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2024-08-27  虎思国学网  阅读 225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我们这里,一般大年三十下午,陆陆续续的就开始放炮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的八点多。放炮最集中的时段在夜里十二点和早晨的五、六点。天亮了,小孩们就开始给亲戚拜年了,大人们都会给压岁钱的。从初六开始,社火活动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正月十五最热闹,有社火表演、各单位做的彩灯、吃元宵、放孔明灯……)

我曾经编纂过地方志,对关中的民俗有较多的涉猎,现简单介绍西安市长安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初五持续到来年正月十五,长达40天。

1.吃五豆。腊月初五早饭,将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豇豆等与大米、小米混合,煮食,意寓消除五毒。俗云:“吃了五豆就糊涂。”意为平日辛勤节俭,吃过五豆就会犯糊涂,过年大把花钱。此后,扫房,磨面,缝制新衣,置办年货等,为过年做准备。

2.吃腊八。据《隋书·礼仪志》,“腊”之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新旧交替;二曰“腊者同猎”,田猎获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部,即以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又传,佛祖释迦牟尼深山清修6载,瘦骨嶙峋,正欲放弃,恰遇一牧羊女,馈之乳糜。食罢,盘膝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故腊八节又称“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将之与“腊日(祭祖敬神,驱鬼避疫之日)”融合,成佛、道合璧之“腊八节”。谚云:“腊八吃得早,地里不长草。”当日早餐,人们吃以大米、小米、麦仁、玉米粒、各种豆类、肉丁、胡萝卜、豆腐、粉条、海带等混煮的粥饭,亦给家畜、家禽喂一些,甚至也给果树、门、墙上抹点,希冀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3.祭灶。传灶君原为一良善平民,贫困致死,被玉皇大帝敕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司掌人间社火,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天禀报民间善恶,除夕返回。上天之日,民间为之送行,求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晚,长安人以白面、葱花、芝麻、枣泥等烙圆饼,称“灶爷饦”。长者率子孙设案焚香,祭拜灶爷。祭毕,全家分食,对未还家者予以留存。此后,添新衣,办年货,酿稠酒,购礼品,蒸礼馍,置献恭,写春联,年味渐浓,且多嫁娶。

张、王、李、赵四大姓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4.扫房。谚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尘”“陈”谐音,寓除陈布新。1980年之前,长安农村土坯瓦房、锅连炕居多,用秸秆、柴火做饭,取暖。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墙壁黢黑,蛛网弥漫。将屋中桌椅板凳、米面油盐、锅碗瓢盆逐一搬出,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粉刷墙壁,洒扫庭院,是为扫房。2000年之后,城乡房屋多为砖混结构、涂料装饰,均很洁净整齐,然而民间依然保留掸尘荡涤,清理卫生死角习俗。

5.除夕。年三十(小月廿九)日,游子归乡。午餐大米饭,下午贴春联、年画、倒“福”字、门神、灶爷,傍晚上坟接祖宗,敬先人。年夜饭有冷盘、热炒、点心等,一般不能少两样东西,一为火锅,象征红红火火;二为鱼,喻示年年有余。饭讫,全家围坐包饺子,取“更岁交子,多子多福”意。将数枚硬币洗净,包入,第二天吃到者多福,讨个好彩头。后,一家人叙家常,守夜;小孩给长辈拜年,长辈派发压岁钱;举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子时鸣炮,辞旧迎新。

6.大年初一。人们竞相早起,依次放炮仗,拜神,祭祖,吃饺子,取“一早百早”意。村党支部、村委会敲锣打鼓,挨家给烈军属、革命军人家属拜年。晚辈给族中长辈拜年,讨压岁钱;邻里互贺新禧。不动扫帚,不倒垃圾,水火不出门,否则会招惹扫帚星,致遭灾破财。倘打碎东西,须“呸呸”两声,口念:“碎碎(岁岁)平安”,逐晦纳吉。

7.待客。正月初二至初四为待客日,各家均须约定一天,招待亲戚。届时,新婚女、婿携礼肉、烟、酒、点心,其他亲戚带20个礼馍(10个猪肉大包子,10个菜包或小豆罐)、酒、点心、水果等看望丈人、舅舅、姐姐。早餐4碟凉菜、酒、臊子面,午餐凉菜下酒,主食炒菜、蛋蛋馍。回礼为2个枣花馍、5个蛋蛋馍。2000年以后礼馍已不多见,代之以方便面、八宝粥及米、面、油等。

过年待客与忙后会,长安东、西部习俗略有不同。东部舅不去甥家,姐不去妹家作客;西部(含韦曲)无长幼、大小之分,相互“出门(带礼物走亲戚)”。

8.破五。除夕至初五,民间有诸多规矩和禁忌,如不烧干锅,妇女禁针线,不训斥孩子,不扫地、倒垃圾等。至初五,诸般禁忌均被打破,遂有“破五”之说。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搞卫生,赶“五穷”,迎财神,吃饺子,除谗言等。鞭炮从里往外放,将一切不吉之物轰将出去;送走智、学、文、命、交“五穷”,迎进财神赵公明(或关公),钱财广进;包饺子,捏紧小人嘴,免遭谗言之祸。此后,商铺开张,酒肆迎客,人们下地劳作,一切恢复如常。

9.拜年。初五以后为拜年日,侄子、侄女到姑、姨,姐姐到妹妹家拜年,朋友互拜。礼品:亲戚为酒、点心、挂面、水果等;朋友为烟、酒、茶、点心等。招待同待客。回礼:5个蛋蛋馍。

10.送灯。正月初六至初十为送灯日。娘家第一年给新婚女送大灯(具体见本编第一章第三节社会习俗之婚嫁礼俗),以后舅舅逐年给外甥、外甥女送耍灯,故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之说。常见的耍灯有火毂辘、盆盆灯及虎、羊、猴、鸡、马等属相灯,搭配灯蜡、麻花,直至外甥、外甥女12周岁完灯后不再送。外甥家招待一顿饭,一般为酒、菜、馍。2000年后兴起塑料玩具灯笼,干电池照明、驱动,声、光、电巧妙结合,其色泽鲜艳,造型别致,安全环保,很快风靡。

11.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年”等,但闹元宵并非始于正月十五。在长安,待客、拜年一连几天,人们对吃、喝已经兴味索然,兴趣转到玩耍、热闹方面。破五之后,多个村寨陆续开始表演社火,至元宵节前后达到高潮。其中著名的如杨庄街道侯官寨村“牛老爷”社火、杜曲街道寺坡村“添碟子”、灵沼街道冯村社火、细柳街道“吉羊保长社火”、兴隆街道里杜村锣鼓、引镇街道张寨沟村“趄火(背芯子)”等等。正月十四、十五日晚,家家门口悬挂宫灯,小孩打上各式耍灯,出出进进玩碰灯;有的村寨摆灯山,绵延数里,煞是壮观;区政府有时组织放焰火、猜灯谜,将娱乐活动推向高潮。元宵节正日,早餐饺子,午餐米饭,晚餐元宵;全家团聚,不走亲访友,不外出干活。节毕,陆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坐标:山西南部的一座小县城

我们大年初一在自己家过年,大年初二去外婆家过年,初三,初四…去亲戚家拜年过年。以前小的时候,大年初一在奶奶家整个大家族一起过年。

家里大扫除

在家乡,距离过年前一个月或半个月的时候,家家户户会大扫除,门窗死角、墙体、天花板等等所有平常打扫不到的地方都会清扫一遍。

办年货

接着妈妈会买很多坚果啊,蜜饯啊(比如黑加仑,葡萄干,蓝莓干…),糖果啊,水果啊放在家里,因为我们喜欢吃水果,所以妈妈过年的时候经常会买一整箱一整箱的水果。从我有了记忆开始,过年大家就是其乐融融,十分和谐的时候,大人们也不会问你的成绩单,我们随便怎么玩也不会有人束缚我们。

买新衣服

过年要买新衣服,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要穿最新的,包括内衣和袜子,小时候还要买新秋裤和秋衣。现在我家还是这样的习俗,过年要从里到外都穿新的。

提前制作过年食材

大人们会提前做好过年要吃的食物,大概也是提前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来做吧,一做就是好几天,好几个人一起来做,大人们在过年前会非常忙碌,我喜欢在这个时候凑到一边看着或者吃点什么。我们这边有:广米扣肉豆瓣扣肉排骨扣碗蜜枣红薯晋糕肉冻冻花馍栆馍炸山药炸红薯炸豆腐干炸肉丸子炸萝卜丸子,还有一个我至今都不能理解的 每家每户都准备的菜:炸带鱼。我不知道这个习俗是为什么来的,但是我们这边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带鱼,而且基本只在过年这几天吃。

外婆和外公每年做这些吃食,完成大概需要十天半个月左右,做好了就会给我们送过来,我们从过年开始吃,吃到元宵节都吃不完。

对联、窗花、福字、门神图、喜庆话

在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买对联,在除夕那天把对联贴上,还有人家会自己用毛笔写对联,我们家过年不贴窗花,有些人家会买很多喜庆的窗花贴在窗户上;从前奶奶家是个四合院,有两扇高高大大的漆着黑漆的木门,过年的时候,会买两张门神贴在两扇大门上,进了大门有一扇粉刷的很白的照壁,会买一张大大的福字,贴在照壁上,四合院的墙上还会贴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类似的吉祥话。

外婆家也是四合院,院子其中的一面是一个窑洞,过年的时候,外公外婆会买毛主席的画像贴在窑洞的墙上,我每次看到的时候,都有一种敬畏的感觉。

挂灯笼

过年前还会买两只红红的灯笼挂在门楼上,一到晚上就会把灯笼亮起,很有过年的气氛。

吃饺子、馄饨

妈妈还会准备饺馅儿,腊月三十会包饺子,大年初一早上也会包饺子,除夕夜和初一早上都吃饺子,大年初一的饺子里还会包上几个硬币,谁吃中了,就会感觉自己这一年运气都很好,哈哈哈,妈妈会包很多硬币在里面,尽可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吃到。外婆家包馄饨,馄饨是那种圆圆的馄饨,代表着团团圆圆。

压岁钱

过年还要发压岁钱啊,爸爸妈妈有时候会把压岁钱压在我的枕头下面,大年初一一觉醒来,发现枕头下面有钱,嘿嘿嘿;有时候会包一个新年快乐的红包。大年初一去拜年,也都会给压岁钱,初二初三…去亲戚家,都会给压岁钱,都是崭新的新钱。

除夕团圆

除夕夜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春晚,不是春晚好不好看,可能是我们家的仪式感吧,有时候大家觉得春晚太无聊,我们就一起玩手机,抢红包,或者离开客厅,各玩各的,但除夕夜总有一会时间,是属于我们四个人一起看会春晚聊会天的。

大年初一,在吃饭前,我们会把每份菜供给祖先,跪拜祖先。

每年大年初一,我们会去照一张全家福。

想到的暂时就是这些了。

相关话题  #春节  #你知道  #习俗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