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白起的悲剧人生

2024-11-09  虎思国学网  阅读 880


一  生平

白起,又名公孙起,秦国郿(今陕西眉县东十五里渭河北岸)人,生于诸侯争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史籍上关于白起生平的记载,始于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在此之前,无史可考。

虽然无史考究白起在秦昭王十三年以前的事迹,但根据秦国当时的赐爵制度来推论,秦昭王十三年以前,白起已身在行伍,并有战功。当时秦国的赐爵制度,有军爵和公爵两种,军爵以军功赐爵,而公爵则以事功赐爵。商鞅变法之后,军功赐爵成为秦国赐爵的首要条件。史上也曾有过文官挂帅打仗的例子,但对于此类人物的传记,史料记载都会用大量的篇幅记录其文官之事,如商鞅变法、范雎远交近攻论等。史书既无白起出任文官的记载,也无其类似投笔从戎的记载,白起升为左庶长,就不存在事功赐爵的可能,只有军功赐爵。白起要有军功,需在战场上克敌有功,由此可以断定,秦昭王十三年以前,白起已身在行伍,并有一定的战功。

秦昭王十四年,秦相“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是年,白起升为左更,代替向寿指挥秦军与韩、魏联军决战于伊阙(一名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山)。白起利用“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为锋”的心理,以少胜多,各个击破。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并杀魏将犀武,掳韩的主将公孙喜,拔五城。白起因战功升为国尉,继续率军攻打韩国,“取韩安邑以东到秦河”。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升为大良造,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垣城。(又名王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王茅镇)

秦昭王十八年,白起再次攻魏,取大小六十一城。经过几次沉重的打击,韩、魏被迫各地求和:韩割武遂(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一说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二百里,魏割河东四百里与秦。

秦昭王二十七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二十五里秦城村)

秦昭王二十八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南十三里朱城)会盟,秦昭王转而把矛头指向从南面威胁秦国的楚国,命白起攻楚。白起以“发梁焚舟”的决心鼓舞全军将士,攻取了鄢(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邓(今湖北襄阳县西北邓城)、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三城。

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再次攻楚,攻占了楚国当时的都城郢(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西北十里的纪南城),并“烧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北岸),遂东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迫使楚顷襄王亡走陈(今河南淮阳县)。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秦昭王三十年,蜀侯恽子绾以反诛死,白起与蜀守张若攻楚,伐取笮、巫及江南地为黔中郡,白起命张若守之以拒楚。

秦昭王三十四年,魏、赵攻韩,韩求救于秦。白起与魏冉救韩,大败魏、赵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市北四十里华阳砦),先斩杀魏军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于河中”。

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率军与韩军进行陉城(又称陉庭、汾陉,今山西曲沃县东北)之战,斩杀韩军五万,夺取陉城。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伐韩之野王(今河南沁阳市),野王降秦”,上党(山西长子县西南)道绝,其守冯亭以上党归赵,秦、赵结怨。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派王龁攻赵,赵将廉颇坚壁待秦,秦军数次挑战,廉颇都不出战。秦军远行在外,不利于持久战,范雎乃行反间于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秦昭王乃密遣白起为上将军,与赵军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二十里王报村)。白起利用赵括气盛轻敌的弱点,引赵括轻率出兵,并以轻骑断其后路,大败赵军。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卒四十万降秦,白起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于尽数阬杀。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灭掉赵国,命王龁攻打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二十五里牢寨村),司马梗攻打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自己率军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使苏代入秦说范雎,同意赵国割地求和,白起自此与范雎不和。后来赵国没有遵守割地诺言,秦昭王派王陵复攻赵,久攻邯郸不下,遂命白起为将,白起以病拖辞。秦昭王请范雎再请之,白起分析攻赵无功的因素,依旧托病不行。秦昭王再次请白起“卧而将之”,白起表示宁死不为辱军之将。白起因此得罪于秦昭王,于是被贬为士伍,赶出咸阳,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在离京路上,被秦昭王赐剑自杀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五里)。

二  战功

从史籍对白起生平的记载,白起一生几乎都与战争为伴,且从未有过败绩。对于秦国来说,白起的主要战功如下。

大大拓宽了秦国的土地

关于白起的攻城战功,史籍有具体记载的有城池七十五座。秦昭王十三年夺取韩国新城;十四年的伊阙之战拔五城;十五年夺魏国垣城;十八年攻魏夺大小六十一城;二十七年攻赵拔光狼城;二十八、二十九年的鄢郢之战夺鄢、邓、西陵、郢、夷陵五城;四十四年陉城之战夺取陉城。

但白起在土地兼并方面的战功远不止于此。伊阙之战后,虽然没有史籍记载白起到底掠夺了韩、魏多少土地,但从之后 “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可知这次战争取得了不少土地。吴起守西河的时候,魏国的疆界到达河西。此时白起夺取的土地东到乾河,《史记集解》记载乾河在河东。可见,此战白起不仅夺得了河西之地,还把秦国的疆界拓展到了河东。在接下来连续对韩、魏的战争中,迫使韩割武遂二百里、魏割河东四百里与秦。在黔中之战中,与张若、司马错一起,把巴、蜀及其以东的长江上游之地纳入秦国的版图。长平之战则几乎乘胜灭掉赵国。

成功的推行了秦国东进和南进战略

秦本西陲之地一个不起眼的小诸侯国,身处西方各戎的包围。秦要立国发展,必须是向东、西、南三面发展。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完成了西进的任务,“遂霸西戎”。完成西进任务的秦穆公已经衰老,无力完成东进和南进的霸业。穆公之后,秦国没有什么杰出的君王,直至秦孝公时期推行商鞅变法,才慢慢恢复强国的地位。而东进和南进两项任务,到秦昭王时期才得以完成,白起则是这两项任务最有效的执行者。

在秦国东面,韩、赵、魏分晋,虽然国土面积变小了,但各国由于采取了变法而变成了强国,南面的楚国则一直都是国土最大的强国。伊阙之战,白起重创韩、魏,又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迫使韩、魏屈服于秦国。至于楚国,在战国时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连横则秦王,合纵则楚王。秦、楚鄢郢之战,白起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都城,使楚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四十万精兵损失殆尽,大大削弱了赵国的综合国力。蔡泽曾说:“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帅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疆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为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疆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燕、齐两国互相争霸而两败俱伤。

由此可见,秦国理论上的六个对手白起折服了四个,而这四个恰恰是秦国最具竞争力的对手,为秦国最终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作战特点

作为武将,白起之功皆赖于战争,其使命就是在战场上成功的执行君主及谋臣制定的方针政策。白起做到了,一生与战争相伴而无败绩。纵观白起一生,其作战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战前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有胜算才战。长平之战后范雎请白起挂帅攻赵时,白起对攻赵无功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范雎曰:楚地方五千里,执戟百万,君前帅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白起对曰:时楚国恃其大国,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攻, 谄媚用事……。可见白起在战前对敌了解得很透彻。

王陵攻赵邯郸无果后,秦昭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最后宁死不做辱军之将,终不挂帅出战。

以攻占重要城池为目标。有人分析说白起作战不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标,这点不敢苟同。自古战争就有掠夺财富和土地的目的。白起身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是诸侯争相兼并的时代,不攻城掠地又何谈兼并。并且看白起一生,攻城七十五座,掠地千里有余,何谓不以攻城掠地为目标呢?伊阙之战就是要夺取函谷关这个战略要地为目标,黔中之战白起伐取笮、巫及江南地为黔中郡,白起命张若守之以拒楚。这说明白起不是不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标,他只是对那些没有战略意义的城池、土地弃之不顾,对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池和土地,他是极为看重的。

强调歼灭战,为达到歼灭目的不折手段。从白起的斩首表来看,可知白起是以歼灭为目的的,长平之战四十余万赵卒降秦,白起怕赵卒反复,“诈而尽阬之”,只留下二百四十幼小而已。为了攻下鄢城而引壅西长谷之水灌城,致使城中军民死伤无数。华阳之战、伊阙之战也是在敌人已经败逃的情况下进行追击而大获全胜。

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的歼敌地区阻敌,防止其突围,从而达到歼敌的目的。长平之战,白起先是骗赵括出阵地,后断其后路而全歼赵军。

重视心理战。白起在军中重视战士们的心理,攻楚时,白起以发梁焚舟坚定必胜的决心来鼓舞战士们的斗志。为了让战士们有好的心理状态,白起在军中注重将、士一心,让战士们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以致于在白起死时,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也心甘情愿和他一起死。长平之战白起严禁军中将士泄露换他当上将军的秘密,目的就是不使赵军引起重视而促成赵括轻敌的心理。因为在当时,他的名声太大了,战前赵王曾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白起的保密措施终于使赵括上当,轻易出兵导致全军覆没。

四  世人评价

名将、红颜自古同命,不许人间见白头。长平绝响,白起在战场上耀眼的光辉也至此终结。只是历史不因人逝而消停,功过自有后人评。任尔帝候将相、豪杰英才,亦或山野村夫、云隐之士,均难逃后世之悠悠众口。世人对白起的评价,大多数是称赞其军事才能和功绩,而恶其杀戮。

对白起军事才能的称赞,从人们给他“战神”的称谓就可见一斑了。而其功绩,则在其在世时就受世人肯定。苏代反间范雎时就说“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郢、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虽然这是苏代为了救赵而反间范雎的说辞,但确属实情,无夸大之事。向使为臆造之事,范雎是反间高手,怎会不知这是反间计。确实是白起有如此之功,凌驾于自己之上,而范雎又是“睚眦必报之人”,当然不会让白起因功高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秦昭襄王相国蔡泽也曾说“楚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白起帅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疆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如雷。遂入为邯郸,使秦有帝业。楚、赵天下之疆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白起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以为神”,盖因白起之功也,向使白起无功于秦人,秦人何以如此怜之敬之。秦始皇也“思白起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王蘧常教授评论白起时也说:“君策得遂,秦大一统之业必不待始皇帝之时也”。可惜秦昭王不肯采纳白起之策,执意伐赵,失败后又迁怒白起,将其赐死,不可谓不悲哉。

“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对于白起杀戮之恶,不在于对其军功和军事才能的称赞之下。关于白起的恶称,比比皆是,杀神、人屠、战魔、杀人王、嗜血战神、嗜血狂徒等等,更有甚者将其称之为白无常之父。其中“人屠”是比较有名的,虽然无法找到出处,但在《秦史稿》里,林剑鸣教授也曾提到白起有此称谓,还称其为杀人不眨眼的将领。且从《秦集史》的首功表中得知,白起的斩首之功达九十一万之多,而这只是白起一张不完整的杀人记录表,从中记载了:伊阙之战二十四万、光狼城之战二万、华阳之战十五万、陉城之战五万和长平之战四十五万,而新城之战、鄢郢之战、黔中之战和邯郸之战均没有记录,由此可见,从白起手中丢掉性命之人又何止百万。“人屠”之谓,实非臆造。

此外,山西高平烧豆腐的来历,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对白起之恨。在今山西高平县,流传着一道有名的小吃–高平烧豆腐。高平烧豆腐又叫白起肉,据传是当地的人为了纪念长平之战,把烧豆腐比作白起的心肝,将豆腐渣和捣碎的大蒜比作白起的脑髓,吃掉白起的肝脑以解民恨。

五 被唾弃之因

白起战功及军事才能无人可比,但却遭世人唾弃,恨不得食其肝脑,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人们因地缘之情而憎恨白起。战国时期,中国还未形成大一统的局面,自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对于当时的各国人民,白起是外邦人士,就算白起战功如何辉煌,他也是一个侵略者。人们又何以对一个侵略者心存敬意呢?高平就是昔日的长平之地,四十多万亲人被坑杀,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会有乡土之情。秦人对白起“乡邑皆祭祀”的反差,足以表明地缘之情是人们憎恨白起的缘由之一。

二是白起确实杀戮过重,且手段过于残忍。如鄢郢之战中,为了攻破鄢城,不惜以水灌城,致使“城中军民溺死者不计其数,城东皆臭”。长平之战更是行杀降不义之举,且人数之众世所罕见。

六 行杀伐之由

  白起并非无情无义的冷血杀手,他也曾让秦昭王体恤民情,宽政待民,也一直对长平坑杀而自责。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白起临死前想到长平坑杀,感慨言“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可见白起对长平坑杀是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明知不可为,为何还要为之?

一是和当时秦国的法律有关。商鞅变法后,军功成了赐爵的首要条件,而算军功的方法则是以斩敌首多少来衡量,且“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四人,能得一首则复”,即同伍之中,一人死,四人不能救,就要受罚,避免受罚,就要斩敌一首来做补偿。根据《剑桥中国史》的记录,赵国在长平坑杀前,只损失了五万人。而《史记》中记载秦卒在长平之战中死伤过半,而秦昭王发河内“年十五上者悉诣长平”,可见秦在长平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并不少,当与赵军相当,按四十万来计算,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死伤也有二十五左右。那白起在此战中不仅无功,反而有罪。为了避免受罚,白起只有对降者下手。此外,将士们也要求白起杀掉赵卒,《史记》里记载白起是计杀赵卒的。计有计谋之意,也有合计、商榷的意思。而此时赵卒已降,又何须计谋杀之,所以本人推测,此乃合计、商榷之意。白起与谁合计、商榷,自然是军中将士。

二是战国当时的文明条件所决定的。战国时期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共存的时期,秦国还存在奴隶制度,奴隶只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种劳动工具而已。吴荣曾教授在《先秦两汉史研究》中也曾指出“在统治阶级心目中,刑徒和奴隶一样不能算是人的”,而在当时,战俘几乎都会变成奴隶被赏赐给功臣,卑贱的地位使他们的生命在主人眼里是可以随意剥夺的。

三是秦民族的风俗。秦民族保留有血亲复仇的习俗。血亲复仇主要是为本族人复仇。商鞅变法后,以邻里五家为一保,战时被编为一队,所以同队之人几乎都是同族之人,当队中有一人被杀,其余四人则有为其复仇的义务,且秦人又崇尚阳刚武德,“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外,还有军功的诱惑,而军功“格外具有急功好利的贪婪性和凶狠暴戾的残暴性,飞扬跋扈,杀气腾腾,使民也酷烈,什么仁义之政的虚伪面纱,都被他们撕得精光,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屠刀挥舞和严刑酷法,使广大农民阶级陷入水深火热的渊坑。整个赐爵制度,不过是豢养了一群吃人的恶狼而已”。

四是战争的逼迫。战争的目的是要削弱对方的力量,以便能从对方手中夺取自己想要的利益。就此考虑,假如白起放此四十万赵卒回赵国,那对于赵国来说又是四十万赵军,下次秦、赵之战时,秦国又将面对四十万骁勇之士,秦国又怎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企图呢?书曰“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更何况是战争。也许我们会想,把这四十万人带回秦国,那可是四十万身强力壮的劳力啊,对秦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是一支如此庞大的队伍在国内,动乱起来又将如何收场。白起坑杀赵卒之前曾说:“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说明白起并非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是战争终究是战争,为了己方的利益是不顾一切的。为了秦国的利益,白起只有痛下杀手,他也为此留下了百世骂名。

七 悲剧宿命

将军自古空余恨,要么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要么遭人猜忌、不得善终。历史上毕竟只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已。白起一生折服数国之众,取七十余城,成功的为秦国推行了南进与东进的战略方针,功可谓高矣,然亦魂归杜邮,死后还背上百世骂名,不可谓不悲矣。

不仅白起的人生是悲剧的,李牧、蒙恬、韩信等等莫不如此,归根结底,皆因战争。因为战争的本质,只不过是野心家们把野心付诸于实际行动而已。战争因野心而生,当野心家们对权力、土地、财富、女人以及能源占有的野心无限膨胀,并把野心付诸于行动之时,战争爆发了。一方要满足自己的野心膨胀,一方要保卫自己的利益,冲突也就随之而来。此时,侵略方的军人成了野心家们的工具,而保卫方的军人则成了人民利益的守护者。但大多数情况下,军人不会永远单一的扮演工具或是守护者的角色,即使在同一场战争中,军人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化。当侵略方战胜时,军人的角色是不变,侵略方的军人成为工具,战败方的军人是国家及人民利益的守护者;但当侵略方战败时,原来守护方的统治者们往往禁受不住胜利的诱惑,对侵略方的土地、财富等占有的野心也会慢慢膨胀,最后野心战胜了一切,成为了新的野心家。原先扮演守护者的军人,此时也往往听从统治者的谎言,为了报仇,为了从侵略者那里得到某些利益,以赔偿侵略者给他们所造成的损失,本该结束的战争又持续进行,双方军人的角色也随之改变。原先侵略方的军人变成了国家及人民利益的守护者,而原先守护方的军人则变成了新的野心家的工具。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野心家们的驱使下,大多数军人能做的只能是无奈的选择服从命令,这样的宿命注定是悲剧的。

八  结语

守护者是英雄,他们不惜以性命保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了人民的利益不受外族侵犯,是值得尊重的也应该受到尊重。这时,战争成就了军人,使他们从一名无人知晓的人变成了众人敬仰的英雄。当然,没有战争的年代,守护者依然神圣,只是他们失去了轰轰烈烈的机会,变得平凡而伟大。

战争也会成就了侵略者,他们满足了统治者的野心需求,得到了封赏。如白起,一生从事侵略战争,战果辉煌而封武安君。家族因其而显赫,妻儿衣食无忧,他为秦国赢得了无数的利益,也受到了国人的敬仰。

可是战争也毁灭了军人,古今多少铮铮铁骨因战争魂归异乡。他们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有时甚至抛尸荒野,白骨成堆。他们有许多人更是不幸的成为统治者满足野心的工具,抛儿弃女,让亲人担心受怕,也许他们有封妻荫子的机会,成为众人心中敬仰的英雄,但是统治者可以轻易的剥夺他们所得到的恩赐,甚至家人也会受到牵连,面临性命之忧。白起由武安君变成士伍,最后被迫自杀。历代君王大杀开国功臣者、株连九族者不乏其数。

战争成就了军人,也毁灭了军人。惟愿世间从此无战争。

 

本文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穰侯列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蘧常《秦史》、马非百《秦集史》、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高敏《秦汉史论集》。

相关话题  #悲剧  #人生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