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志·艺文志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昆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对这些事情朕感到很悲哀!”于是建立了藏书的简册,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堕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修有关天文历法的书籍,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衹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经》十二篇,有施、孟、銮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服氏》二篇。
  《周氏易传》连篇。周氏字王孙。《服氏易传》两篇。

  《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杨氏易传》两篇。杨氏名何,字叔元,是苗川人。

  《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蔡公易传》两篇。蔡公是卫国人,服事周王珏。

  《韩氏》二篇。名婴。
  《韩氏易传》两篇。韩氏名婴。

  《王氏》二篇。名同。
  《王氏易传》两篇。王氏名同。

  《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丁氏易传》八篇。厂氏名宽,字子襄,是梁国人。

  《古五字》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古五子易传》十八篇。从甲子到壬子,论说《易》的阴阳。

  《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淮南道训》两篇。淮南王刘安聘用懂《易》的九个人,号称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幅。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周易章句》,施、孟、梁丘氏三家各两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解释《周易》的共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丁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占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秦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捷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祇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五十七篇。

  《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三十二卷。
  《经》二十九卷。有大夏侯、小夏侯两家。《欧阳经》有三十二卷。

  《传》四十一篇。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有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欧阳说义》两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刘向的《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许商的《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议奏》四十二篇。宣帝时石渠论。
  《周书》七十一篇。周朝的史官所记。《议奏》四十二篇。是宣帝时在石渠的议论。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
  关于《尚书》的著作共九种,计四百一十二篇。加入了型血的《稽疑》一篇。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俱,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缘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一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查、垒间传教。到了汉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王家的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一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感到害怕就停止了拆毁房屋。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得到了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字,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的有几十个字。《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诗经》二十八卷,有鲁、齐、韩三家。

  《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
  《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

  《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韩诗内传》四卷。

  《韩外传》六卷。
  《韩诗外传》六卷。

  《韩说》四十一卷。
  《韩说》四十一卷。

  《毛诗》二十九卷。
  《毛诗》二十九卷。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关于《诗经》的共有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马诗,把它用歌声表达出来就称为歌。所以古代有收集诗的官员,君王用它观察风俗了解政治的得失,自我加以稽考修正。孔子精选了周诗,上起殷朝,下到鲁国,共有三百零五篇,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还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是讽诗并能背诵,不单靠文字流传。汉朝建立后,鲁申公为《诗》进行解释,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生都为《诗》作解说。有的取自《春秋》,采用众人的杂论,都不是《诗》的本来意思。如不得已而要用《诗》,衹有鲁《诗》最与《诗》本义相近。三家都被列于学校。又有毛公的学说,自称是子夏所传授的,而河问献王喜欢它。就没被列于学校。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有后氏、台呕学派。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记》一百三十一篇。是孔子的七十弟子的传人所记录的。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是古代明堂所遗传下来的事情。

  《王史氏》二十一篇。
  《王史氏》二十一篇。

  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
  王史氏是七十弟子的传人。《曲台后仓》九篇。

  《中庸说》二篇。
  《中庸说》两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设立博士。

  《周官传》四篇。
  《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军礼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古封惮群祀》二十二篇。

  《封弹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
  《封禅议对》十九篇。记武帝时的事情。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议奏》三十八篇。石渠。
  《汉封惮群祀》三十六篇。《议奏》三十八篇。是石渠议奏。

  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礼》一共有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选入了《司马法》一家,有一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易》上说:“对于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的区别,礼义有所规定。”但帝王的质朴和文采代代有增有减,到周朝时就规定得极为细致,每一件事都要有制度,所以说:“礼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等到周朝衰落后,诸侯超越礼法的限制,厌恶礼法不利于己,都把它们抛弃毁掉了。到孔子时就不完备了,到秦国时,就遭到更大的破坏。到了汉朝,鲁国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到孝宣帝时为止,后仓的最为明晰。戴德、戴圣、庆普都是他的学生,三家都被列在学校。《礼古经》出现在鲁国的淹中和孔氏家中,同十七篇的文章相似,多出了三十九篇。至于《明堂阴阳》、《王史氏记》上所见到的,大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制度,虽然不能详备,但仍比后仓等人推论《士礼》而向天子陈说的学说多。

  《乐记》二十三篇。
  《乐记》二十三篇。

  《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
  《王禹记》二十四篇。《雅歌诗》四篇。

  《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赵氏》七篇。赵氏名定,是勃海人,由宣帝时的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
  《雅琴师氏》八篇。师氏名中,是束海人,相传说是师旷的后代。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龙氏名德,是梁国人。

  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乐》共有六家,一百六十五篇。抽出了淮南塑迪等人的七篇《琴颂》。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津,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易》上说:“前代帝王制作音乐崇尚道德,隆重地进献祭品上天,供奉祖先。”所以从黄帝以下到三代,乐曲都各自有名称。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俗,没有比乐更好的。”礼和乐相辅相成。周朝衰落后,礼和乐都被破坏了,音乐之理尤其精妙,因为它的节奏在音律,又加上被郑、卫之音所扰乱,所以没有遗传下来的规则。汉朝建立后,制氏认为雅乐声律,世代都在乐官,颇能记忆一些音乐的铿锵鼓舞的音节,但不能说出它的含义。六国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崇尚古乐,孝文帝的时候得到他的乐人窦公,献上他的书,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章。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喜欢儒术,同毛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和诸子学说中论说音乐的部分,撰写成《乐记》,献上八佾之舞,同制氏相差不远。内史丞王定传授《乐记》,把它授给常山的王禹。王禹在成帝时任谒者官,几次论说它的意义,献上二十四卷的记载。刘向校书,得到二十三篇的《乐记》,同王禹的不同,这方面的学问越来越衰亡了。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有公羊、毫遂二家。

  《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

  《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
  《春秋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是齐国人。

  《穀梁传》十一卷。穀梁子,鲁人。《邹氏传》十一卷。
  《春秋谷梁传》十一卷。谷梁子,是鲁国人。《春秋邹氏传》十一卷。

  《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
  《春秋夹氏传》十一卷。有目录但没有书。

  《左氏微》二篇。
  《春秋左氏微》二篇。

  《铎氏微》三篇。楚太傅铎椒也。
  《春秋铎氏微》三篇。铎氏是楚国的太傅铎椒。

  《张氏微》十篇。
  《春秋张氏微》十篇。

  《虞氏微传》二篇。赵相虞卿。《公羊外传》五十篇。
  《春秋虞氏微传》二篇。虞氏是赵国的相虞卿。《春秋公羊外传》五十篇。

  《穀梁外传》二十篇。
  《春秋谷梁外传》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春秋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春秋谷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杂记》八十三篇。《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春秋公羊杂记》八十三篇。《春秋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春秋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
  《春秋议奏》三十九篇。是石渠板的议论。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

  《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分《国语》。《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
  《新国语》五十四篇。刘向另写的《国语》。《世本》十五篇。古代史官记载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的诸侯大夫。

  《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
  《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以后的事。

  《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就把文字刻在石山的石上。

  《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
  《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载的。《太史公书》一百三十篇。十篇有目录没有书。

  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
  冯商所续的《太史公》有七篇。

  《太古以来年纪》二篇。
  《太古以来年纪》二篇。

  《汉著记》百九十卷。
  《汉著记》一百九十卷。

  《汉大年纪》五篇。
  《汉大年纪》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春秋》类著作共有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去《太史公》中的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左侧史官记其言,右侧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周室衰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就说:“夏礼我能说出来,但杞国的就不能全面验证了;殷礼我能说一说,但宋国的就不能全面考证了。这是文献不够的缘故,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考证了。”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藉曰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藉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昌明孔子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春秋》所贬损的当代君臣,有权威势力,他们的事情就写进了解释中,因此这本书就被隐藏起来了,没有宣扬,用来避免遭到当时的灾难。等到末世人们口头传说流行开来,便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这四家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两家被列在皇家学校讲解,邹氏没有老师,夹氏没有书。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传》十九篇。
  《论语》古文二十一篇。出自孔子家壁中,有两篇《子张》。

  《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鲁王骏说》二十篇。
  《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篇。《鲁论语》二十篇,《传》十九篇。《论语齐说》二十九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鲁王骏说》二十篇。

  《燕传说》三卷。
  《燕传说》三卷。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议奏》十八篇。是石渠阁的议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孔子徒入围法》二卷。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类著作共有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回答其弟子及时人提问,以及其门徒相互问答的一部书。当时弟子对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记录。子L子卒后,门人相互收集并记下来,所以称为《论语》。汉朝建立后,有《齐论语》和《鲁论语》两家。传授《齐论语》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亘鱼、尚书令五鹿充宗、胶束庸生等人,衹有王堡是名家。传授《鲁论语》的,有宝山都尉龚奋、旦值少府夏堡塍、丞相童贤、垄迭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都是名家。张旦在最后,因而流行于世。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孝经古孑L氏》一篇。有二十二章。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孝经》一篇。有十八章。分长孙氏、江氏、后氐、呈返四家。

  《长孔氏说》二篇。
  《孝经长孙氏说》二篇。

  《江氏说》一篇。
  《孝经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
  《孝经翼氏说》一篇。

  《后氏说》一篇。
  《孝经后氏说》一篇。

  《杂传》四篇。
  《杂传》四篇。

  《安昌侯说》一篇。《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
  《安昌侯说》一篇。《五经杂议》十八篇。是石渠闻的议论。

  《尔雅》三卷二十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尔雅》三卷二十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职》一篇。
  《弟子职》一篇。

  《说》三篇。
  《说》三篇。

  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经》类著作共有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孝经》是孔子对曾子讲解孝道的著作。孝道,是天经地义之事,是人人应尽之事。从大的方面来说,所以叫《孝经》。在汉朝,有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孝经》,各成一家之言。各家经文都相同,衹有孔氏壁中的古文不同。“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这两句各家的说法都不合适,古文的字和断句都不同。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史籀》十五篇。里童工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丢失了六篇。

  《八体六技》。
  《八体六技》。

  《苍颉》一篇。
  《苍颉》一篇。

  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前七章,是秦丞相李斯所作;《爰历》六章,是秦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所作。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所作。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所作。

  《训纂》一篇。扬雄作。
  《训纂》一篇。扬雄所作。

  《别字》十三篇。
  《别字》十三篇。

  《苍颉传》一篇。
  《苍颉传》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

  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文字学共有十家,四十五篇。加了扬雄、杜林两家两篇。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凡将》则颇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敝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易》上说:“上古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事,后代圣人改用文字记事,百官用来治事,万民用来辨别事物,这都是取之于《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央》卦。”“央,用于王庭决断事物”,是说它能宣扬在君王的朝廷,用处最大。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之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才能当史。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六体,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用来认识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幡作为信物的。依据古代制度,书一定要同文字,不知道的暂时空缺,然后来求教年老者,到了衰落的时代,是非没有正确答案,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造字。所以孔子说:“我还赶上了史书中的缺疑不写的地方,现在连缺疑不写的地方也没有了!”大概是对字渐渐不正确而感到悲哀。《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文字大多取自《史籀篇》,但篆体又差别很大,造就是所谓的秦篆。这时候已开始创造隶书,起源于官府中诉讼案件很多,为了方便省事,这种简便的文字首先用于处理徒隶事务的公文。汉朝建立后,乡间的教师就合集成《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把六十字断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合并而成《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没有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都是《苍颉》中的正字。《凡将篇》则有很大的出入。到元始年中,征召天下懂得文字的人以百计,各命他们在朝廷中记字。扬雄选取其中有用的来作《训纂篇》,顺着连接《苍颉篇》,又换了《苍颉篇》中重复的字,共成八十九章。臣又继承扬雄的作了十三章,共成一百零二章,没有重复的字,六艺和各书所记载的字大致都齐全了。《苍颉篇》中多古字,平庸的教师弄错了它的断句,宣帝时就征召齐国的能纠正断句的人,张敞去接受传授,传到他的外孙的儿子杜林时,他就作了解释,与《苍颉篇》并行。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艺总共有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比《七略》增加了三家,有一百五十九篇;减去了重复的十一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六艺的文章中:《乐》用来调节精神,是仁的表现;《诗》用来端正言语,是义的运用。《礼》用来明确规矩,明确了就容易见得着,所以没有注释。《书》用来推广道德,是求知的方法。《春秋》用来判断处理问题,是信用的标志。这部书,体现仁、义、礼、智、信,相互补充,不可或缺,而《易》又为其本源。所以说“《易》的意义不知道,那么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息了”,这是说同天地共始终的。至于五学,世代有变化,就像五行交替行事。古代的学者边耕种边修养,三年而通晓一艺,保留它的大致内容,研究经文罢了,因此所用的时候少而积累的德行就多。三十五岁经就通了。后代的经和传已经互相矛盾,博学的人又不思考多听多疑的含义,而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牵强附会,巧为立说,破坏文字的形体;解说五个字的文章,达到二三万言。后来的人相互攀比,所以幼童抱守一艺,到头发白后才能讲说。安于他所学习的,诋毁他所没有见过的,最终自己欺骗了自己。这是学者的大患。总括六艺为九种。

  《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晏子》八篇。晏子名婴,谧平仲,为齐景公丞相,孔王称赞他善于与人交往,《史记》中有其《列传》。《于思》二十三篇。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是鲁缪公的老师。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
  《曾子》十八篇。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学生。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的学生漆雕启的后代。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
  《宓子》十六篇。宓子名不齐,字子贱,是孔子的学生。

  《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景子》三篇。所说的是宓子的话语,像是他的学生。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世子名硕,是陈国人,是七十弟子的学生。

  《魏文侯》六篇。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李克》七篇。李克是子夏的学生,是魏文侯的丞相。

  《公孔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公孙尼子是七十弟子的学生。

  《孟子》十一篇。
  《孟子》十一篇。

  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
  孟子名轲,是邹国人,子思的学生,《史记》中有其《列传》。

  《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羋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
  《孙卿子》三十三篇。孙卿子名况,赵国人,是齐国稷下的祭酒,有《列传》。《芈子》十八篇。芈子名婴,是齐国人,七十弟子的后人。《内业》十五篇。不知写书的人名。

  《周史六韬》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周史六韬》六篇。作于周惠王、周襄王之间,有的说作者是显王时的人,有的说孔子曾向他求教。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
  《周政》六篇。是周朝时的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周法》九篇。效法天地,设立百官。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是河间献王所述。度。

  《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
  《澜言》十篇。不知作者,所论述者为君王之法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述的是功德之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甯越》一篇。宁越是中牟人,是周威王的老师。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
  《王孙子》一篇。又名《巧心》。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公孙固》一篇。有十八章。齐闵王失去国家后,向公孙固求教,公孙固因此为他陈述古今成败的事。

  《李氏春秋》二篇。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羊子》四篇。一百章。作者为秦朝博士。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
  《董子》一篇。董子名无心,曾与墨子诘难。

  《俟子》一篇。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
  《鲁仲连子》十四篇。《史记》中有《列传》。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平原君》七篇。朱建作。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氏就是虞卿。

  《高祖传》文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高祖传》十三篇。记述汉高祖同大臣论述古事的言论及其诏策。

  《陆贾》二十三篇。
  《陆贾》二十三篇。

  《刘敬》三篇。
  《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孝文传》十一篇。记述文帝言论以及韶策。

  《贾山》八篇。
  《贾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藏》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亲孔聚,汉高祖时因为是功臣被封为侯,壬也继承爵位。

  《贾谊》五十八篇。
  《贾谊》五十八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

  《皃宽》九篇。
  《皃宽》九篇。

  《公孙弘》十篇。
  《公孙弘》十篇。

  《终军》八篇。
  《终军》八篇。

  《吾丘寿王》六篇。
  《吾丘寿王》六篇。

  《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
  《虞丘说》一篇。诘难孙卿。

  《庄助》四篇。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臣彭》四篇。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作者曾几次上书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
  其中包括《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

  杨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其中包括《太玄》十九篇,《法言》十三篇,《乐》四篇,《箴》二篇。以上共有儒家有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加入了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杨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它研习六经,专心于仁义之间,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以孔子为宗师,来显示他们言辞的分量,其道最为高深。孔子说:“如果要对人有所赞誉,就要对他有所考察。”唐、虞的鼎盛,殷、周的兴旺,仲尼的事业,已经证明行之有效。但不甚明智者已经失去了儒家学说的精微,而偏邪的人又随着时代进退,违背偏离道的根本,衹是用来博取众人的尊敬。后来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因此《五经》违背本义,其经义支离破碎,儒家学说渐渐衰微,这就是见闻寡陋的儒生的弊端。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伊尹是商汤之相。

  《伊尹》五十一篇。汤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是周朝的师尚父,本来是有道的人。有人以为此书是后代研究太公之学者所增补。其中包括《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辛甲是纣王的臣子,进谏了七十五次就离去了,且塑分封了他。

  《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鬻子名熊,是周朝之师,从文王以下都向他求教,周朝封他为楚祖。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管子》八十六篇。管子名夷吾,为齐桓公的丞相,他不用兵力,而能九次联合诸侯,《史记》中有《列传》。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姓李,名耳,邻氏传授他的学说。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讲述老子的学说。

  《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徐氏字少季,临淮人,传授《老子》。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刘向《说老子》四篇。

  刘向《说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文于是老子的学生,同老子同一个时代,但称周平王向他求教,像是依托他的名字。

  《文字》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蜗子名渊,楚国人,是老子的弟子。

  《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关尹子》九篇。关尹子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的时候,关喜随老子而去。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庄子》五十二篇。庄子名周,宋国人。

  《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歹子》八篇。列子名圄寇,比庄子年长,庄子很称赞他。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老成子》十八篇。

  《老成子》十八篇。
  《长卢子》九篇。长卢子是楚国人。

  《长卢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公子牟是魏国的公子,早于庄子,庄子很称赞他。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田子》二十五篇。田子名骈,齐国人,旅游到!虹,号称玉旦壁。

  《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老莱子》十六篇。楚国人,与孔子同时。

  《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也子同时。
  《黔娄子》四篇。黔娄子是齐国隐士,守道而不屈,齐威王待之以礼。

  《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宫孙子》二篇。

  《宫孙子》二篇。
  《鹖冠子》一篇。作者楚国人,居住在深山中。以鸥之羽为冠。

  《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周训》十四篇。

  《周训》十四篇。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四经》四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铭》六篇。
  《黄帝君臣》十篇。起于六国之时,同《老子》相似。

  《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也,与《老子》相似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国之人所作,托名为力丝。立丝是童童之相。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孙子》十六篇。作于六国时。《捷子》二篇。捷子是齐国人,武帝时的言论。

  《孙子》十六篇。六国时。《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
  《曹羽》二篇。丰羽是楚国人,是武帝时向齐王进的言。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郎中婴齐》十二篇。作于武帝时。

  《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
  《臣君子》二篇。臣君子是蜀郡人。

  《臣君子》二篇。蜀人。
  《郑长者》一篇。是六国时所写。比韩子早,韩韭王曾称赞过他。

  《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
  《楚子》三篇。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出自近代,作者不详。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以上道家著作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着作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但能秉要执本,清净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保护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含恨隐忍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滥用的人来修道,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衹要清净虚无就可以太平。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宋司星子韦》三篇。是景公的史官。

  《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授邹奭《始终》之书。

  《公梼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
  《公孙发》二十二篇。公孙发是六国时人。

  《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
  《邹子》四十九篇。邹子名衍,是齐国人,为燕堕王之师,居住在迳工,号谈天衍。

  《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乘丘子是六国时人。

  《乘丘子》五篇。六国时。
  《杜文公》五篇。是六国时人。

  《杜文公》五篇。六国时。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国各公子所写。

  《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南公是六国时人。

  《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
  《容成子》十四篇。

  《容成子》十四篇。
  《张苍》十六篇。张苍曾任汉丞相,封北平侯。《邹奭子》十二篇。邹奭子是齐国人,号称雕龙吏。

  《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
  《闾丘子》十三篇。蜒名垫,§困人,在卢公的时代前。

  《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冯促》十三篇。是郑国人。

  《冯促》十三篇。郑人。
  《将巨子》五篇。将钜子是六国时人。比南公生活年代早,南公很赞赏他。

  《将巨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
  《五曹官制》五篇。所述为汉之制,似是买谊所作。

  《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
  《周伯》十一篇。作者:鼬为壁鱼时代的壹鱼人。

  《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
  《卫侯官》十二篇。近代的作品,作者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