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的问题是,卞氏是70岁死去的,与年龄明显不符。会不会是骨龄鉴定有误?笔者曾请教了原南京博物院考古领队、现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副教授王根富先生,王认为,骨龄鉴定失误的可能性不大。
判断一具完整遗骨的年龄并不难,稍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也能有八-九成的把握。1949年后共和国第一位考古学博士、北大考古系教授王迅先生告诉笔者,从头骨判断年龄,一要看骨缝的愈合程度,二要是看牙齿的磨损情况。而牙齿的磨损情况是判断年龄最可靠的办法。
头盖骨的光滑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年龄的依据。六七十岁的头盖骨,会比年轻的显得光滑,年龄越大越光滑。70岁以上的头骨,像玻璃一样光滑。曹操墓中的男骨年龄,便是根据骨缝的结合程度、光滑程度等特征,综合其他情况来断定的。如果有读者对考古学上如何通过遗骨判断人的年龄、性别等内容感兴趣,可翻看相关专业书籍,在此不多讨论。
所以,如果怀疑50岁的女性遗骨是70岁死去的卞氏的,几乎不可能,50岁与70岁遗骨,很容易就能区别开来的。50岁女性的疑云目前无法揭示,20岁女性就更难说了。曹操生前有20岁的爱妾么?肯定有,而且与曹操的关系十分亲密,非同一般,不然,在阴间也不会与主人“睡”到一块。那她会是谁呢?
曹操墓中出土的两具女性遗骨,可能不一定就是曹操的妻妾,也可能是曹操生前身边离不开的侍女啊,特别是20岁的年轻女性,这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如果照这样分析,问题又来了,她俩是怎么死的,咋那么巧与曹操一先一后死亡。她俩是怎么死的?这真相恐怕与曹操的死因一样,也是个谜。
一种比较可能的推测是,她们俩是为曹操殉葬的。殉葬,俗称陪葬,是指用动物或活人陪同死者下葬的丧葬风俗。用动物陪葬叫牲殉,用活人陪葬叫人殉。学术界一般认为,人殉现象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或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初期。
这一现象在人类早期具有普遍性,世界各地的考古都有发现。如在两河流域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和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不少陵墓中,便发现了人殉,在王陵附近还发现了大量人殉墓。但人殉以古中国最为突出。人殉一般是卑者为尊者殉,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娇妻美妾、生前侍候主人的美女是殉葬的主体,之外则是为主人服务的男性臣僚、奴仆。
中国人殉在先秦,特别是三代时的殷商时期,最为盛行。如在安阳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考古发掘中,竟然发现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秦始皇死后的大规模人殉,成了最后的绝唱。刘邦称帝立汉后,废除了这一惨无人道的丧葬恶习。但是,一直到近代,人殉现象都没有彻底消失。
曹操所处的时代,人殉恶习同样阴魂不散,可以说是“阴风习习”。在吴国,人殉大行其道。在魏国,虽然没有吴国厉害,但也不是不常见,此现象遭到当时有识之士的强烈抨击。河间人沐并,便曾公开谴责当时“杀人以殉”的恶俗。
曹操死后人殉,见于民间传说。清人褚学稼在《坚瓠集-续集》有这样一段文字——“顺治初(公元17世纪中叶),漳河水涸。有捕鱼着见河中有大石板,心怪之,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
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着,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霭也。”
从上述可见,曹操死后给他陪葬的美女还不是一个两个。褚学稼的记述,当是从民间传说而来,当然不是真实的。《三国志》上也没有记载,曹操死后哪位妻妾从死了。
但是,曹操在生前确实考虑了在自己死后众多妻妾的去向、生活问题。曹操在《遗令》安排自己后事的同时,对她们专门做好了安排:“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着铜雀台,善待之缮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从《遗令》中看,对女人兴趣很大的曹操,死后也没有忘记让自己的众多妻妾为他服务,但不是要这些女人自尽为他殉葬,而是要她们今后不时登上离高陵不远的铜雀台,给他跳舞唱歌。而较早时候曹操甚至表示,在自己死后,让妃女成为自由人,改嫁他人。总的说来,曹操对她们还算负责任的。“分香卖履”后来成为临死前惦记妻儿的代名词。
既然曹操没有要求她们中的哪个来殉葬,那么两个女性为何出现在曹操的墓室中?难道是因情而殉,自杀的?在考古中发现,两具女骨上面有不正常色斑,不像是正常死亡,十分蹊跷。这,似乎应验了笔者上文中对两女性可能是殉杀推测的可能性。正常的遗骨泛黄,但从考古现场人员对媒体透露的情况来看,曹操墓中发现的两具女骨,一个颜色正常,一个颜色异常。异常的头骨颜色泛绿,一个残断的盆骨也有色泽泛绿现象;另一女性头骨、肢骨色泽呈正常的灰黄色。
同样的埋葬环境,为何骨头上出现不同的颜色?一般中毒较严重的人,死后尸骨上会出现异常的颜色,或发黑或发绿,曹操墓中女骨上的“绿色信息”,或许深藏着一段凄惨的历史隐情。
2007年,曾有一个引起全国轰动的考古发现。当年7月1日,江西靖安东周墓葬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共出土了47具棺木。从中发现,有11具遗骨中有一种绿色的结晶体,呈细长的菱形,最长的一块达8.5厘米。晶体颜色深浅不一,分布十分广泛,出现于膝盖骨、颅骨、牙齿根等部分,有的尸骨甚至整个骨腔里都长满了这种结晶体。
这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发现这种现象,当时现场专家都搞不清原由。后经鉴定和论证,原来这些人在临死前不久,曾在一起进食,食物中掺杂着毒药。中毒身亡后,被集体安葬。其中可以鉴定出性别的遗骸均为女性,死亡时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
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毒药产生了化学变化,形成奇异的结晶体。这些女性是他杀,还是集体自杀?还是个谜团。
曹操墓里的那位女骨,便很有可能是服毒后死亡。如果那名女子真是为曹操殉葬的话,这种骨头泛绿现象就很好解释了,或是自愿服毒,或是被强行灌了毒药而死。这种毒死殉人的事情,在殉葬史上是存在的。
曹操墓中骨色泛绿女子,到底是不是被毒死的,最终的考古报告发表时,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