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对中国汉字的理解

2024-06-20  虎思国学网  阅读 593


关于汉字,前几天正好在头条上发了文章,请大家看一下。

《关于汉字》

关于汉字,我有话说。

曾经,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他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正好,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汉字拼写大赛》,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不知道与黄秋生的言论有没有关系。 我在想,黄秋生的担心是出于爱国。但是,他危言耸听了。我对黄秋生的观点不以为然,一直想写的东西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今天,终于要说说。

动笔之前,先浏览了百度,不得了,网上已经各种言论泛滥,有反对的,也有力挺的。我不敢细看,赶紧动笔,以免别人的说法影响我。 中国汉字的历史,有明确的考据的,是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的。1899年,王懿荣正式发现甲骨文。王懿荣,《清史稿》有传,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临危受命,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因为生病,需要服用药物。巧的是,这位科举出生的王大人很有中华文化修养,他懂一些中医药的知识,认识常用的中草药;同时,他对文字也有深入研究。(这里,我要说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国家各级管理人才的好办法,至少在当时最合适的。)我估计可能是因为官场压力大、他患阴虚证有失眠现象,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中有名为“龙骨”的中药。家中仆人从药店买了药回来,王大人仔细查对了配伍,在龙骨上发现了有刻划痕迹,经过仔细辨认,他估计是人为的。于是,他将药店中所有的龙骨买回家,经过对龙骨上的痕迹反复研究,确信是文字!于是王懿荣成为甲骨文的发现者。原来,中药龙骨是动物的骨骼化石,正好王大人使用的,是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那里是商朝后期的都城;这些龙骨不是一般的动物骨骼,而是商朝统治者用来占卜、记录卜辞的龟板鳖甲、牛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档案。于是,殷墟发掘、甲骨文发现,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文字出现在龟甲、牛骨上,记录占卜的结果信息,是文字出现后广泛应用的证据。

文字的创造,应该在她之前,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等传说,其实,造字的过程不可能有一个人来完成,仓颉可能是许多造字者的集大成者,比如,我们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真正主持这个浩大工程的是当时的丞相李斯,因此,李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记载的书法家。 关键是,汉字的创造遵循什么原则、符合什么规律?仓颉只能是总结归纳者,是汉字造字规范的制定者。人类初期走出蒙昧,开始群居、有社会化的雏形;开展交流,先有语言、然后又有文字的需求。其中的佼佼者们开始创造发明文字,先是单个的、自发的、独立的、无意识的;慢慢地,必须走向统一规范,至少是约定俗成。经过许多人、许多年代的集体智慧,汉字开始了她的社会功用,出现在正式的场合,成为政治、经济、生活的必需品。这时,我们可以说汉字真正成型了。 那么,汉字造字的规范什么呢?秦汉时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先哲们把比他们更加早的先人创造汉字的规则总结出来了。

我们现在公认东汉许慎发明的“六书” 说,是汉字造字的规范原则! 许慎在其著名的文字学著作、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观而可识,察而可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们现在把许慎的六书,改变一下顺序,确定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法则,如果再严格的区分的话,其中的前四者,是造字的基本规范,后两者是用字过程中的再创造。 因为遵循汉字造字法则,汉字可以有序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研究汉字 发展教育 弘扬文化 传承文明

有两个问题困扰国人数千年:一是吃不饱,二是吃不了。吃不饱是指缺粮食,饥荒、动乱、战争多与“吃不饱”有关;吃不了是指汉字,愚昧落后多与“吃不了”有关。一个人要学会用汉字表情达意,差不多要花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还不一定能学好。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精神耗损与智能浪费。绿色革命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但吃不了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至今未能找到汉字的认知规律。现存的文字理论,包括“新六书”“旧三论”“新三论”,大多在汉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规范汉字。

汉字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汉字与时俱进,万古长宜,是唯一跨越人类文明史上实物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交换三大时空的表意文字。一种生命力如此强大的文字没有认知规律是不可思议的。伟大的汉字与神奇的《易经》伴生,有跨越时空的高超思想起点。汉字与卦形一样,以简单有限(卦形只阴阳二爻;汉字只八画)的符号组合“效天下之要”。据象联想、据象选择、据象组合、据象定义、据象引申是卦形与汉字的共同特征。《易》为灵魂,字为载体。不懂《易经》的基本原理,难解汉字;不通汉字,难以正解经典,难以弘扬中华文化。

文字是社会的公器,字典是文字的典范。字典要体现文字的本质特征,要有历史承传,要尽可能减少错讹,成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现行字典凝聚着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心血,对人们读书治学帮助很大。但现行字典也存在一些通病,一是回避汉字的音、形、义通解,只做注音与释义两项工作,汉字在汉语字典里成了一大堆剥离思想文化的难认、难写、难解、难懂的标音框义符号。于是,学汉字被公认为“天下之至难”。二是忽视汉字读音的意义,字与字、义项与义项之间关联甚少,无法贯通;释义只给结果,不究根源与过程,学者查字典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形象依托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失去造字形象,人们学习汉字,只能孤立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极易遗忘。三是不析形审音,字义不是从字源上推导出来,而是从文献资料中归纳而来,定义模糊不清,错讹较多,谬种流传。国运兴,汉字兴。当今世界“汉语热”已经形成,学“汉字难”的问题却没有解决。盛世修典,编一部体现汉字认知规律的字典,传播中华文化,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因痛感语文教学的艰难,受先人的委托,笔者历时三十余年,孤灯黄卷,遍稽群籍,摩顶放踵,野外考察,潜心研究汉字及其认知规律。所幸天道酬勤,终有所获。笔者从《易经》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中,从“旧六书”中发现了汉字的认知规律:天人合一,散点透视;构形会意,谐音补义;形声相生,音义相转。笔者以之作指导,编撰《中华字通》。这部字典借鉴甲骨文学、金石学、训诂学成果,以《新华字典》为蓝本,对《新华字典》上的字(繁体、或体、大部分简化字)以及构字的笔画、构件一一作了音、形、义通解: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构形、读音是从哪里来的、意义是如何引申的等均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与考证,揭示了汉字中隐含的标识、历史、人文、哲学意蕴,能使认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多维时空的意象组合。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将三者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正确运用汉字记录与表情达意。

汉字的形体演变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甲骨文、金文产生于部落联盟的商、周时期,此时文字的形体是约定性的,而非规定性的。文字以角形、曲形笔画为主,结构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大篆产生于周宣王中兴时期,小篆是秦始皇“书同文”的书体,文字的形体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乱写。这种用圆曲形的线条围绕而成的,颇有点像花纹的书体,有明确的重心,笔势向内包围,反映的是以王(皇)权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篆文难写,实用性差。源于战国时期的隶书,具有“蚕头燕尾,重心向外扩张”的特征,反映的是诸侯争霸、向外扩张的思想观念。这种形体呈扁平形、笔画呈波式的书体,打破了篆文的图形式结构,使汉字走上笔画书写的道路,但其依然保留了圆弧形、尖顶形笔画,书写顺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产生于两汉、定型于魏晋、通行于现在的楷书(正书、真书)是方块字,构形与变形受易学思想影响。易之象天圆地方,地之道厚德载物。楷书师法地道,字形“方正端庄,结构平稳,重心明确,笔势向心”,体现了中华文化“合而不同”的“大一统”观念。楷书(汉字)是华文发展的高级形态,字体呈长方形,书写横平竖直,取消了圆弧形笔画,所有的字均由点、横、竖、撇、捺、弯、折、钩八画构成。楷书使汉字走完了笔画化的进程,进入符号化的境界,并且规范了汉字的形体与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撇后捺,先横后竖,先中后旁,先进后关。借助汉字的笔画可通解楷书中的独体文。这一点为学界普遍忽视。

楷书的构成方式类似《易经》的卦形,笔画如《易经》的阴阳二爻,构件与独体文如《易经》的经卦,合体字如《易经》的别卦。汉字的形体是多重意象组合:每种笔画与构件都有确定的意象,又有“随形赋义”的灵活性。汉字把表示不同时空意象的笔画与构件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完整的意义,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有限的文字符号表示复杂多样事物的矛盾。因为每一个字的构造受形、音、义、形链、音链的五重制约,就避免了认知上见仁见智的随意性与模糊性。

汉字的读音表示意义。汉字的基本音节只有415个,带声调的合法音节只有一千多个。汉字的有限读音在众多的汉字中相借(谐音),借字的意义可弥补本字构形意义的不足。自然音是汉字的原始读音,其他读音都从自然音中衍生。无自然音的读音采用“切音”的方法标音补义。

字形是字音、字义的载体,离开字形、字音的字义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字可形声相生,音义相转,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汉字的这个特点克服了拼音文字同音混淆、词汇量恶性膨胀的弊端。汉字与《易经》的卦形一样,是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举重若轻的文化符号,有广阔的信息负载空间。汉字的音、形、义的意象组合起来,每个汉字都是一篇精彩的文,一幅绝妙的画。一般人只要通晓五千左右的汉字,听说读写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汉字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来源于《易经》,认知规律来源于“旧六书”。书画同源,二者的不同点:画取象,书取形;二者的共同点:书与画都是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将不同时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华人的认知观念是以自然、人、人工物三大时空意象相互参照的整体综合思维观念,据象联想是主要思维方式,比喻与类比是意象组合的主要方法。这种“天人合一,散点透视”的文化观念影响了汉字构造理论。天地万物有形有声,有形有声而后有事有意,四者文字之体;意之所通而转注起,声之所比而假借生,二者为文字之用。于是产生了“六书”。《后汉书·艺文志》:“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是直观而明确的,汉字也不例外。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教儿童识文断字的理论——“六书”,他是中国文字学的源头,故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称“小学”。“六书”能教儿童识文断字,表明“六书”是一种简单明确的文字认知理论,而非后世学者讲的那么繁琐复杂、艰深古奥。

对于“六书”不可分裂开来理解。东汉许慎为“说文解经,以正经义”著《说文解字》。许氏舍弃了“旧六书”中的“象声”(谐声)说,提出了“形声字”的概念。“形声字”是个以偏赅全的概念,因为大量的“形声字”声符并不符音。所谓形声字,其实是归类字:形符是科学的归类,声符是艺术的抽象。不标音的“声符”用于会意,通过“谐音”的方法来解决读音问题。“形声字”之说割断了汉字“形声相生,音义相转”的联系,自洽性差,存在不少难以化解的矛盾。由于后世学者以“新六书”为圭臬而忽视了“旧六书”,导致了后世的辞书音、形、义分离的结果,所有的辞书无法对汉字作音、形、义通解。所以只有返璞归真,汉字才可作音、形、义通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法。以个人的力量去解读一个民族几千年的集体智慧,谈何容易?这是一骑(jì)殉道性的文化苦旅,荒漠上西风瘦马,踽踽独行,尤如驾一叶扁舟在苍茫的大海上颠簸,艰难困苦一言难尽。所幸天道酬勤,终有所获。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成书之际,泪珠与笔墨齐下。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家人与亲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其次感谢仙逝的詹殷正慈舅妈高瞻远瞩的指导,再次感谢鄂州市徐松南先生、谢松保先生、胡澜先生以及汀祖镇王贵华先生、李如法先生等人的热情支持与鼓励,特别感谢山东滨州民营书业家严治理先生,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在经济上和工作上的大力资助与支持。最后要特别感谢北师大卞梦薇、高玉霞、高宇、孙敏、郝杰和北京教育出版社陈春燕、沈倩倩、单艳平、郝慧敏等先生、女士的精心校勘。《中华字通》是笔者在家人与亲友的支持下独力完成,由于才疏学浅,受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局限,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恭请大家批评指正。

研究汉字、发展教育、弘扬文化、传承文明是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需要仰仗政治家广阔的胸襟、政府实质性的鼓励、专家学者的智能投入、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我们有成功的先例光耀于前,事在人为,智勇者当奋然前行!

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问题,好象有一年多了,才一个回答,作为一名汉字布道者,有义务宣读与交流!

因为 汉字就象空气一样,人每天呼吸它,却总被人忽略,不被人关注,不觉其存在,却是文化生命中必不可少。

而事实上,

汉字是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核心载体,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代表符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密码,是中华文化的最大国学

同时,


汉字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未被发掘的金矿,包括汉字教育(识字教育、K12大语文、海外汉字、汉字衍生品),市场容量上十万亿。

因此,了解中国文化从认识中国汉字开始

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中国文化最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国文化基本载体也是核心载体,汉字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代表符号,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国学。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源于自然与人的认知思维模式,“从自然到人,人回到自然”。由此,诞生“伏羲”《卦》、周《易》、老《道》、孔《儒》、佛《心》等中华文化核心传世经典。汉字的产生过程是从“自然到人,又回到自然”的认知过程,了解经典中关键汉字本义,传统经典将会是一幅幅很形象直观的文字图画。

汉字超越国学,汉字本身承载天文地理、人文生命、数理化学等多学科信息,它传递出来的自然信息是全息化、无缝链接化认知超越学科的,其诞生演变过程是一部活的中华文明演进史,是一部认知自然世界的文明信息传载活的史书。

汉字就象空气一样,人每天呼吸它,不知觉其存在,却文化生命中必不可少。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从识汉字开始――

2. 汉字是有生命的活体――“字”是从“文”中生长出来的

汉字是有生命的活体,具有思想性。汉字就象一颗生命极强的活的常青树――

l 从自然“生”出来――从自然万物具象“图”抽象成“画”,抽象“画”成象形指事“文”,形成独体象形“文”字;

l 从人的认知中“长”起来――从象形文“上下、左右、前后、中间”不同方位,以点(、)、线(一、丨)变化指事其义,形成独体指事“文”字;

l 在人的更深认识总结中“收”起来――从象形、指事独体文中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文”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字”,知其形而会其义,形成合体“会意”字。

l 在人认识自然中解释万物又“藏”回到自然――以字“声”定义“形”类,形成“形声”字命名人新发现认识自然万物,以“声”名“形”类,形成“形声”合体字,又回到自然解释自然万物。

3. 汉字是有思想的载体,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组字组词思维性:

――“六书”造字层次思维过程:【象形】→【指事】→【会意】→【会意兼形声】→【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自然图形成独体“文”字;

【指事】―在象形基础上,以点(、)、线(一、丨)指事形成独体“文”字;

【会意】―在象形、指事基础上知其形会其义,综合二个或二个以上象形、指事独体字义,形成合体“字”义;

【会意兼形声】-在象形、指事基础上知其形其声会其义,综合二个或二个以上象形、指事独体字义,形成合体“字”义;

【形声】-在象形、指事基础上,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独体字构成,以“声”名“形”,形成“形声”合体“字”义;

【转注、假借】: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基础上,以已造出文字中转注、假借来定义表达“字”义。

――汉字的组字思维:

时间思维(纵向思维)-自然“文”如何从“生、长、收、藏”的纵向思维变化过程产生相应的合体“字”,这种时间思维,其实是天地生万物生长变化过程产生“文字”

空间思维(横向思维)-自然的“文”会出现“上下、左右、前后、中间”立体空间位置。比如,“人、大、立、交、久、尸”等人不同动作形态图形生出不同人“文”字义。“本、木、末、朱、未”等木不同空间部位产生木类不同木“文”字义。

――汉字的组词思维:

汉字由单个汉字,演绎(二、三字)词组、(四字、及多字)成语俗语、名句、段,名篇。汉字组词,同样具有时间思维(纵向思维)和空间思维(横向思维)。

4. 汉字是有文化信息的立体单元,在当今世界语言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在当今世界所流行的世界语言中,归结起来其实就是拼音文字和图形文字。

拼音语系,是一维信息载体,其承载的信息按照一维线性思维模式向外扩展传递;严格来说,拼音语系语言和文字合一,声音是语言也是文字符号,其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字义。拼音文字的特点一维线性思维,其信息传递模式随时间线性向前推移,语音信息载量越长,前面声音信息会产生失真现象,就如你能看懂现代英语并不一定能看懂几百年前的英语。

以典型的拉丁语系为例,英语、德语、法语等为因不同地方城堡国家人,其字根相似,就好比中国的各地方言一样。

汉语是当今世界语言中唯一既有文字(记录)表意(二维信息)又有声音发声(一维信息)的语言,是三维信息承载体。汉字构成形成其独特的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交叉的立体思维模式,造就其组字组词造句表义能力极强,同样意思可以多方位不同方式的字词句立体表达,这与汉字在其“字”内思维、“词”内思维所承载信息量有很大关系。

汉字具有“形、声、义”三位合体三维立体信息,按照有限元说法就是三维世界最小立方体单元,

汉字的“形”在哪?如何看其形而知其图文思维;

汉字的“声”在哪?如何看其形而读其声;

汉字的“义”在哪?如何看其形读其声而知其义;

字“形”和字“声”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字“义”,字“声”嵌在字“形”形成每一个字自身“组字”思维。

.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识字启蒙、语文教育等汉字产业,古汀汉字谷 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古诗文)】

汉字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提升中小学生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获得上述 人字学习法 相关资料,请关注本头条号,私信 “人”

相关话题  #汉字  #中国  #你还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