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名士过年记:胡适在除夕1天赶3个饭局

2024-08-19  虎思国学网  阅读 894


 

  就像鲁迅在《祝福》开篇说到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1932年年底,创刊近三十年的《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策划了一期专题,胡愈之在征稿信中如此写道:

  “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两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一时之间,当时名流如柳亚子、徐悲鸿、陶孟和、顾颉刚、章乃器等人纷纷响应撰文,这一于1933年元旦出版的专题也成为民国史上最著名的专题之一。

  然而,就像鲁迅在《祝福》开篇说到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民国那些名士,是如何度过旧历新年的呢?

  无可无不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但民间传统显然无法于一日间革除,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照例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7月,继任大总统的袁世凯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批准以每年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这也就是春节一词的来历。

  尽管坚守传统的人仍是多数,但新旧之风的犬牙交错,毕竟影响到了普通百姓,对于过节,人们有了不同的态度。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他的父亲则说道:“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最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几位名人选择的度岁方式,各不相同。

  这一年,梁实秋的清华同学吴宓,把除夕当做“充电”的好时机。1915年2月13日,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是日阴历除夕,校中放假。餐后,携仲侯游于琉璃厂各书肆。坐阅至晚,购杂志数种而归。”

  而在鲁迅的日记中,又可见民国的另一副身段。

  1915年正月初一,时在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旧历乙卯元旦。星期休息”,“午前往章师寓,君默、中季、逖先、幼舆、季市、彝初皆至,夜归。”“章师”即是章太炎,当年在日本留学时,鲁迅曾多次聆听他讲学,以恩师视之。此时,章太炎由于大骂试图称帝的袁世凯是“独夫民贼”,已被软禁在北京一年有余。名为“软禁”,袁世凯却丝毫不敢怠慢,每月供给生活费500大洋。一切生活开销及损毁器物都由公家支付,说经讲学文字也不禁传抄,可见袁氏当国,敬畏之心犹存。由此,即便在教育部任公职的鲁迅前来拜会这个敏感人物,亦无不妥。

  民国肇始,虽然新旧杂陈,毕竟已经有了“无可无不可”的气量。

  同一天,胡适结束了在纽约的访问旅程,乘船离开,目睹“高屋灯火点缀空际”,他在日记中写道:“乃见众光之上有一光最明亦最高,同行者皆遥指谓余曰:‘此‘自由’也!’”。

  意味深长的一语,为初生民国画龙点睛。

  升腾时代

  1928年6月15日,蒋介石北伐成功后,以南京政府名义发表宣言,通告“统一完成”。12月8日,国民党中执委提出《中央对普用新历废除旧历协助办法》,通令各级党部及民众团体废除旧历。按照意气风发的蒋介石的说法,“民国成立以来已经十八年了,在十八年中间社会一切旧习很难打破,年历就是个证明……希望我国社会上能把一切不好的习惯打破,遵照政府所定的方针做去。”做足了革故鼎新的姿态。

  孰料,命令出台后,不仅让国民党招致舆论“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指责。民间庆贺年节更是一切如故。不得已,国民政府在1934年初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步入壮年的民国,多元的声音及诉求已经无法用一纸强令统一。唯有人情,在这个被国民党称作“黄金十年”的升腾时代,越来越浓。

  1934年2月,向来以冷峻示人的鲁迅好好地过了一个春节。他在正月初二的《过年》一文中写道,“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他还在正月初一收到了母亲从北京寄来的一盒糟鸡,及给儿子海婴的九件玩具,并给三弟建人家送去了礼物。

  胡适则在除夕这天一口气赶了若干饭局。“午饭在欧美同学会,有两局:一面是孟和、孟真为袁守和饯行;一面是余上沅约梁实秋吃饭,并有今甫、一多、吴世昌、陈梦家、公超、林伯遵众人”,“晚上到美国使馆吃晚饭”。“我回家时,家中过年的客还在打牌,我打了四圈,就去睡了。他们打牌守岁,直到天明。”

  就连蒋介石也不例外。

  1934年除夕,正在福建浦城的蒋介石携宋美龄在郊外山中散步时,发现了一株怒放的白梅。蒋介石细心折了几枝,晚上点起红烛时,把梅花放在一个竹筐里送给宋美龄,作为新年礼物。宋美龄后来对旁人说:“你们或许明白我何以愿意和丈夫在前线共尝艰苦。他具有军人的胆略,又有诗人的温柔呢!”

  这种温情,贯穿于整个民国世界。

  1936年正月初一,京剧大师杨小楼在北平上演《贾家楼》,上座极盛。杨小楼的几场开打精彩异常,台下不时掀起阵阵掌声。不料戏临结束,杨小楼在最后一场开打时竟然失手,他手执的长刀掉在台上,场面顿时尴尬。

  然而,在场者没有一个人喝倒彩,观众们先是愣住了,随后,不少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杨小楼抱歉地朝全场观众笑了笑,拾起掉落的长刀,又继续打下去。

  一件小事,颇见当时的民风。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在享受节庆的欢愉。

  忧国之心

  民国名士中,梁漱溟的过年方式可谓特别,据说,他过年期间绝不看戏,甚至不许他的家人去看。这个长期在农村生活、体会过农民苦楚的鸿儒认为,看一场戏就花去几块钱,实在是一种罪恶。他选择的除岁方式,通常是奔波劳碌。

  1936年除夕,北平的戏楼热闹非凡时,梁漱溟正在赴广州作讲演的途中。路经上海,他造访了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承留午饭,盘桓颇久,谈话甚多。”

  话题主要围绕着当下的紧迫时局。梁实秋后来回忆道:“蒋先生素来熟习日本情况,而各方情报又很灵通,对我首先指出日本大举入侵我国将不在远。他说,中国人固是大难临头有不待言,而最后失败却将是惹是生非的日本人自己。”

  一语成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梁漱溟的务实,于此后数年的春节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国共合作后的1938年初,身为国民政府参议员的梁漱溟只身前往延安,与毛泽东就当前局势进行了两次长谈。回归途中,坐火车到开封时恰值除夕之夜,他一个人住进河南的旅馆,过了一个寡淡的春节。

  1939年2月初,梁漱溟在征得国共双方同意后,带了五六个朋友和学生,到豫、鲁、晋、皖、冀以及苏北等八大省市部分敌后游击区巡视,2月18日的农历除夕,他只在日记中简短记道:“车过三原,晤赵戴文于一花园中;晚抵洛川,途中落雪。”以后八个多月中,他走了50多个县市,食宿过的村、镇将近200个,于10月返回成都。其结论是:“总括起来,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老百姓真苦;第二句是敌人之势已衰;第三句是党派问题尖锐严重。”随后,他奔走于重庆、成都之间,联系一些知名人士,先后发起并参与创建“中国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0年初,梁漱溟觉得这两年与孩子相伴太少,遂于当年春节携二子来重庆北碚“休假”。名为休息,实则对北碚的各项事业,又作了一次全面考察。次年,梁漱溟将其在璧山县创办的勉仁中学,迁来北碚金刚碑罗家湾。

  忧国之心,人皆有之。除了名士梁漱溟,普通百姓亦复如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趣事是,1941年除夕夜,奉行“曲线救国”的汪精卫在南京颐和路汪公馆前张贴了一副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标榜自己为“三民主义”信徒。当晚,就有人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意思顿时截然相反。据说,从此之后,汪精卫再也没有写春联的雅兴了。

  依旧是民国的风骨。

  变与不变

  1949年,1月28日,又是一个农历除夕。这一天的胡适日记一字未写,而贴上了一张中共宣布的“战犯名单”简报。蒋介石、李宗仁等民国政要赫然在列。对于视国民政府为合法政权的胡适而言,此举心境,可想而知。

  同一天,蒋介石在奉化溪口老家度过了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春节。这次的春节,委员长过得十分用心。

  除夕夜,委员长“全家在报本堂团聚度岁,饮屠苏酒,吃辞年饭,犹有古风”。吃过年夜饭后,蒋介石还从溪口请了几个京剧名流来唱堂会。1月29日大年初一一早,蒋氏父子便去宁波城内蒋家宋朝祖基金紫庙祭祖,接着又回溪口宗祠及大、二、三、四房祖堂祭祖。大年初一下午,蒋介石独自“在慈庵读书散步”,晚上“溪口五十里内乡人,纷纷组织灯会,锣鼓彻天,龙灯漫舞”。

  据蒋经国日记说,“自民国二年以来,三十六年间,父亲在家度岁,此为第一次”,“我们能于此良辰佳节,得庆团圆之乐,殊为难得”。《大公报》说得更加明白:“旧历新年祭祖一定不是好兆头,他似乎预感到,这一去,怕就是与祖宗的永别”。

  显然,蒋介石知道,民国气数尽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是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的凤凰山机场飞赴台湾,一去不返。

  江山易主,春节习俗依旧不变。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沿用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新年称为“春节”。

  民国风流尽去,走上春节舞台的,换成了共和国的人们。

相关话题  #胡适  #名士  #饭局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