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知道,凡是名字都有自称、他称以及后世之称的说法。一国国名更是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各自是怎么自称的。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在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公,其治所为魏郡所在地的邺,故曹丕为新朝取名为“魏”;刘备为中山王刘胜后裔,自称是汉室的延续,为了表示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孙权是吴郡人,他的父亲孙坚为东汉末年诸侯,兄长孙策为东汉“吴侯”,“吴”国也是有据可依。
大家知道,凡新朝初立,必定正朔,理国朝之渊源。国号最能代表一国对自身的认定。毫无疑问,各国在自称时都会用国号。
国号是自我认定的官方称呼,在他国眼里未必就是这个样子。例如,刘备自称“汉”,曹丕和孙权就不会认可。毕竟曹操的“魏公”、孙策的“吴侯”都是东汉皇帝封的,况且最后汉献帝还禅让了,承认刘备是汉的延续,岂不是自我称臣?所以,在文献资料中各国的互称也是比较杂乱的。
《三国志》载,孙权称帝,卫尉陈震庆权践位,造为盟曰:“今日灭曹,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江表传》载,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
当然,这是官方称呼,私下里承不承认是另一个问题。毕竟,蜀和吴有时候称魏为贼。如诸葛亮在《出师表》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后世之称呢?
从方位上讲,吴国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后世称东吴;蜀国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称蜀汉;魏国在占据中原地区,仍然称为魏。
当然,在学界为了区分对待,后世史家称“魏”为“曹魏”,甚至为区别“后魏”,也称“前魏”或者“先魏”;称东吴为“孙吴”;称“蜀”“蜀汉”或“刘蜀”(如《三国志》就以《蜀书》的名义记述刘备的“汉”)。后世之说,显然不能搬用到三国当世当时使用,毕竟“曹魏”、“孙吴”、“蜀汉”都具有地方割据性质。所以,我们现在习惯所称“魏蜀吴”严格来讲是不确切的。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