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先商时期,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尚书·盘庚下》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又《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关于“八迁”之地望,唐以前的学者一直“不得其详”,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此说相同:“八迁之书,史唯见四。”到了清朝,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明确提出“八迁”的具体地点。王国维在梁玉绳的基础上,又重新作了考证,他在《说自契至成汤八迁》中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复归商丘、汤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复归商至上甲微迁于殷之间,没有迁都的记载,只是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提到王亥曾“托于有易”或“宾于有易”,这说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间,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过对“八迁”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两省交界的地带;而且,先商民族虽然经历了8次迁徙,但其中的4次都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见,商族由契至汤14世都是以商丘为根据地或主要经营地,然后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丘为商族的发祥地。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仅祖乙在位时,就迁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