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于三皇五帝时代的黄河泛滥。由于洪涝灾害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历时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仅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声望。洪水得到根治之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首个统一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
禹的王位是舜传的,禹死后传位给益,这个时候传位还不是世袭制。由于其他部族对益有矛盾和意见,其他部落首领拥护启,启对益也不满,启于是杀了益,夺了益的位置。从此建立夏朝皇朝。经过启的改革变新,以后皇位世袭制。夏朝是历史第一个皇朝,这个时候说不定西方人民生活在树上。
根据经过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朝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准确来说夏朝是夏禹所建,也就是夏后“启”的父亲“夏禹”,“禹”或“大禹”,“启”夏启或者“夏后启”,先秦以前,多已地名及国为姓氏。
夏朝不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而“虞”朝才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中国朝代发展历史逐渐清晰起来,很多学者推断的一些话题,随着时间与考古发现的可能与持续,学者们的一些推断会被推翻从来。
部落联盟为史学界,学者推测。并不能证明夏朝时期的各方诸侯为部落或者城邦及帮国联盟,既然存在帮国又何来的部落联盟?感觉这是自相矛盾的话题?左丘明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不是有些学者说的“部落”,而是诸侯国,万国所指其四方之诸侯。
讲述部落或城邦太过于原始,既然考古发现了五千多年的最早中华文字,本人觉得所谓部落联盟就不成立。应该是中央王朝给于各地方诸侯封地,行政服务如:现在今的中国行政中心北京市,北京市为直辖市,由中央直接管辖。就如同古代的中央王朝,国家权利行政政治中心。而省、直辖市、自治区就如同古代的诸侯国,省长就为地方上的诸侯王,为中央认命。而大王就如同现在的中央国家主席,统领各省各直辖市各自治区的地方领导,而地方还有各市、各县、各区领导层,中央、省、市、县、区这就是国家行政体系。
夏启,姓姒名启,夏禹的儿子。关于启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启因石裂而生,故名。另一种说法是女娇分娩不到十天,大禹治水经过自家附近,有邻居将这个喜讯告诉他,希望他能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大禹说现在正忙着治水,哪有时间回家啊。邻居就说那您给儿子起个名,我们转告女娇。大禹不假思索,说,那就叫他“启”吧。大概是治水启行的意思。
《史记·夏本纪》说,夏禹原本选定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没有这个王命,还没到那一天就一命呜呼了。后来,又改以伯益为继承人。过了七年,夏禹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孟子·万章上》记载:“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大禹去世后,那些朝觐和打官司的人不找伯益而找启,那些歌功颂德的人不颂伯益而颂启,都说启是我们天子的儿子。虽然占了他父亲不少面子,但也可见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盛隆,有如葵花向日。孟子把这件事归结于“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是不太准确的。其实大禹从内心里来说,是希望将帝位传给启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已出现了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势必被世袭制所替代。“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夏启即位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伯益为东夷人,他看到人们都向着启,心里很窝火,就召集东夷人向启杀来。启有防备,经过一场激战,启打败了伯益。另外,当时的有扈氏对启开创世袭制表示反对,要求启退位与伯益,并起兵反叛。启就在甘泽誓师,说:“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意思是说:“六军将士们,我在这里告诫诸位:有扈氏无视五行洪范,废弃三正。上天要断其他之国运,现在我奉上天的旨意去讨伐他们。”由于启的军队纪律严正,赏罚分明,士气如虹,一举击败了有扈氏,稳定了政权。
镇压叛乱之后,启就效法他父亲大禹当年“大会涂山”的办法,在钧台举行大会,召集各氏族首脑,大开盛宴。这就是《左传》说的“夏启有钧台之享”。河南禹县有“夏台”,传说就是“钧台大会”的遗址。后来,启建都阳翟,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在位二十九年。
夏朝,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政权交替时代来临。它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公天下”转换成私有制的“家天下”。从此以后,“家天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唯一的传承制度。它的第一任开创者就是大禹的儿子—夏启。
中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造就了千古传唱的“三皇五帝”,而夏启的夏朝是通过他父亲大禹奠基而来。原本大禹也是要通过禅让制把政权交给皋陶,可是皋陶在接班之前就死了,最后大禹死前把政权交给了皋陶子伯益。伯益的影响力远远不够,于是夏启也许是经过政变,也许是通过选举接替伯益建立了夏朝。
有史料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