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研究
注释本
《国语》成书以来,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各家之注多 亡佚,惟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宋庠 曾整理《国语》及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然其间亦有宋庠不知者:如后汉杨终撰有《改定春秋外传章句》 ,三国孙炎撰有《国语》注,北魏刘芳撰有《国语音》一卷。,公序云: 先儒未有为《国语》音者,盖外、内传文多相涉, 字音亦通故也。然近世传《旧音》一篇,不箸撰人姓名,寻 其说,乃唐人也。 恐失检于《魏书·刘芳传》 。除此以外, 我们不排除东汉、三国、魏晋之间佚名旧注大量存在而后世 散佚不传这种情况。
韦昭《国语解》是现存于世的《国语》最早注本,他在 《国语解叙》中对其之前的注家及其作注的缘由、依据也有 清楚的说明: 遭秦之乱,幽而复光。贾生、史迁颇综述焉。 及刘光禄于汉成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至于章帝,郑大司农为之训注,解疑释滞,昭析可观,至于细碎,有所阙略。 侍中贾君敷而衍之,其所发明,大义略举,为已憭矣 ,然于文间时有遗忘。,建安、黄武之间,故侍御史会稽虞君,尚书仆射丹阳唐君,皆英才硕儒、洽闻之士也,采摭所见,因贾为主而损益之。观其辞义,信多善者,然所理释,犹有异 同。昭以末学,浅暗寡闻,阶数君之成就,思事义之是非, 愚心颇有所觉。今诸家并行,是非相贸,虽聪明疏达识机之 士知所去就,然浅闻初学犹或未能祛过。切不自料,复为之 解。因贾君之精实,采虞、唐之信善,亦以所觉增润补缀, 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 ,以《世本》考其流,,以《尔雅》 齐其训,去非要,存事实,凡所发正三百七事。又诸家纷错, 载述为烦,是以时有所见,庶几颇近事情,裁有补益。 他的大体情况上文已述。
公序以下直至清初,研究《国语》者寥寥无几。有清一代,朴学大兴,其间不乏校注《国语》者。主要有: 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 ,陈瑑《国语翼解》 ,董增龄《国语正义》等。
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 对《国语》文本作了系统翔实 的研究。 其作 《国语校注本三种》 的缘起、 体例、 依据在 《三 种》各自序言都有明确交代。兹录于下,以资参证。
《国语三君注辑存》序: 三君者,后汉侍中贾君逵、吴侍御史虞 君翻、吴尚书仆射唐君固也。韦宏嗣采摭三君,并参己意, 成《国语解》二十一卷。汉章帝时,郑大司农众作章句,其 书最为近古,久亡其篇数。魏中领军王肃、晋五经博士孔晁 亦为章句训注,后先于韦而解不载。今远孙不揣谫陋,搜罗 旧闻,其三君说有见于解中有不见于解中悉录之,王、孔诸 家亦载焉。于以识韦氏作解之去就、,而众说之足资取益也。 《国语》 称三君者,仍宏嗣之本书也。
《国语发正》序: 向称《外传》 ,与《内传》相为表里,综述义文,说家辈出。 自汉迄晋,散佚无存。今所完存者,唯韦氏注而已。注中都 采古训,又参幷己意。实事求是,卓尔钜观。然学道无穷而 偏漏难掩,此中得失,间有瑜瑕,可资考订。去就需才,远 孙妄不自揣,研虑多年,搜辑旧闻,博取通语,苟可明者, 皆收录焉。 抑有疑者, 必备参焉。 解讹者驳之, 义缺者补之, 辞意有未昭晰者复详说之。, 爰列三例, 依传作卷, 为 《发正》 : 二十一卷, 所以发其疑而正其似也。
《国语明道本考异》 旧题天圣明道本《国语》 ,天圣,宋仁宗年号;明道,乃 仁宗改元。卷末署云‘天圣七年七月二十日开印,明道二年 四月初五日得真本' 。是明道二年以天圣印本重刊也。近代 盛行宋公序《补音》 ,明人许宗鲁、金李皆从公序本重刊。 两本各有优劣,而后是非异同判焉。今刻以明道本出大字, 公序本辅行小字于下,它书所引之异文及诸家所辨之异字, 亦皆慎择而采取之。, 读 《国语》 者庶乎知其异而是非可识也。
《国语校注本三种》 ,有清道光丙午闰五月汪氏振绮堂刊本。其 中《国语发正》被王先谦收入《清经解续编》 , 《国语明道本 考异》收入《四部备要》 ,列于黄丕烈《重刊明道二年〈国 语〉 》 、 《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之后。
陈瑑《国语翼解》 ,主要是搜集相关文献对韦昭《国语 解》作疏证补充工作。顾其名即知其作是书之旨,翼者,辅 也,佐也,助也。 《广雅书局丛书》 、 《丛书集成初编》均有 收入。
董增龄《国语正义》 ,其序云: 宋公序补音本及天圣本 两家并行,近曲阜孔氏所刻用补音本。今兼收二家之长,而 用补音本者十之七八……云为之注者,有汉郑众、贾逵、 魏王肃、吴虞翻、唐固、韦昭,晋孔晁七家,今唯韦解尚 存……今铨释韦解之外,仍援许郑诸君旧诂备载其后,以 俟辩章。譬导水而穷其源,非落叶而离其根也。韦解体崇简 洁,多阙而不释。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及应劭、如淳、, 晋灼、苏林、颜师古等家《汉书注》 、章怀太子《后汉书》 注,凡与马班正文采取《国语》者,各有发挥。或与韦解两 歧,或与韦解符合。同者可助其左证,异者宜博其旨归。并 采兼收,以汇古义。錞鼓不同音,而皆悦耳;荼火不同色, 而皆美观也。国邑水道,以《汉·地理志》 、 《后汉·续郡国志》为主,而参以《水经注》 、 《元和郡县志》 、杜氏《通典》 , 诸家并列。我朝所定府厅州县之名庶览者了然。,至宫室器皿 衣裳之制度, 则孔贾诸疏具存, 止撷简要, 不事详叙。
正义者,注之疏也。殆因疏不破注之例, 《国语正义》 虽篇幅不小,但发明无多。吴曾祺在其《国语韦解补正》叙 中就说: 然董氏之书,多征引旧典,而于文义之不可通者, 反忽而不及。似博而实略,似精而实疏。 这个评判应该 说是相当公允的。董增龄《国语正义》有清光绪庚辰章氏式 训堂刊本,巴蜀书社 1985 年据此本影印出版了影印本。
此外,清人对 《国语》 还作了大量辑佚工作:王仁俊 《经籍佚文》辑有《国语佚文》一卷;王谟《汉魏遗书钞》 、劳格《月河精舍丛钞》 、黄奭《汉学堂丛书》 、 《黄氏逸书考》 、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蒋曰豫《蒋侑石遗书》 、王仁俊 《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 ,对已亡佚的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 唐固、 虞翻、 孔晁等 《国语》 注作了辑佚工作。 这些辑佚工作,作用不言自明。
清末校诂《国语》者有吴曾祺,撰有《国语韦解补正》 一书。他在《国语韦解补正》叙中说: 《国语》一书,时有 笺疏,惜其寥寥无几。独高邮王氏,所得为多。乃择其说之 合者,悉纂而辑之。其有不足,辄以己意谬为附益。岁月既 久,楮墨遂滋。因汇为一编,名之曰《国语韦解补正》 。补 者,补其所未备;正者,,正其所未安。备且安,是书之本末 具矣。 其书亦间有创获,于读《国语》者,不无裨益。 清宣统元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其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 有数次印行。
其后沈镕有《国语详注》 ,惟存《国语》正文,摘列重 要词句略加诠释,其性质为重注而非补注。因其发明无多, 后人称引亦少。其书民国五年文明书局有铅印本,民国二十 四年文明书局曾再次印行。
另有金其源《读书管见·国语》 ,时有所得。
台湾学者张以仁《国语斠证》一书,摘录有异文、疑义之相关语句,以天圣明道本、公序本、公序《 〈国语〉补音》 、 董增龄《国语正义》本等本相互雠校,旁参黄丕烈《札记》 、 汪远孙《考异》等诸家成说,广采古注、类书及相关书中材 料,以理其讹脱,正其谬误。其于《国语》 ,厥功甚伟。此 书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于 1969 年印行。
在《国语》校注本中,徐元诰《国语集解》 ,行世最晚, 在韦解之下而能网罗之前王引之、汪中、刘台拱、黄丕烈、 汪远孙、陈瑑、董增龄、吴曾祺、沈镕各家之说,并于诸说 纷存、文有疑义处以元诰按明其取舍,于读《国语》者 甚为便利,可称当前《国语》校注本之最佳者。但王树民先 生在《国语集解》点校前言里有中肯地评价:, 《国语集解》 之编撰方式虽善,但其编撰工作则甚为粗疏,成为其书之最 大缺陷。 其书 1930 年曾由中华书局印行。2002 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经王树民、沈长云二先生点校的《国语集解》 。 每卷之后,都附有点校者所作校记,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徐元诰《国语集解》编撰工作粗疏而导致的讹误。2006年修订本附上了人名索引。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 ,以《四部备要》收录的士礼居翻刻明道本《国语》为底本,参校《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并吸收了一些前人的校勘成 果,略加按语,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出版,后又修订重版多次。此为目前最易得之本,且阅读甚为便利。
选译本
叶麟《白话译解国语》,大连大达书社1935年
秦同培注释、宋晶如增订《广注语译国语精华》,世界书局,初版不可考,新一版出版于1943年
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该书的影响比较大,在后来的《国语》译注中经常可以看到《国语选》的影子。
高振铎、刘乾先《国语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
全译本
《国语》的权威点校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校本,后来的《国语》译注本都以其为底本、参酌他本而成。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汪济民等《国语译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邬国义、胡果文等《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1994年
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该书发行量较大,影响较广。
秦峰 《译注国语》,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赵望秦、张艳云等《白话国语》,三秦出版社1998年
来可泓《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鲍思陶点校《国语》,齐鲁书社2005年
曹建国等《国语简注通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