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演出《四五花洞》,梅、尚饰演两个真金莲;程、荀饰演两个假金莲。由于4个人的表演各具特色,艺术水平难分高下,便从此有了“四大名旦”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十分含糊,没有明确到底是由谁最先喊出“四大名旦”这个名称的。
就目前现存资料而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天津《天风报》社长沙大风率先提出来的。依据是:
第一,源于3个知情人的回忆,他们是沙大风的儿子沙临岳、上海文史馆馆员薛耕莘、宁波镇海的陈崇禄。薛耕莘曾经在《上海文史》上撰文,称梅兰芳曾亲口对他说过这样的话。陈崇禄则说他曾经见过沙大风的一枚印章,上有“四大名旦是我封”这7个字。
据沙临岳回忆,“四大”其实是借用当时流传甚广的“四大金刚”之名。“四大金刚”指的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内阁大臣程克等4人。有人说,由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朱琴心的名气不亚于“四大金刚”,所以有人称他们为“伶界四大金刚”。后来,荀慧生取代了朱琴心。
“伶界四大金刚”又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沙临岳还说,其父沙大风对“伶界四大金刚”这个称谓颇不以为然。他觉得金刚怒目与四旦的娇美英姿不相吻合,所以提笔一改,改称为“四大名旦”。
第二,上海早年的戏剧杂志《半月戏剧》主笔、专事戏剧评论的梅花馆主(本名郑子褒)于20世纪40年代初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四大名旦”专名词成功之由来》。
尽管他没有明说,但他的论断,实际上从侧面印证了“四大名旦是沙大风所封”的说法。更重要的是,他直接说明“四大名旦”的来历,是因为荀慧生。他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提倡‘四大名旦’最起劲的,不用说,当然是拥护留香的中坚分子。”
“留香”,是荀慧生的号;“拥护留香的中坚分子”,是被称为“白党”的捧荀派。旧时京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争相捧自己钟情的艺人,甚至为此另组专社专团,比如,捧艺名“白牡丹”的荀慧生的有“白社”,捧尚小云的有“云社”等。相应的,“社”的成员,就被称为“党”,比如,“梅党”“白党”等。
那么,“白党”捧荀慧生,为何要提出“四大名旦”这个称谓呢?
梅花馆主在文章中,很肯定地这样写道:“因为那时的荀慧生,离开梆子时代的‘白牡丹’还不很远,论玩意儿,论声望,都不能和梅、尚、程相提并论,可是捧留香的人,声势却非常健旺,一鼓作气,非要把留香捧到梅、尚、程同等地位不可,于是极力设法,大声疾呼地创出了这一个‘四大名旦’的口号。”台湾著名剧评家丁秉
按照梅花馆主的说法,“四大名旦”初始于 “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也就是《顺天时报》举办“‘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后的第二年。从这个角度上看,说“四大名旦”产生于这次投票活动之后,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它不是由投票选举产生的,更不是由此次投票活动所决定的。
这就是“四大名旦”的由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人民的认可,成为了戏剧史上不可逾越的标致性人物。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历史上的今天6月20日 |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