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朝的倭寇就是日本的武士、浪人。当时为了掠夺财产、侵略大明,不断的骚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所谓的倭寇是指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说白了当时的倭寇就是一群海盗,而这群海盗里面有日本的武士、浪人,但是更多的还是以中国人为主。
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解一下什么原因造成明朝倭寇之乱的,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日本倭寇的兴起
最初倭寇的主要组成人员确实是以日本的武士、浪人为主。元末明初,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所谓的南北朝时期,当时日本政局混乱,诸侯林立,相互之间争斗不断。在这场争斗中失利的南朝封建主为了恢复实力,派出了大量的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
后来日本北朝封建主为了加强与明朝的经济贸易,派出了大军在日本境内绞杀倭寇,大明的沿海地区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是在这之后,日本政府因为修改了与大明的贸易政策,倭寇又死灰复燃。到了明朝中期,国力衰退,倭寇势力越发猖獗。此时的倭寇在人员结构上也发生重大的改变。
二、中国海盗的加入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倭寇实际上就是海盗。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过后,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府在沿海地区大力推行海禁政策。禁海,让原本依靠对外贸易的沿海商人失去了财富来源。为了避免自己经济上的损失,这样沿海巨商加入了倭寇的行列。
他们联合日本武士、浪人走私了大量的商品,从中牟取暴利。其中比较出名的中国海盗商人就是王直、徐海等。明朝中期参与剿倭的将领王忬曾向当时的皇帝报告:据他调查,“倭寇”头领约有百余人,其中“雄狡著名”者,都是本国之人,如“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宁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等。此外剿倭名将胡宗宪也曾编写了一本《筹海图编》,在这本书里面列出十四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其头目同样全部是中国人。
明朝从立国之初就实施“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到了永乐年间,明朝也只允许朝贡贸易和勘合贸易,民间海上贸易是被严厉禁止的。嘉靖年间,海禁政策进一步加强,“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明世宗实录》)
朝廷企图断绝一切海上联系,但他们却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生存问题。沿海居民无法下海,更无法经商,这就断绝了他们的生路,所以,许多沿海的百姓和内地的商人们纷纷加入倭寇,以寻求生路。
除此以外,张士诚的残余势力、元朝的残余势力,纷纷逃往海上,加入倭寇,侵扰明朝边境。所以,为祸明朝的倭寇,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汉人或元人,日本人只占小部分。其实,明朝官方对于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的,《明史·日本传》里就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亦有记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而且,很长一段时期,领导倭寇的是汪直。汪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汉人,他的家乡在徽州歙县
三、官倭勾结的倭寇集团
这些倭寇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不惜花下重金收买了大量的朝廷命官,让这些朝廷命官为他们通风报信,规避风险。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朱纨被逼死之事了,明嘉靖二十七年,朝廷派出朱纨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朱纨上任之后,为了治理倭患,下令封锁海面,追杀了暗通倭寇的李光头等96人。李光头等人的死自然不会激怒倭寇,可是朱纨的禁海却是触犯了暗通倭寇的官僚、富商的利益。他们收买了朝中官员,指责朱纨擅自杀害百姓,最终朱纨只得自杀身亡。
后来在戚继光等抗倭将领的带领之下,经过了近十年的平叛终于解决了骚扰多年的倭寇之患。但是归根结底地说,这些所谓的倭寇实际上更多的还是中国人。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