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广东省设有十大州府,上六府:广州府、肇庆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广西北钦防三市)、琼州府(今海南省)。
广州府的前身是元代的“广州路”,广州路辖番禺、南海、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等县及县级的广州录事司,区划范围就是清代广州府的基本范围。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改“广州路”为“广州府”。清随明制。广州府的管辖范围,西北至今连州市,东北至龙门县,中括南海、番禺、顺德三县,南至香山县(包括澳门)、新安县(包括香港)。用今天的话说,整个珠三角大湾区都在“广州府”的管辖范围之内。
明代广州府
明代广州府由元代之广州路、桂阳州、连州合成。辖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及连州所领阳山、连山2县,共15县。顺德、新安、三水、新宁、从化都是明代新设立的县。连州所辖属二县在元代为桂阳州、连州各自仅有的属县,较广州府其他直辖县与广州府的关系要疏远一些。
清代广州府
到了清代,连州及属2县又从广州府分出。清代广州府的辖县,加上新设的花县共14县。
广府民系是指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先秦时期,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成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即今天广东地区的壮、瑶、黎族和疍家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当时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统一岭南后,从中原迁来了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秦汉时期,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
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霍韫诸望族,俱发源于此”。自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坦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居上述地区,包括该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侨胞,人口达数千万人。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广州府为中心及其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代表,广州是广府范围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广州是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今已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对周围地区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