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比如京剧的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京剧的比拟、象征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京剧唱腔中的韵律,和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致;就连京剧的服装也是综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服饰特点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剧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乐记》有一段话:“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讲的就是歌剧。歌剧的主干是表演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并且西方歌剧更重视音乐的主导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从戏剧分类学来说是可以归入歌剧的。但从其艺术构成方式来看,又不一样。西方歌剧是从古代的综合性舞台表演中分化独立出来的,特别突出音乐的主干作用。而中国戏曲则是未经分化的古代综合性舞台表演(对诗歌舞一体“乐”的继承发展,艺术手段包括唱念做打,表演和唱腔上的程式化和写意性)1923年《葡萄仙子》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早探索。
京剧本身的成熟和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的代表性,称为国粹毫不意外。 实际上,国粹这个词是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才出现的,它要求能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代表性,国粹是对外而非对内的一个词, 因此,广东听粤剧,江浙听越剧,河南听豫剧,京剧的国粹身份,并不妨碍地方戏曲的发展,反而,京剧和地方戏曲的交流很多,所以,京剧是国粹没有问题,但国粹并不是全部,它只是一个切片,具有代表性而已。
首先,京剧不只是代表北京的剧。北京真正的地方戏叫“曲剧”唱腔念白艺术表现手法与京剧是有差异的。京剧的名称也不是亘古就有,而是民国时候诞生的,也叫过平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吸收了各大剧种的表现手法。就其传播的广度而言,非但在北京受众广大,全国各地都有成规模的京剧拥趸,京剧为舞台娱乐时代中国人最主要演出形式。才被成为“国粹”。因而不存在北京本土的戏就是国粹的说法,京戏不是北京的戏,而是戏中的北京。
其次,谈国粹。粹者精华也。我们民族自从有戏以来,就在不断的把自己艺术的精华,把所有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贴上去。繁缛的点翠头面,不惜工本。不断磨合,日渐完善的音乐,令人如痴如醉。具有表现力的舞蹈、身段。以及丰富的文学创作,精彩纷呈的故事。无一不是戏曲的重要载体。因而此粹代表了我们民族最精彩,最漂亮,最用过心思的东西。凡是有这些东西的,都可以谓粹。因而我觉得,地方的戏也可以谓之粹。
最后,要看对国粹的定义。
一、由中华民族孕育而生。
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戏是国粹,无论是一声吼动八百里秦川的秦腔,还说江南温婉缠绵悱恻的落地唱书越剧。地方戏受一方水土浸润,而无论是秦、是越、南腔北调,都是地方的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创造、完善、欣赏的,地方也是中国,是在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下孕育下诞生的,福建土楼、高坡窑洞、平遥古城、徽派建筑无一不是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财富。
二、代表中国艺术精华。
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戏又只能算“地方粹”不能算“国粹”。地方戏代表的是地方,受众会因为方言比如越剧,或是艺术风格比如秦腔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地方戏感受地方的魅力,了解地方的文化。但是京剧受众面之广,跨社会阶层之大,是地方戏花雅部都难以比拟的。因而从这个角度讲,福建土楼、高坡窑洞、平遥古城、徽派建筑都不如万里长城更能象征整个中华民族。从这个角度讲,京剧是真正的“国粹”。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