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第一个吃猪油渣的人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吃货,但我们应该感谢他的贪吃,不然又该少了一个怎么的人间美味。
关于猪油渣的制作,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法,但多半有异曲同工之妙。
肥厚雪白的猪板油切成小块,清洗干净,然后放入炒锅中,加入小半碗水,大火熬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后转小火慢慢熬煮,一般约30分钟左右,当看到水逐渐消失之时,锅里的油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随着油脂不断被热量逼出,清澈透明的液体开始沸腾,猪油的颜色也由纯白变成微黄,最后再至焦黄。
而由于焦化反应,肥肉里的风味物质被大大激发,这时一股奇香也早已飘满整个厨房,并试图侵袭全屋,进而占领整个楼道。
用笊篱捞出,控油后倒入盘子里,这边一手接着捞锅里的油渣,另一只手早按捺不住饥渴,捏起一块还有些烫手的油渣放进嘴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嗷嗷两声是对心急的惩罚,待嘴里完全适应油渣的灼烫,爆汁的喷香瞬间充满整个口腔、直达天灵盖,五官也被满足的表情所操纵。
不同于猪油凝固后的雪白滑嫩,外形丑陋的猪油渣在这个“一母同出”的兄弟面前却始终抬不起头,毕竟颜值即正义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潜规则。
人们常说被猪油蒙了心,或许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猪油被反复歌颂之时,猪油渣却一直被文人士大夫们嗤之以鼻,甚至于还被死死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渣在汉语字典的意思指物质经提炼或使用后的残余部分,故而常常作为形容词,与“差”、“烂”是同义,比如豆腐渣工程,骂人时的“你个渣渣”。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解到这个词本意的渣渣辉,是否曾在某一时刻后悔接了贪玩蓝月的广告。
(图片来源于@鲁豫有约)
但无论渣这个词汇有多么不堪,人民群众对于猪油渣的喜爱却始终都是溢于言表,毕竟在口中爆汁的那一刻可是真香。
2
万物皆可猪油渣
刚出锅的猪油渣,往往还没有完全凉透,就早已被家里贪嘴的大小吃货们一扫而光。
这种吃法多少有点暴殄天物,毕竟在那么多猪油的牺牲之中才能熬煮出一小坨猪油残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对于一个吃货民族来说,从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的先辈们在一番鼓捣之下,将它的剩余价值榨取发挥到了最大。
它也因此在全国的美食图谱里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大锤说史)
福建人尽管见了广东人要哆嗦一下,但在环环相扣的食物链中,猪油渣注定是被福建人轻易拿捏的猎物。
这点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福建人称呼猪油渣为朥(láo)粕(pò),这两个不常见的字多见于古汉语之中,由此可见,福建人吃猪油渣的历史即使没有上千年,恐怕也有个几百年之久。
炸好后的猪油渣常常被福建人放入圆形磨具中挤压,这个步骤有两个目的:一为挤出多余油脂,让朥粕口感更干更脆;二为让朥粕定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制成后的朥粕像一个个薄薄的圆饼,口感脆中带着韧劲。
俗话说“人为刀俎,我为猪油渣”,猪油渣在福建人的案板之中,可谓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图片来源于淘宝)
而到了狂野的大西南地区,喜食各种虫子野味的贵州人民,却意外精致了起来,不仅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脆哨”,还搞出了一物多吃。
有五花肉熬制出来的软哨,也有大肥肉被榨干制成的脆哨,还有精瘦肉熬制的精哨,更有稍带点肥肉熬制的瘦肉哨子。
凉拌软哨、脆哨炒饭、豆米火锅、红油脆哨面…可以说如果脆哨消失,贵州的饮食江山将黯然失色。
(图片来源于@快行漫游)
离不开猪肉的东北人民,猪肉炖粉条、杀猪菜、锅包肉等硬菜自不需多说,猪油渣也在这里得到了它应有的安排,“油滋了”的名字形象而又粗暴的道出了它的特点。
东北人民除了直接丢嘴里嘎嘎嚼外,还将它和东北酸菜牵了姻缘,当清香酸爽的东北酸菜,和喷香的油滋了在饺子皮里相遇的那一刻,可以想象是一种怎样的干柴烈火场面,东北大饺子也因此变得口感丰富、层次鲜明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广州的云吞、安徽的黄豆饼、湖南菜里的蒜苗炒猪油渣…都少不了猪油渣的身影,如果没有猪油渣,中华传统美食不知将失掉多少风味。
3
猪油渣与幸福有关的日子
不过这些年,随着大家对于健康的关注,猪油渣开始消失在很多人的饭桌之上,人们给它冠上了很多罪名:致癌、三高、肥胖…
甚至连它的喷香也成了油腻的代名词,在过去很长时间,油腻都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代表富足,而如今却成了贬义,似乎猪油渣始终难逃被嫌弃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爱娣伊儿)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纵使它有万般不好,也无法抹去在他们心中温暖的画面。
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系着围裙,站在锅前,耐心的熬着猪油,被香味吸引而来的你,守在旁边,等着母亲将炸好捞出的猪油渣塞进你的嘴里,或稍微晾凉后抓起一把,放在你伸开的小手里。
贪吃的你嘴里的还没有嚼完,便伸出小手再次讨要,而母亲一边咕哝着吃多了容易上火,一边又抓起一把塞在你的手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因此有人说:猪油渣吃的是一口念头,念的是一嘴满足,而满足来自不寻常的熬猪油的日子,猪油渣也成了他们吃到幸福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野鹤
策划 |野鹤
编辑 |沉夕
点在看,谈谈猪油渣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