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姓氏”趣事:姓“鸡”“死”情何以堪

2024-11-16  虎思国学网  阅读 471


  姓氏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稀有姓氏,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面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发的文化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侧面触摸当代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姓是家族血缘的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这些稀有姓氏,承载了特殊的人文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面貌。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由稀有姓氏引发的文化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侧面触摸当代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千奇百怪皆入姓

  所谓“熊猫姓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姓”。说起小姓涉及的范围,可以用一句流行语来概括,那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

  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如红、绿、赤、橙、青、蓝、紫等是姓氏,五彩斑斓;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姓氏;头、骨、心、肾、肠、手、爪等器官是姓氏;鸡、羔、猴、狗等动物名称是姓氏;雪、风、电等气象名词是姓氏;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姓氏;动词笑、揉、猜、拣是姓氏;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也来“凑热闹”……

  “熊猫姓氏”生活中的趣事可真是不少。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有得乡,他这个“有”引发的故事就“可以讲满一箩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苏州开“有得乡音乐会”。在入场口,他听一个观众指着“有得乡音乐会”横幅对同伴说:“这个乡的名字真不错,谐音就是‘有德’,很有涵养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这个乡镇在哪儿?怎么没听过?”

  安徽芜湖人中山崛则经常遭遇“你是姓中还是中山?”“难不成是广东中山人?”“您是日本人吧?”之类的疑问,每次都费尽口舌。后来他到日本大阪,发现那里姓“中山”的人比比皆是。他遍查家谱、咨询专家,终未完全弄清“中山”的来历,只是模糊地知道好像与古代的地名有关。

  嫁到浦口区的西凤来自安徽砀山县,在村里“西”是头号大姓,直到走出家乡才意识到这个“西”有多稀罕,因为她和在外打工的两个姐妹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姓西的本家……

  有一些稀有姓氏,在传统的文化语境里,生来“不讨喜”。武汉的操先生差点因姓离婚。他28岁初尝为人父的幸福,张罗着替孩子取名时,问题来了:妻子嫌操难听,怕宝宝也像他一样,从小被人笑话,要孩子随自己的姓,操先生不同意。夫妻俩谈不拢,引来双方父母加入,闹得不可开交。妻子气到要分手。无奈的操先生只好上网集思广益。网友热心跟帖,有人替宝宝取“操盘”、“操帅”等有趣的名字;有网友则安抚道:“这么冷僻的姓,重名率非常低”;有人则宽慰起妈妈:“不要在意,身边有人也姓操,发展可好了。”

  著名姓氏研究者王大良告诉记者,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个,其中占人口总数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个姓氏,85%人只使用100个姓氏。小姓总数达3000多个,这些姓氏人数最多的有几万或几十万,而最少的只有1个人。“小姓中既有古老的姓,也有新生的姓;既有单姓,也有复姓。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每段历史几乎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王大良说。

  
故事可讲一箩筐

  生活中,小姓时不时地会给主人“惹麻烦”。

  在某杂志社工作的罗雨田至今提起那个叫“老家杨”的小学同学还乐不可支。“每次下课我们都笑话他‘你咋不叫老子啊’。还有调皮的男同学直接建议他叫‘老婆老公’,哈哈。”记者费尽周折联系上老家杨,他说:“那时候自卑啊,埋怨父母怎么不挑个好的姓给我,特羡慕普通的姓。”他穿开裆裤时被叫做“老宝宝”,未出阁的姐姐被叫“老姑娘”、“老小姐”。有一次上学,教导主任拦住他,斥责他乱改名字:“哪有人姓老啊!”长大了,有一次骑摩托车违章,警察问名字,他如实报上,警察严肃警告“不要骗警察”,他只好拿出身份证……

  据介绍,老姓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满语“萨克达”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佛山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也有人传此姓最早出自颛顼高阳氏,《通志》也说它是“颛顼子老童之后”,以名为姓。当然,更多的人觉得老姓该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关。老子本来姓李名耳,世人尊崇他为老聃、老子,他的后代中便有人改姓老。

  在网友看来,姓“老”很多时候其实还讨巧了,姓“鸡”“死”“难”“黑”“毒”的那才“情何以堪啊”。姓鸡?有人怀疑这是网友恶搞,世上哪有这么奇怪的姓?台湾人鸡启贤为了证明家族姓氏的存在,上网亮明身份证。现在还是高中生的他,因这姓氏,“一出生就是风云人物”。“一出生就叫小鸡,绰号有鸡排、鸡屁股、鸡胖,连老师也跟着叫。”“每次自我介绍都造成轰动。”他喜欢吃炸鸡,同学常笑他“干嘛吃自己人”,路上看到鸡大家就叫他“认兄弟”;老师也曾在课堂上突然问他:“天亮了,你怎么不叫?”“我只好咕咕咕!”关于家族姓氏来源,版本多样,目前尚无权威考证,但鸡启贤和大多数的鸡姓人一样,更相信鸡姓是由姓氏“奚”演化而来的。鸡启贤说,父亲鸡勋昭曾通过户政系统找亲戚,还说“我以后要生儿子,姓不能断绝”。

  据专家介绍,很多小姓都是从少数民族姓氏演化而来。比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死”姓,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的。据传是中国倒数第一姓的“难”姓(作姓氏时读去声),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于此的男女老少都姓“难”。“难”不讨人喜欢,但在不少韩国人看来,这就是他们的祖根。据说,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名鲜卑族官员——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嘉义县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满清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毒家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

  
传承新造费思量

  纵观几千年的姓氏发展史便可以发现,如今的大姓、小姓,起初差别很小,之所以后来两极分化,是因为不同姓氏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差别渐大。大姓“大”起来的原因是它不断吸收、融汇别的族人,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而小姓则采取相反的措施,不但不吸纳别族,还要从自身分族析出其他姓氏,自己的族群因此而渐渐变“小”。

  个别新的小姓并非传承自祖辈。苏州有一户人家,长辈无人姓“点”,新生儿却姓了“点”。原来是姓蒋的爷爷、姓宋的奶奶、姓卞的外公以及姓沈的外婆都想争得孩子的“冠名权”,自然谈不拢,于是,四人商议为男孩取新姓“点”——该字结构是上边一个占有的占字,底下四点,四点分别代表蒋、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对老人而言,“点”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这个孩子;对孩子来说,“点”表示拥有四姓老人的共同关爱。后来男孩以点佳浩为名上了户口。

  其实,历史上曾有点姓,但写作“�c”,据说《太平图话姓氏综》上就有收录。后来,“�c”简化为“点”,但内涵与“四姓共有”的“点佳浩”的“点”有区别。“�c”姓可写作“点”,“点佳浩”却不能写成“�c佳浩”,不然“四姓共有”的美好愿望就没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创叠加姓氏,成为很多小夫妻解决孩子“冠名权”问题的主要方法。从教多年的朱老师表示,“以往孩子有4个字的名字,一般是传统的复姓欧阳、司马、中山,现在一个班里,会出现一两个4个字的名字,比如‘李杨’、‘王陈’‘孙许’等。开始还以为是弄错了,现在见怪不怪了。”记者的一位年轻同行叫做韩飞周游,每次活动签到,主办方还以为他们单位来了两个人呢。除复姓外,还有孩子的名字巧妙地嵌入了父母的姓,如姓朱的父亲和姓陈的母亲,孩子取名“朱佳晨”。

  针对层出不穷的夫妻为孩子姓名争吵的新闻,专家表示其实大可不必,姓名只是一个社会标签,孩子开心与否更重要,根据现行法律,孩子随父母谁的姓都可以,与父母的血缘关系都是无法改变的。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在那些常被人起绰号、开玩笑的“熊猫姓氏”者里,动过改姓念头的大有人在。对此,王大良觉得,大众不要随便开小姓人的玩笑,“无论有无恶意,说者或许无心,听者肯定有意”。至于改姓,他表示“稀少姓氏应该得到保护。”《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更是对改姓之举连连摆手,“不要改不要改”。他说,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不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更多了一部基因史。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羡慕小姓的大有人在,“在崇尚个性的今天,顶着一个特别的姓,多酷啊。”

相关话题  #熊猫  #姓氏  #趣事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