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220~251页。
① 《诗·商颂·玄鸟》。
② 张秉权:《卜辞中所见殷商政治统一的力量及其达到的范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0本1分,1979年,219~220页。又彭邦炯:《商史探微》,重 庆出版社,1988年,174~179页。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又参见茹士安:《略谈半坡遗址同时期存在房屋的数字问题》,《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③ 陕两省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上册。
④ 巩启明、严文明:《从姜寨早期村落布局探讨其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165~183页。
② 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57页。
③ 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3集。
④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之《尉缭子》作:“……■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文物出版社,1985年,释文注释77页)。
① 林■:《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6期。
② 徐光翼:《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① 资料出处均见上章第二节之(三),此不另注。
① 参见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中译本),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381~418、 431页。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又:《1972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见《考古》1972年3、5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
① 顾颉刚:《奄和蒲姑的南迁》,《文史》第31辑,中华书局,1989年,15~16页。
② 李学勤:《大盂鼎新论》,《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③ 李学勤:《宜候矢簋与吴国》,《文物》1985年7期。
④ 张秉权先生在《甲骨文中所见的数》一文中推测过,假定殷代有500个可出兵地方,每地平均出兵3000,则全国壮丁人数有150万,再加上老弱妇孺,当时全国总人口数可能有750万人左右。(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3本,1975年。此说又收入《甲骨文与甲骨学》,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学术著作编市委员会,1988年,514~515页。)
① 见《人口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227页。
② 宁可:《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中国史研究》1980年1期。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