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政是很成功的,出道当官之后,从治城的小官到鲁王的宠臣,基本上三年之内鲁国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蒸蒸向上,总之,鲁国形式一片大好。
邻居齐国看不下去,送了两百美女给当时的鲁国王上,结果是什么呢?王上天天看妹子去了,孔子觉得很不好,劝你又不听,索性辞职不干。
辞职的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再找到一份工作,可惜,好工作哪里都不容易找,蹉跎了一番岁月,颜回死后,孔子心灰意冷,回到鲁国故乡,养老,顺带教书。
孔子的一生,绝对谈不上失败,从政的那几年过得去,不当官又收了不少弟子,总体来说,相对于一个普通读书人,活着的时候,成就不差了,总不能凡是个人,都拿宰相的标准来衡量才算过好一生吧。
只不过孔子物质生活确实一般,穷,这是真的。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什么?孔子求做官,是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即“仁”,但可惜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那个时候的“仁”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套制度,有人也总结为“以德治国”,也就是周公所定的“礼乐制度”。
也就是说,孔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周公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为什么有这个理想,一是读书读多了,而是当时的社会确实比较混乱,春秋战国什么样,大家都清楚一些,天天你打我,我打你,孔子希望用周公的“仁”,来解决这个问题,造就一个和谐社会。
可是,如果这套制度真的有效,周朝会被灭吗?孔子认为,周朝被灭,纯粹是周天子个人昏庸的原因,这就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权谋和政治的无知。
鲁君曾在孔子临行前,对他说:“有时候你要像我一样装点疯,卖点傻,也挺好。”
孔子懂吗?听了吗?
就这段啦,有心人可以用心体会。
是何言也?
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
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
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体会到了,也就能明白孔子一生过得“穷”的原因。
其实意思就一句话:我自己知道是有问题,但做人不应该这样。
仔细读这句话十遍,就能想明白啦。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前半句,那过上小康生活自然不是问题,但做人不应该这样,不为钱改变理想,那自然生活不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想明白了吗?又怎么抉择呢?是要理想还是金钱?
孔子选择了理想。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