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中期,西班牙爆发了内战。海明威参加了反对佛朗哥的战斗,站在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一边,参与摄制反法西斯影片《西班牙土地》。随后,他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欧美资产阶级文学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代表作之一--《丧钟为谁而鸣》(--译《战地钟声》)。这部小说划清了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的界限,反法西斯的立场也较坚定,标志着海明威思想上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先后到过欧洲和亚洲战场。在欧洲采访时,他乘轰炸机在对德军空袭时负伤,伤愈后参加了抗击法西斯的游击队,因作战勇敢顽强而获得荣誉勋章。在亚洲采访时,他曾指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美国应加强对中国的援助。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又开始了新的创作。1952年,他写出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小说描写一个古巴老渔民出海捕鱼,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老渔民不灰心,坚持捕捞,终于捕获到一条很大的鱼,但在返航途中遇到了成群的鲨鱼。老人与鲨鱼展开了英勇搏斗,表现出了非凡的斗争毅力。《老人与海》不但在内容上不同凡响,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独树一帜。这部小说本来可以写得很长,但海明威既象一个手拿板斧的工匠,又象一个手执利刀的雕刻家。他砍去了繁琐冗长的情节,而对美妙之处字斟句酌,这成了“海明威风格”的主要代表作。1953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翌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古巴爆发革命后,海明威迁居美国爱达荷州。由于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多次负伤,留下了脑震荡、视觉重叠等严重后遗症,老年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神经方面的疾病。他那魁梧的身躯萎缩了,继续写作的愿望也落空了,每天站在桌子前面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心情极为苦恼。他不得不最后抛弃了自己的精神支往:“人活着就应该是个不屈不挠、斗不垮的强者”。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死于自己心爱的猎枪之下。人们为此多有猜测,多数人认为是自杀,也有人说是猎枪走火。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历史上的今天7月2日 |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