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到底输在哪?赵括为什么不能突围
2024-05-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2
赵括到底输在哪?赵括为什么不能突围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赵括到底输在哪?赵括为什么不能突围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赵括到底输在哪?赵括为什么不能突围
赵括这位赵国的指挥官,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成了众人口中的败将。然而,我们是否应该怀疑赵括的军事才能呢?实际上,如果我们换一个人来指挥,结果很有可能还是会失败。许多人疑惑,赵括的兵马数量如此众多,为何无法突围呢?这其实是一个纸上谈兵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在实战中却难以实现。
根据史载赵括原名赢括,出生时间不详,他于公元前260年离世。他是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从小就熟读兵书,具备独到的见解。
这场战役发生在一片山地,地势险要,敌军准备周密。赵括身为指挥官,面对如此形势,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战斗开始后,赵括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希望能够突破敌军的围困。
然而山地的复杂地形使赵括的计划难以顺利实施。敌军利用地形进行防守,每一次进攻都受到严重的阻碍。同时,敌军采取了包围的战术,使得赵国军队难以脱身。
赵括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对手的围困,而且还有军队内部的情况。军队中存在着士兵士气低落、粮草不济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困境。赵括不得不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尽管赵括尽力而为,但由于种种限制,战斗的最终结果仍然是失败。而他作为指挥官,自然成为了这场战败的众矢之的。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将所有的责任都归罪于他呢?
事实上赵括并非无能之辈。他的独到见解和对兵书的精通使他具备了相当的军事才能。如果没有遭遇到如此复杂的地形和敌军的围剿,也许战局会有所不同。
我们要明白战争是一场复杂而艰难的斗争。不同的战场条件和敌军的战术都会对指挥官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限制。赵括只是在这场战役中承受了失败的结果,并成为了众人议论的焦点。
然而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胜负并不代表一切。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敌人的攻打,还有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赵括在这场战役中或许失败了,但他的才能和智慧却不容怀疑。
赵括这位赵国名将,以他的独到见解和对兵书的熟悉而闻名。他在面对复杂的战场条件和敌军围剿时,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决策。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不能因此质疑他的军事才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括也只是众多战争中的一个角色。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尽力去应对困难,这已足以让我们尊重他的努力与智慧。让我们不再对赵括的才能产生怀疑,而是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指挥官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父亲赵奢常带他到军中历练,开阔视野,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父亲成名的"阏于之战"中,赵括亦有出谋划策之功。
在赵国攻打齐国的"麦丘之战"中,赵括献"攻心计",优待齐军俘虏时,还将粮草投放到麦丘城,动摇齐军军心。城内的民众和下层军士见大势已去,即斩杀了齐军主将,主动献城求和。
赵奢去世后,赵括承袭爵位,又得到军中一致支持,认为他是有威望的年轻有为的将才。赵孝成王经一番考察后,即钦封他为马,列入继老将廉颇之后的后起之秀培养。
发生于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极其惨烈的战争,为时长达2年之久,秦赵两国均投入了四五十万的精锐力量参战。
该战,源起于韩国被迫将山地要塞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息兵求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便将上堂献给毗邻的赵国。
赵国几番讨论,最终接手这块山地。然,秦昭襄王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当即派重兵进攻,意欲抢回这一要塞,为吞并六国奠基。
只是,山地战不是赵军强项,其精锐主力乃是飘忽如风的骑兵部队,在险峰环绕的上党地区展不开,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双方就这样对持着耗下去,就看谁"耗"得住。这时候就拼的是以后勤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了。秦国因拥有关中和巴蜀这两座大粮仓,后勤保障得力,故势气高潮;又使出离间计,说廉颇惧怕秦军,不敢应战,秦军并不畏惧上了岁数的廉颇,只害怕"将二代"赵括。
赵王因粮草跟不上,原本担心长期耗下去,拖也会拖垮。又见赵军士气低落,廉颇在坚守作战中接连失利。急于求成的赵孝成王在忧心忡忡之下,经名将乐毅举荐,于是痛下决心启用年轻彪悍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意在"绝地反击",与秦军"背水一战"。
带着难以完成的使命,赵括亲率赵王又给予的压箱底的二十万大军,急速到了上党地区,当即改变廉颇固守的战术,转而强调主动进攻,全线出击。
其实,赵括的战略意图也是迫于无奈。毕竟赵孝成王不愿长期拖下去,赵国经受不了"拖"的代价。
就在赵孝成王"长痛不如短痛,以其坐而待毙,不如绝对一击"的侥幸心理下,热血的赵括只得亲率四十多万赵军精锐,云集于上党地区的长平,打算一举击杀秦军。
白起统兵出发前,已尽发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从军,组成生力军兵团,开赴前线,提供给养和辎重。又用奇险之策,派出两支偏师,一支切断赵国的支援路线封锁赵军退路,一支绕道壶关截夺赵军粮道。
此时,齐楚燕韩卫等国仍骑墙观望,甚而两面讨好。赵国一时又派不出人马支援,如此悲凉的境遇下,赵括焉有不败?
应肯定的是,赵括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仍不失热血从容应对,在被合围、粮草中断之下,统率赵军身先士卒,保持了46天旺盛的战斗力,始终坚持正面突围,没有丧失军人"宁战死、不受辱"的铮铮气节。
直到秦军射杀赵括后,赵军在失去主帅指挥之下才悲哀地放弃抵抗。没想到的是,投降的四十万赵军,被称为"人屠"的白起当即下令,全部坑杀于长平。
这四十万赵军的惨死,赵括只得全部承担责任。由此,赵括便落了个不会打仗只是"纸上谈兵"的骂名。
事实上,赵括更多的是"背锅",他并没有那么不堪。在《大秦帝国》中,白起就曾如此评价赵括:"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
毕竟,战争拼到最后,拼的是实力,幻想寄托于一个绝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个智计百出的绝代天才来"打造奇迹",显然是南柯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谁也无力回天。
当然,年轻的赵括长于谋划,其军事才能肯定比不上白起、廉颇这些名将,就是与他的父亲赵奢相比,赵括也不能相提并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赵括到底输在哪?赵括为什么不能突围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古宫历史网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