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问,这阊门外的“十里街”既然指的是七里山塘,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不干脆写成“七里街”呢?且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却说贾政带着一班清客相公和宝玉来到一处田园风光的景点,当时要为它取名,众人云:“莫若直出‘杏花村’为妙”。但作者借贾政之口说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村名。”用现代话讲,就是不能盗用已经注册的名称。后来贾宝玉借古诗“柴门临水稻花香”之意,才取名为“稻香村”的。同样道理,书中已经写了“姑苏”、“阊门”,再来个“七里街”,也犯了正街名的嫌疑,不符合“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文艺创作原理。其实古人为了夸张七里山塘的繁华,在诗文中偶尔也有称为十里的,如“山塘十里新蒲绿”、“红尘十里卷帘多”。
也许有人还要好奇地追问:十里街内还有仁清巷和葫芦庙,这又在哪里呢?笔者虽然明知艺术再现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但还是“按迹循踪”,“一一细考较去”,竟然也有巧合。仁清巷似乎隐指的是山塘街内的青山浜(在今青山桥侧)。《论语》曰:“仁者乐山。”而“清”和“浜”也有某种关联。这浜通郊野,人多种花为业。书中又写道:仁清巷内“有座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为‘葫芦庙’。”相对应的是青山浜内三十余米处也有一座古庙,名“普福寺”。据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三载:“普福寺,在绿水桥东,宋淳熙年间僧文诚建。”清末因供奉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寺院沿浜而建,仅前后两佛殿,中间隔一狭长的天井,有趣的是还恰似葫芦之形。寺门侧开,前有一座小石板桥,名普福桥,又好比葫芦之柄。这庙虽“地方狭窄”,但香火极盛,每逢四月廿四朱天菩萨生日,进香拜佛的成群结队,上海商界也多有人特地赶来。惜乎朱天庙毁于“大跃进”年代,笔者曾到故址踏勘,仅剩寺前小桥一座,“普福禅寺”四字阳文条石现被移到浜内虎丘村6组处井台边,现在青山浜门牌编号从2号开始,缺少的1号即为当年古庙。2009年普福禅寺重建,本是好事。但寺门临街,不再在浜内,少了一种清静和意味。另外,寺内两侧走廊布置《红楼梦》和苏州关系的石刻壁画,有十二幅。我认为只要置二三幅,点到和虎丘山塘的关系即可,现在内容太多,画面太大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过三年显赫的苏州织造。从前山塘街彩云桥下塘的寿圣寺内,藏有一部元代善继和尚的血《华严经》八十卷(现藏西园寺内)。该经有四百多位名人题跋,康熙年间的曹寅即为其一,说明他到过山塘。而曹雪芹的舅祖李煦竟做了三十二年的苏州织造,自然对山塘更了如指掌。曹雪芹出身“诗礼簪缨之族”,且又天纵英才,广闻博览,从《红楼梦》中特别提到阊门外的“十里街”,“街前看过会的热闹”,以及在六十七回中提到薛蟠带回的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像、自行人、酒令儿、沙子灯等等来看,显然他是熟悉这条七里山塘的,这些耍货在《桐桥倚棹录》卷十、卷十一中都有记载。至于“仁清巷”和“葫芦庙”能在现实中寻得若干影踪,只能说是与艺术再现时产生的巧合,不能太较真。戏说一句,也许曹雪芹本人年少时就游历或寄寓过山塘吧!
几十年来,多少红学家为北京、金陵何处有大观园,搜微抉隐,打尽笔墨官司,至今仍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但我们可以自豪而肯定的说,这部千古名著正是从苏州阊门外的七里山塘展开了绚丽多姿、波澜起伏的长卷。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