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是忽必烈的龙兴之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初来乍到的马可·波罗完全被这里的景色所迷倒,在游记中,他写道: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城内有一座大理石的宫殿,极其美丽。宫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间里面都镀了金,绘有各种鸟兽花木,工巧至极。其设计、装饰赏心悦目,令人叹为观止。宫殿有墙垣环绕,圈出的范围约有十六英里。墙内有泉渠、川流和草原,也有各种野兽,只是没有猛兽。这里的动物都是大汗猎鹰的食物。
马可·波罗在华十七年,大都是他待得最久的城市,也是他最熟悉的城市。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一个响亮的突厥语名字——“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也这样称呼它。
马可·波罗对大都的布局、城市管理、社会风俗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这里的每一件事物,对他而言,都颇为新奇。不过,最吸引他注意的,是大都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凡是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
夏日在上都的马匹和马夫
在大都,马可· 波罗看到一种前所未闻的货币——纸币。他发现这种纸币实际上是用树皮制作的,人们把树皮剥开,取出外面粗皮与树干之间那层白色的细皮,将细皮浸泡在水中,随后再把它放入石臼中捣碎,就可以制成纸币原料。这种纸币用途很广,如果因长期使用而损坏,只要支付纸币面额百分之三的费用,就可以立即换取新的纸币。当然,熟悉元朝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马可·波罗见到的,就是忽必烈发行的纸币——中统与至元宝钞。
马可·波罗对中国各地的商品、物产颇为敏感,在游记中不厌其烦地加以叙述,这大概与他的职业有关。作为受到蒙古统治者重用的威尼斯商人,他在华的身份很有可能是斡脱商人。斡脱商人往往由色目人充当,持有蒙古统治者颁发的牌符,到各地经商,为蒙古统治者赚取利润。
《事林广记》中的元代生活图景
煤是今天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据元代北京地方志《析津志》的记载,当时大都的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采自郊外西山的煤炭。不过,在当时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人们还不懂得如何使用煤。马可·波罗对能够燃烧的“黑石头”——煤充满了好奇。在游记中,他这样写道:“这种黑石头燃烧起来和木柴没有什么差别,但它的热度优于木柴。如果夜间燃烧,等到第二天早晨石头的火也不会熄灭。”并说,“这种石头可以取之不尽,而且价格十分低廉。”
20 世纪 40 年代,我国著名学者杨志玖先生在《永乐大典》所录元代《经世大典 • 站赤门》中找到一份材料,讲的是 1290 年前往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处的三位使臣支请口粮的事情。非常有意思的是,三位使臣的名字分别为兀鲁 、阿必失呵、火者,与马可 • 波罗游记中提到的伊利汗国三使臣 Oulatai(兀鲁 )、Apusca(阿必失呵)与Coja(火者)发音正好相符。这为马可 • 波罗到过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旁证。
马可• 波罗虽然在中国旅居多年,但从游记来看,他显然不懂汉语。不过,作为旅居中国的色目人,他只要是掌握蒙古语、波斯语或者突厥语中的任意一种,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畅通无阻,而马可 • 波罗显然具有这种能力。
几乎像我们所见到的同时代其他游记一样,在具体年代、数字、地理状况等方面,《马可•波罗游记》都有不准确、前后矛盾,甚至是严重失实的地方,而且由于马可 • 波罗本人不懂汉语,再加上目前所见抄本种类繁多,使得游记中出现的大量地名、人名,已经变得难以释读。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讲得那么具体生动的。
元朝灭亡南宋后,南北阻隔被打破,全国实现了统一。为了进一步加强南北地区联系,元朝在以前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陆续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使杭州到大都的运河航道全线贯通。马可·波罗来华期间,目睹了大运河建成后所带来的奇迹,称:“河中的水宽而深,就像大河一样。它起到很好的联结作用。满载货物的大船可以从瓜洲一直航行到汗八里城。”
马可·波罗曾多次沿大运河南下,游览运河沿岸的城市。这些城市,在他的游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在镇江是如何进行记述的。马可·波罗回忆说,在他到镇江前,在瓜洲对岸看到江中“有一座完全由岩石构成的岛屿,岛上建有佛寺一座,寺内住着二百名和尚,敬奉众多偶像”。这显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山寺。只不过,沧海变桑田,当年在江心的金山寺,因长江南岸泥沙淤积,如今已与南岸连为一体,成为镇江著名的名胜古迹。
上面介绍的,只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几个小片段。实际上,《马可·波罗游记》所记中国见闻,涉及地域之广阔,细节之生动,都是无与伦比的。马可·波罗一家久居中国,思乡心切,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返乡要求,都没有获得批准。但机会最后还是被他们等到了。
忽必烈的侄孙,统治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汗,在王妃卜鲁罕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派遣三位使臣到元朝,请求迎娶一位与卜鲁罕同族的姑娘。忽必烈在卜鲁罕的同族中挑选了一位名叫阔阔真的姑娘,让三位使臣带回去。马可·波罗一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向忽必烈提出愿意护送阔阔真一行到伊利汗国。这次,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中蒙文版《马可·波罗游记》
1291年初,马可·波罗一家从泉州港扬帆出海,从此,告别生活了十七年之久的中国。1293 年,抵达伊利汗国霍尔木兹港,以后又于1295 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威尼斯。回到家乡的马可·波罗,在若干年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并在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为了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1299 年,他开始向狱友鲁思蒂谦诺(Rusticiano)讲述自己在东方的种种见闻,由后者记录成书。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这就是闻名后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既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东方见闻录,又是一部长期聚讼纷纭的旅行记。即使在其生前,也有不少人对游记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1324 年,马可·波罗去世后不久,又有一个扮作小丑模样的演员出现在威尼斯每年的嘉年华盛会上,他自称“马可百万”,总是对任何事物都夸大其词,并辅以各种夸张的表情、手势,来取悦观众。马可 · 波罗被视为不诚实、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直到今天,英语中还用“这是一个马可 · 波罗”,来形容一桩虚假、不真实的事情。
临终前,朋友为了马可·波罗的灵魂能够升上天国,请求他取消游记中那些难以置信的说法,而马可波罗的回答却是:“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呢!”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真伪,争论还在继续。但无论如何,它为当时封闭的欧洲世界打开了一扇文明的窗口。西方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无数的西方人为马可· 波罗笔下的那个神秘的国度而着迷,被它的富庶所吸引,甚至纷纷踏上了追寻的道路,并因此而开启了人类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美国蒙古学家莫里斯· 罗莎比指出:“蒙古时代间接地催生了欧洲人15 世纪探索世界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发现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线和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寻找由西方通往印度之路而未果时达到高峰。”
1492年8月3日,西班牙帕洛斯港,由三艘小帆船组成的探险船队即将起航,目的地是遥远的东方。而船队的首领,也是一位意大利人,他就是日后因发现新大陆而名满天下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哥伦布的行囊中,装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正是《马可·波罗游记》。
以上就是关于蒙古铁骑铸造的欧亚大陆交往空间的内容,本文摘自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辽西夏金元》,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