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为何没有史书记载,她是虚构的嘛?
2024-05-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9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西施为何没有史书记载,她是虚构的嘛?。
西施为何没有史书记载,她是虚构的嘛?
西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女性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神秘色彩。她以其绝世的美貌和智慧成为了历史传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史书中竟然没有对她的一丁点记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西施的存在如此扑朔迷离?
西施的故事始于她被越王勾践选中并送给吴王夫差。夫差深陷于西施的美色之中,甘愿沉迷其中,对国家大事不问不闻,最终导致吴国的覆灭。这件事让人们对西施的结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关于西施结局的各种说法中,一种悲剧的结局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她被沉河。这个传说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悲凉与无奈。据说吴国人民认为西施是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为了向她复仇,将她绑在船上,用石块将她沉入长江之中。这个血腥的结局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和关注。
除了悲剧结局外,另一种说法则是西施与越国贤臣范蠡一起隐居。范蠡被西施的美丽和聪慧所倾倒,二人情投意合,最终选择了隐居。这个结局虽然相对较为美好,但相比起悲惨的结局来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想象空间。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史书中对于西施竟然没有任何记载。为什么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西施被抹去了历史的记忆?这引发了人们对她真实存在的质疑。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怀疑西施的真实性,认为她仅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然而尽管史书上没有对西施进行任何记载,却无法否认她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她的传说至今流传于民间,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她代表了美丽和智慧,成为了中国女性的象征之一。
西施的传说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于美丽和智慧的向往。人们渴望有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能够改变命运,塑造历史。这种渴望使得西施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想象。
无论西施是否真实存在,她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她是一个永恒的传说,代表着人们对于美丽和智慧的追求。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信念。
让我们共同探索西施的传说,感受她的魅力,品味她的智慧,无论她是真实存在还是传说中的人物,她都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施这个名字早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某个女子颜值特别高,会说她像西施一样,更有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在情人眼里对方是很漂亮的人,总之可以看出西施美丽之高让她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她出生在春秋时期越国苎萝村,因为从小时候开始则常常与母亲到河边浣纱,传说鱼儿见她长得如此标致竟然自觉沉入河底,这便是“沉鱼“的由来。当时越国不得不向吴国称臣,但是越王勾线不甘心,他忍辱负重,并且卧薪尝胆十年之久。他为了让吴王夫差沉迷美色,并对自己放松警惕,决定将西施献给了夫差。但是西施是农家女,并不会舞蹈,更不懂宫廷礼仪,于是勾践花了三年时间让她学习跳舞和步履,西施果真学成,变成了既美丽又气质迷人的宫女。她成功得到了夫差的喜欢,夫差还将春霄宫建在了姑苏,里面设有水池,天天与西施戏水。他更总是让西施跳她擅长的响屐舞,不理朝政,勾践终于将他打败。据说当时给勾践献上”美人计“的臣子范蠡察觉大王的心思之重,决定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离开,从此西施不知去向。
总而言之,西施被人们看作是古代间谍的传奇故事,对她的存在毫不怀疑,觉得以上故事是历史。然而现在有种种迹象表明西施其实不是真人。
首先,如果西施是真人的话,史书应该会有记录才对。比如三国的吕布和董卓之间的恩怨确实是由一名董卓的侍女开端的,虽然正史比较严肃而且主角不是侍女因而将她的名字省掉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测侍女为貂蝉而且貂蝉很有真实存在的可能性。但勾践与夫差的历史中,不管是《左传》还是大家所熟知的《史记》等都无任何有关”美人计“的记载,而且两位君王的故事又记载的那么详细,那么西施的存在则很值得好好研究一番了,毕竟可以迷倒一代君王的绝色美人是当时的大新闻,这怎么能够轻易地忽略掉呢。
然后,有关西施的记载比较早的也是东汉以后的文献了,然而它们并不是正史,只能算是野史或者故事,这里不再一一列出。东汉离春秋时代隔了将近几百年的时间,在这几百年的正史中并没有史料记录西施这个人,那么几百年后的后代又是如何确定西施真的存在呢?不是文录,那么则是口录了,比如歌谣或者约定俗成的话。但口录有很大成分存在误差,特别是古语与今语有很大差别,作为子孙后代不一定明白几百年前的祖先说的话的意思——“西施”不指一个人,而是指“美女”,换句话说,所有长得好看的女子都可以被叫做“西施”,可以去参考《韩非子·显学》《庄子·齐物论》等书本则明白了。
我们再来看看“西施”的字面意思:西方属“阴”(因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所以西方也可以指女子;“施”字和“尾”是一样的,指代女子的生殖器。大概是因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西施”逐渐变成那种非常倾国倾城的女子的代称了,它并不是人名。
但是我认为即使西施不存在于真正的历史长河之中,也没有必要将她从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中除名,有这么一位又漂亮又会跳舞还敢于为了自己的家园献身的女子出现,故事才更加生动与美妙不是吗?而且她与范蠡归隐江湖的结局让多少情侣们向往,让传奇故事一直保留在大家心中才好呢。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越国最后能吞并吴国,是因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加上越国的美人计使吴王夫差,被美色所困不理朝政,导致吴国国力大降,被越国趁势击败。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看下《史记:越世家》的记载: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胆放在座位前,早上起来尝一下,吃饭的时候也要尝一下,让自己不要忘记耻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卧薪尝胆,只有尝胆的记载没有卧薪。
真正的关键还是下面的。越王勾践亲自参加劳动,不光自己干老婆也跟着干还要织布,吃饭也很节省只吃菜不吃肉,不穿华丽的衣服,礼贤下士厚待人才,和百姓同甘共苦。通过这些让曾经做过奴仆的勾践在越国再次获得了越国百姓的拥护。重新树立了威望收揽了人心。
吴王夫差做的是什么呢,根据越绝书的记载,这时的夫差已经是贪图安乐,对伍子胥的进谏也从言听计从到开始反感厌恶最后逼其自杀。
第二就是正确的外交政策。当时的吴国打败了称霸百年的霸主楚国,还打败了北方的强国齐国,吴国是大受鼓舞。这是吴国的失误也是越国的机会。越国做的就是越国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越国拉拢和吴国有仇的国家。厚待吴国其实就是麻痹吴国,让吴国依然瞧不起看不上越国,这样越国才有机会能迅速的发展。
吴国的策略是北上中原争夺霸主,所以频繁的和齐国晋国开战,虽然最后勉强成为了霸主,但是吴国的精锐都在征战中战死,在面对越国的进攻时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第三就是人才,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成功和范蠡文种的帮忙是分不开的,而且两人的配合也很默契,范蠡负责军事,文种主要负责政务。
夫差走到了相反的一面,夫差最喜欢的就是伯嚭,伯嚭为人也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善于言谈说话很有说服力,但是为人目光短浅又贪财,拿着越国的钱财替越国说话最终导致吴国被灭。
伍子胥是吴国强盛的最大功臣,没有伍子胥就没有吴国击败楚国称霸诸侯的实力,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逼迫自杀。
第四鼓励生产,人多力量大,在古代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的时代,人多就意味着强大。所以越国一直的策略就是鼓励生育,对于晚婚晚育的不仅没有奖励还有惩罚。
其实把左传,史记,国语看过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曾经认为的美人计没有任何的记载,原来吴国的灭亡越国的兴起其实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于西施为何没有史书记载,她是虚构的嘛?的内容就是这些了,古宫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