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因果报应、惩恶扬善

《子不语》中的故事大多是记述鬼怪神奇之事,尤其以鬼故事为最多。这些故事,大多宜扬一种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思想。比如《旁观因果》这个故事就通过一个秀才之眼看到:卖花叟王某与担粪者争道,误推担粪者,使担粪者失足摔死;十六年后担粪者投胎为李氏儿,掷石子误中王叟,又使王叟失足摔死。同一地点、同一方式而亡,真可谓因果报应无丝毫舛错。故事确实显得荒唐至极。又如《阴阳山》,则把一个人在阳世的善恶与冥世的奖惩结合在一起:,人居心坦白,公正无私者,则见此大道可行;巧诈欺伪者,则自投荆棘,徒受折磨。在阳世为恶者,则用阴阳火剿除恶类,继以罡风扬其渣滓,落于山则为虫介,人于水则为鱼虾。行善之人,则有善路去也。类似的荒唐故事在《子不语》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类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故事,尽管在客观上有劝人为善、淳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但它们宣扬了封建迷信,读者今天读它,应该予以充分的注意。

揭示封建官僚的腐朽黑暗

《子不语》刻画了众多的封建官吏,有的特别残暴。如《全姑》中的县令,为了自己的名声,把一对犯风流小过的少男少女,一个活活打死,一个毒打后卖为人妾。这位县令还公然振振有词地说: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好像他草管人命,是为了避好色、得钱的嫌疑。因此,作者借刘孝廉之口,愤怒地指出: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对这位自负理学名的县令予以了有力的鞭笞。,有的官吏枉杀无辜,不是为了名,而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悬头竿子》中的宝山县令,因当时有拿获强盗者,破格超迁的规定,就将一个打闹的案子改成获盗的案子,自己升为安庆知府,而六个无辜者却被斩首示众。更可笑的是《江都某令》中的县令,本来他已经因事离县,并委托了代理的人,但他途中听说县里死了人,又连夜赶回,想尽办法,敲诈了丧家七千两银子才作罢。另外,像《张赵斗富》等故事则是揭露封建统治阶段的穷奢极欲。同知张灏请河台赵世显饮酒,,张灯六千盏显富;而赵世显回请张灏,则悬灯万盏,使张大惭。在他们眼里,金银财宝,珍奇古玩,如同无有,毫不珍惜,可以说是奢侈至极。像这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贪婪、虚伪、奢侈的故事,在《子不语》中还有很多,如《一字千金一咳万金》《真龙图变假龙图》等。这些故事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封建官吏的丑恶嘴脸,至今仍有认识价值。

揭露佛道的弄虚作假

由于《子不语》是广采游心骇耳之事,所以,关于道士、和尚的故事较多,作者对道士、和尚是既有肯定、赞颂,又有否定、揭露。从作者主观上来说,则是不很相信神佛的。他曾说:吾之官不择日,葬亲徙宅不用形家言,而未尝遇患;不学仙佞佛而年登大耄。他这种不学仙佞佛的观点反映在《子不语》中就是对道士、和尚的弄虚作假行径的揭露。在《炼丹道士》和《道士取葫芦》中,,作者写两个道士故弄玄虚,骗人钱财。而《鸩人取香火》则写道士廖明,先买通无赖侮慢圣帝,然后用毒酒毒死无赖,以此证明圣帝的灵验,从而骗得香火。无独有偶,僧人同样有类似的骗局,如《凡肉身仙佛俱非真体》中的广西永州某寺庙就演出了一场活佛升天的闹剧。原来众僧将一个和尚弄死,然后用一根三尺多长的铁钉将和尚固定在莲花座上,准备用火焚化,造成活佛升天的假象,结果真相大白,众僧也被置之于法。由于佛教长期宣传所谓的佛的极乐世界,,使一些愚民深受其毒,造成一些惨剧。比如《盛林基》中的乐安县民盛林基竟将自己所爱的母亲和妹妹砍死,并刀断母、妹二人之头,供奉几上,说:送他两人到极好处去成佛,我不过尽孝道耳。杀死亲爱者是尽孝道,可笑之至,愚昧之至,可见封建迷信毒害人的灵魂是何等之深。

反映世风日下、骗术盛行的状况

《子不语》中写骗术的故事比较多,而且这部分故事不是写鬼神,而是写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如《奇骗》是写骗子利用人爱占小便宜的弱点,策划了一个周密的骗局,用假银换得了真银,并使受骗者无话可说。《偷墙》则写骗子利用受骗者不懂满语的弱点,用别人的墙骗去大笔银钱。类似的故事还有《骗人参》《偷靴》《骗术巧报》等。像这类骗术,大多是利用受骗者的某种缺陷而行骗,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子不语》中的另一类骗术就更为残忍,,更不易被人识破。如《狗熊写字》,实际是骗子用残忍的手法将人变成狗熊,让这个人为他赚钱。《唱歌犬》也是如此,骗子将小儿变成狗,让他卖唱。为了赚钱,不惜把人变成动物,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乃至性命,可见这些骗子的心地是多么残忍,可见当时的世风是多么低下。

抨击程朱理学,嘲讽鄙陋习俗

袁枚在他的诗文中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过抨击,甚至在《偶然作》一诗中宣称:《六经》尽糟粕。他的这种观点在《子不语》最长的小说《麒麟喊冤》中表现得更为明确。在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仙人之口抨击了汉儒,说他们的注疏错误百出,然后又说宋儒也不足取,而今之儒生,皆宋儒之应声虫也。接着,又抨击了时文八股,说时文八股是腐烂之物恶模样。最后,又嘲讽了考据讲学,认为考据讲学是胸中无物的表现。,作者对汉儒、宋儒的否定,对时文八股的批判,对考据讲学的嘲讽,虽然有时显得有点过分,但都是针对当时的不良风气的,是对当时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的抨击,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的抨击,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者时常在小说中抒发个人的见解,对现实的鄙陋习俗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比如《裹足作俑之报》就对妇女裹足这一陋习进行了否定。书中写道:南唐李后主宫中行乐,以帛裹其妃窈娘足,为新月之形。不过一时偶戏,不料相沿成风。,世上争为弓鞋小脚,将父母遗体,矫揉穿凿,以致量大校小,婆怒其媳,夫憎其妇,男女相贻,恣为淫亵。不但小女儿受无量苦,且有妇人为此事悬梁服卤者。书中指出了裹足的极大危害,对当时风行的裹足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封建习俗盛行的时期,对裹足习俗的否定是一种大胆的见解,有积极的意义。

鬼并不可怕

《子不语》作为志怪小说,其中出现的最多的形象便是鬼的形象,而每一个鬼的形象,都是作为人的形象的陪衬。《子不语》中的鬼的形象不仅不可怕,有时候反而可笑、可悲、可怜。归根结底,作者写鬼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在人与鬼的纠葛中,表现的是鬼的宛若常人和人的心怀鬼胎。如《赵大将军刺皮脸怪》《鬼畏人拼命》《陈清恪公吹气退鬼》《叶老脱》《捉鬼》等等,说明鬼怪并不可怕,,只要胆大、身正、有勇有谋,人是可以战胜鬼的。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在写法上,《子不语》文笔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且章法多变。有的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如《官癖》写一个死太守仍然大过官瘾,上堂理事,拒不让位,新太守点破他有官癖,并占据堂上不让,死太守无可奈何,长叹一声而逝;有的意蕴深远,警策逼人,如《误尝粪》以一群人的心态变化为线索,写他们吃了河豚之后,认为中毒,就各饮粪清一杯来解毒,后来知道只是一场误会,都悔不当初。

有的叙事委婉,扑朔迷离,如《三姑娘》写捕扑梁守备受上司提督的命令来捉三姑娘,梁到三姑娘所在妓所,发现三姑娘与一少年饮酒,并入寝,见到梁,三姑娘很从容,对应自如,并让少年先从地道逃走,还宴请梁的随从,直至天明才随梁行。快到提督府时,提督令人传谕:访闻不确,作速释放。这时,三姑娘的侍婢已来人接迎,让人玩味再三。《紫姑神》《医妒》《骨精》等,一目了然,别具一格。还有的形象生动,境界空灵,近于传奇,如《鬼畏人拼命》写人的大胆和鲁奔,,《陈清恪公吹气退鬼》写人与鬼的斗智斗勇,《鬼宝塔》写境象的飘忽凄清等。《子不语》大多是些进步之作,但是也有些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糟粕也不少,有的内容淫诲,下笔轻率。

鬼的形象

《子不语》描写与鬼有关的故事很多,占有全书很大篇幅,鬼经常出现的原因与其他志怪小说相似:因怨复仇和无故扰人。

从因怨复仇的鬼形象分析,鬼所要复仇的对象首先是将这个曾经为人的鬼制造为鬼的始作俑者。也就是说,鬼是由人制造的,这类鬼的形象在《子不语》中有多处体现,比如《七盗索命》《红花洞》《波儿象》《李倬》《尸行诉冤》《冤鬼戏台告状》《鬼魂揽棺告主人》《盗鬼供状》等。其中《波儿象》中的冤鬼报仇是因为无辜被缢死,而县令却拿钱中饱私囊,因而报复县令;《李倬》中的王经前世由于督学在考试中私收贿赂,,导致他被黜落,最终愤激而亡,因而报复;《盗鬼供状》中由复仇鬼抱住朱某大呼:吾前世山东盗也,法当死,汝作郯城知县,受我赃七千两,许为开脱。定案时,仍拟大辟,死不瞑目。今汝虽再世,而吾仇必报。可见其也是由于他人的贪婪而死后成鬼。这类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吏贪赃枉法、为金钱泯灭了人性和道德,枉顾他人性命,只追求自己利益的行径,相比这些腐朽无耻的人的形象,鬼的形象要干净善良得多。从中也可以看出,正是这些人的病,,制造了会报复的鬼,而他们自己也终将为自己的病付出代价。其它批判人的丑恶行径比鬼更甚的还有《蒋厨》《土地受饿》《城隍神酗酒》《地藏王接客》《阎王升殿先吞铁丸》《蓝姑娘》《荷花儿》《饶州府幕友》《枯骨自赞》和《鬼买行头》。这类故事的共同特点就是鬼对当初将其杀害的人进行报复,而对其他人没有恶意,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合乎情理的,读之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害怕,反而会使人内心的善恶终有报观念再一次加深,,同时也会起到劝诫他人行善的作用。

对于无故扰人、害人的鬼,《子不语》中也提到很多,如《鬼弄人二则》《杜工部》《叶老脱》《塞外二事》《王将军妾》《江轶林》《捧头司马》和《木姑娘坟》,对于这些不是由人的自身行为招致的鬼,读之也不会让人害怕,因为这些鬼都是出于某些人类的病因而害人,比如嫉妒、贪婪、虚荣、执念。其中《鬼糊涂》《鬼势利》是直接用为鬼冠以人的糊涂和势利的特性,《借丝绵入殓》便是由于鬼的虚荣而扰人,,《穷鬼祟人富鬼不崇人》中的鬼是由于贫穷而扰人,《鬼妒二则》和《鬼入人腹》中的鬼是出于嫉妒扰人,《西国女怪》中的鬼只因好色和好奇而扰人,《门夹鬼腿》中的鬼扰人的目的更为直接,只是为了一顿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