,《本纪》删其连缀诸臣事迹,《列传》则多删词赋,意存简要,殊胜本书。然宋、齐、梁、陈四朝九锡之文、符命之说、告天之词,,皆沿袭虚言,无关实证,而备书简牍,陈陈相因,是芟削未尽也。且合累朝之书,勒为通史,发凡起例,宜归画一。今延寿於《循吏》《儒林》《隐逸传》既递载四朝人物。而《文学》一传,乃因《宋书》不立此目,遂始於齐之邱灵鞠。岂宋无文学乎?
《孝义传》搜缀湮落,以备阙文,而萧矫妻羊氏、卫敬瑜妻王氏先后互载,男女无别。将谓史不当有《列女传》乎?况《北史》谓《周书》无《文苑传》,遂取《列传》中之《庾信》《王褒》入於《文苑》。则宋之谢灵运、颜延之、何承天、裴松之诸人何难移冠《文苑》之前?《北史》谓魏、隋有《列女传》,齐、周并无此篇,今又得赵氏、陈氏附备《列女》。则宛陵女子等十四人何难取补《列女》之阙?书成一手,而例出两岐,尤以矛陷盾,万万无以自解者矣。
盖延寿当日专致力於《北史》,《南史》不过因其旧文,排纂删润。故其减字节句,每失本意。间有所增益,又缘饰为多。如宋《路太后传》较《宋书》为详。然沈约修史,工於诋毁前朝,而不载路太后饮酒置毒之事,当亦揆以前后恩慈,不应存此异说也。延寿采杂史为实录,又岂可尽信哉?然自《宋略》《齐春秋》《梁典》诸书尽亡,其备宋、齐、梁、陈四史之参校者,独赖此书之存。则亦何可尽废也。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南史》仅供学习研究。
② 为净化网络环境,如果您发现《南史》与现有法律有抵触之处,请向我们举报,我们将及时更正,您的热心是对本站最大的支持!
③ 如果您发现作品南史有错误内容,请发短信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④ 支持作者请到各大书店或网站购买阅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