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学术开明的封建“老古董”?
看到王国维,你最先想到什么呢?
是后脑门上拖着细长小辫子的古怪小老头?
还是90年前跳昆明湖自沉的前清遗老?
亦或是提出读书“三境界”的国学大师?
而今天,博库君便要告诉你们一个不一样的王国维。
首先,博库君先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这位学术巨子的重要成就。
王国维先生,是民国时期便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在文学、美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都极其卓著。
在「文学」方面,先生编著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名文集,其中尤以《人间词话》中读书治学的“三境界”最为突出。
先生曾说,读书是有三大境界的: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定追求,即制定一个目标;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努力,即不放弃不气馁;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融会贯通,即在长期积累之后的茅塞顿开。
这也与现今人们剖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不谋而和。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的成功都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确定目标;向目标努力,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放弃不气馁;然后在关键时候,挺过来了,便获得成功。
在「美学、哲学」研究方面,最值得提及的论著仍然是《人间词话》。先生认为我们审美中最需要的能力是“求真”。
王国维以为,每个人在现实人生的痛苦主要都源于我们内心欲望的无法满足。但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幸福就必须要远离名利欲望的侵扰,思想独立而不矫揉造作,求真务实为最优。
而先生在「古文字学、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则主要在于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上。
民国时期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中都刻着甲骨文,这也就成为了鉴别古董真假的重要途径。王国维先生正精于此道。
不少古玩收藏者曾请先生屈驾鉴别古铜器,先生认为是假的,也不讲委婉曲折的这一套,当面直接就说“靠不住的”。
对方自然会觉得有些没面子,便开始从这个古器的色泽青绿、文字精致等方面企图掰回一点颜面。但先生依然不多说,只淡淡地再来一句“靠不住的”。
毫无疑问,王国维先生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他治学严谨细致,博采中西之长;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求主动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体育”与“美育”。
但难以想象的是,这个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向西方学习,追赶时代潮流的学者,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老古董”。
他对前清王朝和废帝傅仪有一种盲目的推崇与忠诚,也就是所谓的“愚忠”。
正如郭沫若给予的评价——王国维的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是封建式的。
1922年,机缘巧合之下,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换而言之,他成为了少年皇帝的老师。
在任职“帝师”的阶段,傅仪待王国维确是“彬彬有礼”的。傅仪虽为一国之帝,但却从不以君臣之仪对待王国维,他会与王国维同事同游,甚至连吃饭都叫上王国维围坐一桌。
那个时候的清王朝虽然已经岌岌可危,但皇帝仍有皇帝之名,儒学中的“君臣之礼”依然没有完全废弃。可想而知,这对思想本就封建的王国维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所以,在1924年废帝傅仪被驱逐出宫之后,王国维仍旧以“前清遗老”自居。
在北大的校园里、清华的讲坛上,先生的脑袋后面一直拖着一条又细又长的小辫子——那是封建清王朝的标志与象征。
甚至于,在1924年傅仪被驱出宫之时,王国维先生还约上了好友罗振玉等一帮子的前清遗老,企图跳金水河殉清。
虽然因为家人的阻挠没有成功,但1927年6月2日的上午,在北京颐和园里,他终是一头栽进了昆明湖。
许是因为北伐军的出征让他认清了清朝终已覆灭,许是因为与亲家好友罗振玉的决裂,又许是因为国学文化在那个战争年代的衰败没落……
具体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这么潦草的,王国维先生“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