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不恤人言”的改革家,他们施政的目的都在富民强国,比如后来构成“万历新政”核心措施之一的“一条鞭法”,海瑞就是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这自然会招来既得利益者、庸碌无能之辈的嫉恨。海瑞巡抚应天,“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给事中戴凤翔收受请托,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御史房寰害怕贪污事泄,“先发制人”,说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诬圣自贤,损君辱国”,攻击可谓不遗余力。
张居正厉行新法,遭谤甚多。辽东巡按刘台抢报军功,因“考成法”坐罚,上疏离间君相,满口“祖宗之法”,要求“抑损相权”;御史傅应祯曾行贿不成,也攻击张居正的新法,说什么“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不足者,王安石以之误宋,不可不深戒”,极尽危言耸听之能事。
平心而论,刘台诸人未必不是在履行言官的职责,然而相比张居正、海瑞的公而忘私,就实在显得识见浅薄、等而下之。孔子曾谆谆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乃有才无德之辈,“以私灭公,适己自便”,甚至“挟才以为恶”,当然不能体会“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君子儒境界。
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伸天以屈君,用心良苦,但到了后世小人儒手里,就只言“祥瑞”不见“灾异”,甚至“灾异”也变成“祥瑞”,成了其粉饰太平、拍马逢迎的工具,反而强化了专制皇权,教训不可谓不深。小人儒还往往成为改革创新的巨大阻力。对于新规惠政,蓄意阻挠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以致遮蔽了有利改革进展的有益对立面。
天变到底足不足畏?其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未必是王安石的口号(邓恭三先生认为“三不足”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精神,台湾史学界亦有详细考辨),更不是为了肆意妄为,它体现的是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派一以贯之的实践精神。
敬畏天命,约束不受限制的权力固然不错,但回答“天变足不足畏”恐怕还要直面民生福祉、国家兴衰这些更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不仅惠爱民众,也佑助执政为民的美政良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代之法”何尝不是为了物阜民丰的大同盛世?
所以,“三不足”之说真正反对的是“不足恤”的“流俗之言”,特别是借口“天变”、“祖宗之法”行阻挠改革、维护僵化体制与既得利益之实的各种浮言杂议。我们既要认真对待思想遗产,审慎决策,以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更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善于甄别各种言论,绝不能因言废事。
事实上,真正的君子历来是有所畏的。倘若发挥孔子的“君子三畏说”,要求当今执政者“敬畏人民、敬畏法治、敬畏科学规律”,不亦宜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不仅是个哲学命题,还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万历十五年(1587年),73岁的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去世前大概也意识到“道不行”,连疏乞休却未获致仕。
5年前张居正卒于首辅之任,生前备极圣眷的他,死后不久即遭言官交章攻击,乃至遗祸子孙。吊诡的是,海瑞这位敢骂皇帝的清流、最富盛名的言官却并未攻击过张居正,反而坚持认为张居正功不可没。半山诗云:“相逢故人昨夜去,不知今日到何州”。刚峰太岳,乐山者仁。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