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小姓时不时地会给主人“惹麻烦”。
在某杂志社工作的罗雨田至今提起那个叫“老家杨”的小学同学还乐不可支。“每次下课我们都笑话他‘你咋不叫老子啊’。还有调皮的男同学直接建议他叫‘老婆老公’,哈哈。”记者费尽周折联系上老家杨,他说:“那时候自卑啊,埋怨父母怎么不挑个好的姓给我,特羡慕普通的姓。”他穿开裆裤时被叫做“老宝宝”,未出阁的姐姐被叫“老姑娘”、“老小姐”。有一次上学,教导主任拦住他,斥责他乱改名字:“哪有人姓老啊!”长大了,有一次骑摩托车违章,警察问名字,他如实报上,警察严肃警告“不要骗警察”,他只好拿出身份证……
据介绍,老姓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满语“萨克达”有“苍老”的意思;一说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佛山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也有人传此姓最早出自颛顼高阳氏,《通志》也说它是“颛顼子老童之后”,以名为姓。当然,更多的人觉得老姓该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关。老子本来姓李名耳,世人尊崇他为老聃、老子,他的后代中便有人改姓老。
在网友看来,姓“老”很多时候其实还讨巧了,姓“鸡”“死”“难”“黑”“毒”的那才“情何以堪啊”。姓鸡?有人怀疑这是网友恶搞,世上哪有这么奇怪的姓?台湾人鸡启贤为了证明家族姓氏的存在,上网亮明身份证。现在还是高中生的他,因这姓氏,“一出生就是风云人物”。“一出生就叫小鸡,绰号有鸡排、鸡屁股、鸡胖,连老师也跟着叫。”“每次自我介绍都造成轰动。”他喜欢吃炸鸡,同学常笑他“干嘛吃自己人”,路上看到鸡大家就叫他“认兄弟”;老师也曾在课堂上突然问他:“天亮了,你怎么不叫?”“我只好咕咕咕!”关于家族姓氏来源,版本多样,目前尚无权威考证,但鸡启贤和大多数的鸡姓人一样,更相信鸡姓是由姓氏“奚”演化而来的。鸡启贤说,父亲鸡勋昭曾通过户政系统找亲戚,还说“我以后要生儿子,姓不能断绝”。
据专家介绍,很多小姓都是从少数民族姓氏演化而来。比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死”姓,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的。据传是中国倒数第一姓的“难”姓(作姓氏时读去声),主要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于此的男女老少都姓“难”。“难”不讨人喜欢,但在不少韩国人看来,这就是他们的祖根。据说,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名鲜卑族官员——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嘉义县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满清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毒家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
纵观几千年的姓氏发展史便可以发现,如今的大姓、小姓,起初差别很小,之所以后来两极分化,是因为不同姓氏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差别渐大。大姓“大”起来的原因是它不断吸收、融汇别的族人,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而小姓则采取相反的措施,不但不吸纳别族,还要从自身分族析出其他姓氏,自己的族群因此而渐渐变“小”。
个别新的小姓并非传承自祖辈。苏州有一户人家,长辈无人姓“点”,新生儿却姓了“点”。原来是姓蒋的爷爷、姓宋的奶奶、姓卞的外公以及姓沈的外婆都想争得孩子的“冠名权”,自然谈不拢,于是,四人商议为男孩取新姓“点”——该字结构是上边一个占有的占字,底下四点,四点分别代表蒋、宋、卞、沈四位老人的姓。对老人而言,“点”表示四姓(家)共同占有这个孩子;对孩子来说,“点”表示拥有四姓老人的共同关爱。后来男孩以点佳浩为名上了户口。
其实,历史上曾有点姓,但写作“�c”,据说《太平图话姓氏综》上就有收录。后来,“�c”简化为“点”,但内涵与“四姓共有”的“点佳浩”的“点”有区别。“�c”姓可写作“点”,“点佳浩”却不能写成“�c佳浩”,不然“四姓共有”的美好愿望就没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自创叠加姓氏,成为很多小夫妻解决孩子“冠名权”问题的主要方法。从教多年的朱老师表示,“以往孩子有4个字的名字,一般是传统的复姓欧阳、司马、中山,现在一个班里,会出现一两个4个字的名字,比如‘李杨’、‘王陈’‘孙许’等。开始还以为是弄错了,现在见怪不怪了。”记者的一位年轻同行叫做韩飞周游,每次活动签到,主办方还以为他们单位来了两个人呢。除复姓外,还有孩子的名字巧妙地嵌入了父母的姓,如姓朱的父亲和姓陈的母亲,孩子取名“朱佳晨”。
针对层出不穷的夫妻为孩子姓名争吵的新闻,专家表示其实大可不必,姓名只是一个社会标签,孩子开心与否更重要,根据现行法律,孩子随父母谁的姓都可以,与父母的血缘关系都是无法改变的。
古语云“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在那些常被人起绰号、开玩笑的“熊猫姓氏”者里,动过改姓念头的大有人在。对此,王大良觉得,大众不要随便开小姓人的玩笑,“无论有无恶意,说者或许无心,听者肯定有意”。至于改姓,他表示“稀少姓氏应该得到保护。”《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更是对改姓之举连连摆手,“不要改不要改”。他说,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不仅是多了一份家族史、文化史,更多了一部基因史。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羡慕小姓的大有人在,“在崇尚个性的今天,顶着一个特别的姓,多酷啊。”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