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什么重大事件

2024-12-3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608


秦王朝仅存在了十五年(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但却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的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延续两千多年。大体来说,较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以下几项: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2、修订《秦律》,实行酷法。《秦律》是一部完备的封建法典,律文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关于盗、贼、囚、捕、杂、具等律文及其解释;二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徭役、狩猎、度量衡等方面的律令;三是其它方面的律令及治獄案例。秦代刑法也非常残酷,仅刑名就有赀、笞、迁、耐与髡、黥、劓、鋈、斩左趾、宫、戮、磔、弃市、腰斩等十多种。

3、焚书坑儒。秦焚毁了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植和博士官的藏书外的民间所有藏书,逮捕儒生、方士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4、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巩固了秦在岭南一带的统治。

6、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7、疏通河流,广开驰道,统一车轨。以咸阳为中心,治驰道于全国,密切了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灭亡,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朝代,国祚虽然仅仅只有十五年,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却一点也不少。接下来,就让我们透过这些历史事件,来回顾一下秦朝短暂而又辉煌的兴亡史。

【注:秦朝采用颛顼历,以十月初一为一年之始】

1、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齐国灭亡,秦统天下。王贲与李信在率兵攻占辽东和代地,俘虏燕王喜和代王赵嘉,彻底灭亡燕国和赵国后,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奉命率兵自燕国南下,攻入齐都临淄,齐王建在宰相后胜的建议下,投降秦国,齐国灭亡。至此,历经十年对外战争,秦国终于消灭了所有诸侯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卫国虽未灭,但已经名存实亡)。

2、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11年):咸阳廷议,确立国本。攻灭齐国之后,秦始皇认确立皇帝称号,同时确立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等事项。与此同时,为了商议如何统治这个新生的国家,在秦始皇在咸阳宫主持召开了一次廷议,丞相王绾等认为应该继续沿用分封制,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和功臣分封到燕、齐、楚等偏远地区,使其镇守各地,确保国家稳定。廷尉李斯则详细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认为应该推行秦国已经成熟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就此建立。

3、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0年):制定新政,开始改革。从这一年开始,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之下,秦国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实行全面改革。诸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制定“三公九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制度,同时将秦国已经运行成熟的一系列制度,开始推向全国,例如秦律、黔首自实田、二十等军功爵制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力图实现文字、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统一。

4、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军南下,攻打百越。因南郡时常爆发叛乱,再加上楚国后裔多有逃入百越者,秦始皇于是令屠睢统帅五十万秦军、兵分五路扑向百越之地,虽然同年便攻占了瓯和闽越地区,但其余四路大军却皆因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补给困难和水土不服而陷入苦战,后秦将屠睢被杀,秦军在付出三十万伤亡的代价后被迫北撤。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灵渠修建完成,在确保后勤补给的情况下,秦始皇又令任嚣统率十万援军再度南下,最终攻占岭南地区,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5、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该年,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燕地方士卢生进献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返回咸阳后,派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匈奴战败而逃,秦遂取河南地,置44县,移民垦守。后因匈奴不断来攻,蒙恬又率军于次年秋北渡黄河,攻占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匈奴被迫向北迁徙。三十四年(前213年),秦于河南地区置九原郡,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令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秦长城。

6、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沙丘之变,二世即位。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倒,队伍行进至沙丘之时,秦始皇病重,临终之际诏令公子扶苏返回咸阳主持葬礼,但诏书却被中车府令赵高扣下。后赵高先后鼓动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伪造诏书赐死公子扶苏。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李斯等人秘不发丧,待东巡队伍返回咸阳后,胡亥遂继承皇位,秦二世。

7、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秦二世即位之后,耽于玩乐、宠信赵高,致使朝政混乱,同时大兴土木,不惜民力征发民夫。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被征发的“闾左”平民陈胜、吴广等900余人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此后各地起义纷纷爆发。秦二世面对起义,却斩杀了前来报信的使者,以至于各地使者不敢再前往咸阳报信,导致起义迅速呈星火燎原之势。

8、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定陶之战,项梁被杀。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陈胜派遣的周文等将领率军攻入关中,攻至戏水,胡亥在章邯建议下,大赦天下,以章邯为将领,率骊山刑徒平叛。后章邯率军接连击败张楚政权、魏王魏咎和齐王田儋,并围攻田荣,楚地义军首领项梁率军救援,并在东阿、濮阳两败章邯。秦二世随后征发关中士兵支援章邯,章邯这才重新稳住阵脚。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项梁率军西进前往定陶,结果于途中中章邯埋伏,项梁战败被杀,项羽与刘邦撤往彭城。

9、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二月:巨鹿之战,章邯投降。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地叛乱已经不足为惧,遂渡过黄河向北进军,于邯郸附近大败赵军,赵王赵歇、大将陈馀、丞相张耳逃往巨鹿城,章邯于是令王离、涉间围攻巨鹿,楚怀王熊心则令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救援赵王,巨鹿之战爆发。项羽先于安阳杀宋义夺取兵权,后以“破釜沉舟”之势大败王离,章邯陷入进退两难之境。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二月,章邯苦无退路,而朝中又生变故,无奈之下最终投降项羽,秦朝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就此消失。

10、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胡亥被杀,子婴即位。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完全掌握了朝政,野心极度膨胀的丞相赵高试图自立为帝,通过指鹿为马清洗朝堂后,派女婿咸阳令阎乐逼杀秦二世胡亥。胡亥死后,赵高发现群车奈何将领皆不支持自己,于是只得迎立子婴。但赵高却以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控制为由,使子婴不在称帝,只是称王。后子婴以计将赵高诱入自己所在的斋宫,使韩谈刺死赵高,并诛灭赵高三族。

11、秦王子婴元年(前207年)十月:刘邦破关,秦朝灭亡。由于秦国最后的主力已经全部丧失于巨鹿战场,导致关中极度空虚,于是在秦王子婴元年(前207年)十月,刘邦率军攻破武关,攻下峣关,兵临咸阳、屯兵灞上,并派人劝子婴投降。在位仅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率领群臣出城,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子婴投降后,樊哙提议杀死子婴,但刘邦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后,立刻杀死子婴,纵火焚烧秦宫室,并进行大屠杀,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秦朝从建立到灭亡,个人认为所经历的十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纵观整个秦朝,其统治可以说从未完全稳固,在急剧动荡之中,秦朝的统治仅仅持续了十五年,便如流星一般,极度灿烂之后便又迅速灭亡。

稀奇事倒有一件……

秦始皇东游蓬莱,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忽见海上一船,形似海螺,无声无息,快速驶来。

及至岸边,船上走下一人,身高两丈,道骨仙风,气宇不凡,身披羽毛编织的衣服,流光溢彩。向始皇作揖道:“我来自东胜桃花洲,离此地十万里,我坐的船叫“沦波舟”,可浮可沉,不透水可在水下潜行。”

始皇大悦,和他谈论,他说:“我年少时,就能御空而行,每日可游万里,人在家中,知道天地之外的事情,我都不记得自已有多少岁”。

我家离日落之处还有九万里,那里一天是这里一年,没有四季,温暖如春,空中阵阵花香袭人,鸟兽虫鱼各司其职,天上凤凰飞舞而下……

……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他拿出一袋黑色石头,说道:“这是产自我家乡的“玄石”,到了夜晚,可以顶替日光”。

石头熠熠生辉,发出辉眼的光,亮如白昼。有一好事侍者,捡起米粒大小石屑,投入水中,水中立刻冒出腾腾热气……

混沌之始,天地初开,火神共工与颛须打仗,共工败而怒撞不周山,天塌地险,水灾浩荡,女娲用此石炼成五色,补天救民。

炎帝之时,人尽生食,我送“玄石”为火种,世人自此尽吃熟食……

黄帝在首山釆铜,荆山铸鼎,我望空中,气息涌动,过来一看,鼎已铸成,我用“沦波舟”度黄帝七十人到我家乡……

我将这一袋“玄石”送与您,作长明灯之用,里面还有一封信,待我走后三天方可拆读……

始皇大喜:“这真神人啊!”

始皇认为是祥瑞之兆,命人将收缴的六国兵器溶化,按照神人模样,铸了十二铜人,放在阿房宫前……

始皇愈信神仙之术,又三月,始皇派徐福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去海中寻找仙人……

相关话题  #秦朝  #有什么  #历史事件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