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明朝的相同之处

2025-01-25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19


明清两代最大不同如下:

1,服饰、发型不同。

2,皇族血脉不同。

3,精神气质不同。

4,行事规则不同。

除了以上四点外,明清两代基本相同:

1,主体思想相同,都遵循华夏文明的思想。

2,主要礼制丶习俗基本相同。

3,文字相同。

4,国家体制相同。

清朝基本是沿用的明朝制度。

很多人认为明朝比清朝好,那是因为国人比较看重他人的人品与气节,比较重视礼义廉耻。

明朝相对而言重法制,行事都遵循典章制度,即便是皇族,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得遵循制度,不得为所欲为。万历皇帝就被大臣们气得三十二年没上朝,嘉靖皇帝也被内阁怼过,崇祯皇帝也拿内阁无计可施,内阁按制度办事,依法行事。因此人治对明朝的影响比法制要弱一些。

清朝也有《大清律》,但清朝皇帝一手遮天,什么事情都由皇帝圣裁。可以说清朝是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这种方式虽然办事效率高很多,但是犯下的错误,留下的隐患也很多。

当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十分看重法治,国家也在严格执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所以相较之下,国人对以法治为主以人治为辅,按制度办事的明朝的好感度要大一些。

国人比较看重气节、人品,看重礼义廉耻。明朝重气节丶人品,看重礼义廉耻,讲究原则。所以即使明帝被蒙古人俘获,明朝也拒绝割地赔款,而是另立皇帝。北京被围,反转无望,祟祯帝命臣下打开城门,而自己去上吊自杀,宁死也不失气节,也不愿拖累无辜臣民。

清朝是少数族裔入关建立的王朝,所以行事讲手段与权谋,顾不得气节与面子,只能顾里子了。在利益或可能稍好一点的结果面前,气节、面子、礼义廉耻,都可以靠边先放一放。清朝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王朝,所以清朝罕见的同时搞定了长城南北,为了征服尽可能多的土地,不择手段,用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套路都有。康熙帝为了先哄住葛尔丹,居然同意嫁女,还给丰厚的陪嫁。对待吴三桂也是一边哄,一边开打。对待台湾也是边打边拉边招安。即便到了千疮百孔的末期,也是花招繁多,只要能活,割地赔款,也在所不惜。

当今国家已基本复兴,国人很看重国格和气节,做人也好面子。清末的屈辱和失节,令国人一想起来就悲愤交加。相比之下明朝离得远些,又没有失国格丶失节操的行为发生。所以很多国人认为明朝比清朝好。

明期比清朝发展的好,怎么被农民起义给推翻了,这没道理!

明朝也是中国历史的封建王朝,看王朝要从两方面来看,但说明朝比清朝发展的好,没有道理,各自都好坏一半。看那什么来比,比腿长非比腿粗,合适吗?

清朝就把钓鱼岛归进国土了,扯皮才有底气↓

明朝276年,就没搞定过蒙古,还被蒙古人两次杀到北京,然后被一个东北小蛮族打得狼狈不堪,最终还亡了国。进入17世纪,文明国家还被蛮族灭亡,只有明朝背时了!

明朝的问题有很多,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这个问题自己没有解决好,不能全怪什么小冰河时期等原因。这个问题也是导致明朝最后灭亡的直接原因。

看下清朝是闭关锁国么?↓

所谓某粉狂夸的明朝内阁。

而明朝内阁相互倾轧,反而白白消耗国力。内阁公开和皇帝顶牛、不合作,导致皇帝政令不行,造成万历的消极怠工,最终导致万历末年的乱局。

而内阁互相扯皮,造成党争,反正对手的所有,对也不对,不对还是不对,制肘那管国家安危,自已利益高于一切。

所谓明朝的“内阁”,不能和英国的“内阁”等同,虽然名称一致,但实质根本不一样。

如果说内阁权力大就是民主,那东晋最民主,皇帝大多是傀儡,世家大族联合执政。然而东晋是什么鬼样子?

明朝皇帝做什么事都有大臣掣肘,听从酸儒的劝谏,丢了大宁、东胜和交趾。

从这点上看清朝制度比明朝要优越些,至少能建立一个多民族大帝国,而这个帝国也构成了我国今天的基本盘。乾隆乾纲独断,不听酸腐文人的劝谏,质疑进攻准噶尔,不然现在中国哪会有新疆!

明朝皇帝做什么事都有大臣掣肘,要像明朝那样搞,丢,丢,丢,估计我国边境连长城都出不了。等俄罗斯一来,没有战略缓冲,拿什么来抵挡。

明清禁海对比↓

明清两朝对土地的贡献

明初时疆域还是大的,但从永乐年间开始,明朝就开始放弃漠南的土地。

明英宗以后,连河套都丢,只有嗢长城里面是故乡了!

明朝到了宣德年间,漠南诸卫、交趾、奴儿干都司就丢个精光,出了嘉峪关就是外国,汉族文明瑰宝敦煌也是外国。明朝确实没有割地,但是他们“弃地”,丢的土地却比清朝丢的多!大哥莫笑二哥,都是衰哥。

清朝学习明朝的改土归流,但是羁縻蒙古的手段却比明朝高出许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怎么也不能比较谁好谁坏吧!

清朝在西藏有驻藏大臣,新疆有伊犁将军,在蒙古有库伦将军,清朝对边境的实际统治力度己超汉唐,更别说明朝了。终明朝一代,何曾越过哈密!

下面是丢地截图↓


割地赔款

明朝对蒙古还不是岁赐,互市,明朝前期还能追着蒙古打。明英宗以后呢?被蒙古人连续两次打到北京,和俺答汗签下城下之盟。

万历末年,打败几十万日军的明军在萨尔浒被一群衣衫褴褛的建州女真消灭。

天启、崇祯年间,皇太极四次从张家口入寇,一路杀到济南,死伤百姓何止百万?

再说日本人,嘉靖年间,53个日本浪人在东南横行数千里,一直杀到南京城下,绕着城墙耀武耀威,杀了4000多人。

万历援朝之后,日本德川幕府的使团船只在浙江一带搁浅,日本人直接杀上陆地,屠杀2500人。

清朝确实被攻破首都,那也是列强。而明朝也被几十万人的野蛮民族和几十万流贼灭国,身死族灭,朱氏皇子皇孙均被灭族!

国家发展到最后,遇到衰败期都是一样的惨,说不上谁好谁差!

综合比下

实力对比,按疆域、人口、军功、财富总量来看,明朝都不能和清朝相比,后来的王朝肯定比前面的王朝有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规律!

乾隆死后,国库存银6000万两。明朝万历年间,年入1000万两白银就很了不起了,乾隆年间年入4000万两,到了光绪时期2亿3000万两。

人口,清朝率先达到4亿。

科技水平,明清都是西学东渐,清朝后期能制造平远战舰,能生产克虏伯大炮了,还能生产快速巡洋舰,这连民国都做不到,无畏级战列舰的建造也被提上日程。

文字狱是明朝开始的,海禁也是,烧书的话有永乐大典,还有 明朝也是少数统治多数。

某些人又会说假如,明朝没有灭亡或者明朝多延续200多年会带着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成为工业强国的。和18, 19世纪像西欧一样的欧洲强国一样。

一个把儒家教义当经典,一个死读文学四书五经的国家,想快速转变,除非被暴捶几次才可能醒悟。

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是升华不成理工科学的。

古代中国,平民想翻身,要么读书,要么从商(这个地位还很低)。理工科学是不加入科举的,唐宋还要考数学,到了明朝只考四书五经了!

平民搞点别的小发明,没啥力量支持,不过在主体社会看只是奇巧淫技乎。封建专制发展的太完美,加上国家大制肘也多,就不能像日本那样船小好转舵(明治维新)。

古代中国思想最活跃,最擅长创新与变革的战国,是战国时代,魏国吴起、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变法,都是从上至下,士大夫阶层,家属宗族,阻拦的都是血洗。而当时国小阻力就比较小一点。往后都是统治者想变法,变到半路、触怒了权贵,权贵要奋起反击,要么造反,要么清君侧,统治者就要变卦,此时搞变法的人统统没好下场,杨广,王安石等等,多么痛的领悟!

假如17世纪中国还是战国时代,还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会很快适应大的变革。可惜的是明朝儒家一家独大,内阁专权,想要从上而下的变革,简直是不可能,想想明武宗不明不白死亡下场吧!

那些手握重权的官绅,几个愿意让别人动他们的蛋糕!

清朝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也是这种原因失败的。变革扯面太广了,各种利益在里面各种牵扯在里面。要从头到尾的改变必须血洗,必须从根儿拔起,太难了!

所以说说清朝不如明朝发展的好,这全是无稽之谈,要对比的话肯定清朝比明朝发展的好,社会的车轮是往前进的。这点不容置疑!

一个侥幸靠汉奸军阀带路党引路,用血腥暴力取得天下的奴隶制伪组织,怎么会有那么多脑残粉吹捧洗白它!拒绝进步钳制言论大兴文字狱,割地赔款13.5亿两白银,签订卖国条约割让174万平方公里国土,实属罪恶滔天无耻之尤!彼族伪酋把其它民族视为奴隶!其内部臣工竟把称自己为奴才视为荣耀,举亿万民众之膏血奉养一帮耙其籽弟!它们纯属是反动派剥削阶级寄生虫,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政府遇到那样的危机,怎么也会振兴图强!而自干聋提出满语骑射的落后思想口号以来,所谓八旗人等日趋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由此看来彼族是寄生在华夏民族躯体上的巨大毒瘤!早应铲除割去!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全面向欧州列强学习,从1868到1890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化强国,小仓军工厂木下八幡制铁所横须贺造船厂等!甲午战争中日两国的较量是两种政治制度的较量,一面是上下离心离德阿谀奉承,一面是野心勃勃枕戈待旦!你们那个人还说螨清好,请去百度搜搜,或者去图书馆查查资料就知道了!纸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相关话题  #明朝  #清朝  #之处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