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吃蒜,到底有多费面?

2024-12-15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56


本 文 约 288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在陕西,区别本地人和外地人有一种方法:找一家地道的面馆,一手拿蒜、一边咥面的几乎是老陕,不吃蒜的多是外地人或新陕西人。

“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这是两个陕西人吃面时的暗语,这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其实也是在传达:额们要吃蒜咧,你们随意!如有姑娘问你“吃蒜不”,说明她已把你成了伙计(铁杆朋友)
 
无论是陕北、关中、陕南,最典型的吃食,几乎少不了蒜的参与——陕北高原上的荞面饸饹要蘸着蒜汁子吃,洋芋擦擦里必须加蒜泥,横山羊肉必须就蒜才算是标配;秦岭南麓的汉中热米皮(当地人叫热面皮)、北麓的各种面皮,拌料当然不能少了蒜泥;而在吃牛羊肉泡馍的时候,老板一定会端上来一碟用来解腻的糖蒜(原生版为生蒜、改良版用糖蒜)……

 

改良版水盆羊肉与所搭配的糖蒜。摄影/秦人肖平

 

面是皮,蒜是魂
来陕西吃面,面对菜单不要慌,从名字上就能一窥大概:油泼面、揪面片、扯面、拉面、剪刀面、驴蹄子面、臊子面……喜欢什么形状的,跟着感觉走。毕竟只有大蒜,才是陕西人的魂!
 
大碗吃面与生蒜瓣是绝配。来源/电视剧《白鹿原》
最过瘾的莫过于宽面配大蒜。对于陕西人来说,几瓣紫皮大蒜就能干完一大碗油泼面,辣椒和面条的香味顺着热腾的熟油窜进口鼻,一口下去,再混着蒜的辛辣,集几种原始的味道于一体,实惠又管饱,这便是陕西人午餐的心头好。
陕西面馆里的蒜不仅无限量供应,饭桌上还会多放一个放蒜的篓子。当你给老板说多加一份臊子,老板会记在账上;你多加点葱,老板会有点舍不得;当你对老板喊拿点蒜时,就如同称赞他的面条很地道一样,他会像拿出宝贝那般掏出一轱辘蒜,爽快地说:“给,这是咱刚进哈滴新蒜!”
 
大蒜最早叫胡蒜,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长安,在陕西种植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为是大蒜主产区,陕西赢得了”唐蒜明椒”和”大蒜之乡”的美誉。
 
一手拿蒜、一边咥面。摄影/吴琦
至于说为什么陕西人吃面就要吃蒜,靠谱的说法是由于早年缺蔬菜,而人们主食又是面食居多,多少显得寡淡些,而蒜有助于刺激味蕾,产生食欲,而且辛辣刺激,而蒜每次吃几瓣就可以将一大碗油泼面送下肚。
陕西人的性情,一吃蒜就知道
哪一种“蒜”最能代表陕西?当然是辣子蒜羊血。
 
陕西人的性格:既保守又开放;既粗犷又心灵手巧;既吃苦耐劳又贪图安逸;既安于现状且又躁动不安,如同陕菜中的辣子蒜羊血一样,集豪气冲天和温柔质朴于一体。
 
隔着屏幕,“辣子蒜羊血”馋坏了许多观众。来源/电视剧《装台》
热播的电视剧《装台》里,张嘉益给宋丹丹推荐了 “辣子蒜羊血”,这是一道最直白的陕菜,光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重口、豪气,辣子、蒜、羊血,这三样哪一个不够豪横?哪一样不够粗犷?
 
煮好的羊血不仅嫩如豆腐,而且去掉了自身的膻味,再加入辣椒面、蒜泥、盐等调料,一勺热油浇上,红色的辣椒滋滋作响,白色的蒜泥也跟着燥热,独特的蒜香与辣椒的辛香包裹着羊血的滑嫩,吃一口之后,食物在肠胃里就像吼出了一折气吞山河的秦腔。
粗犷的外表下,藏着细腻的口感。然而这道菜的妙,就在于蒜泥在滚烫热油的激活下,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蒜泥释放出热情和能量,只留下了香味。
 
初吃豪放、细品温柔,还有哪般菜品有如此反差?可以说,陕西人的粗与细、刚与柔、爱与憎都融会在这道菜里了。
 
著名的羊肉泡馍里,更是不能少了蒜。不管是小炒还是干刨,无论是水盆还是煮馍,如果光吃羊肉不就蒜,基本上算是白吃。
作为泡馍的黄金搭档,蒜分干蒜和糖蒜两种。干蒜就是晒干去水的蒜,辛辣提味;而糖蒜则是用砂糖、白醋等腌制后的蒜。于羊肉泡馍这道美味来说,糖蒜属于改良后的开胃小菜,而在百年老馆子,干蒜才是泡馍店的正宗配置。
对于陕北人来说,蒜不仅伴随着炖羊肉、子长煎饼、羊肉烩面,更是渗透到生活和文化中,通过民歌中口口相传:“手担上篮篮掐蒜苔,隔墙跳过那个小后生。哥哥从哪里来,墙头高来狗又歪,墙头上又把那圪针栽……”
这首陕北民歌《掐蒜苔》后还有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蒜作为一种信物,又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夜晚的闹市,城里的每一场烤肉趴,都是一场吃蒜盛筵。
 
一把把滋滋冒油的板筋、羊腰子、肉串,右手握签子,左手捏大蒜,一口从底撸到头,顺势就上一口大蒜,大蒜的辛辣和烤肉的油腻互相冲抵,还提升了烤肉的肉香。再或者,将蒜切成薄片,当配菜一样串在肉串里一起烤。
甚至有些猛人每次都要点上些生肉,只是洒上些调料,生蒜配生肉就这样下肚。吃素也要配蒜:无论是烤茄子,或者是烤油馍,铺满了一层金黄的蒜蓉,这样的蒜烈性已去除,只剩下蒜香弥漫,是很多女娃的最爱。
陕西的“南方人”,依然爱大蒜
 
相对关中平原的粗犷,陕南的汉中盆地在吃蒜方面多了几分柔情。就像关中人吃面离不开蒜一样,汉中人对于蒜的依赖是建立在热米皮之上的。
汉中米皮的吃法是热食,口感更柔软糯滑,吃到嘴里柔柔软软的又筋道,放上黄豆芽、芹菜段、胡萝卜丝做成的菜码,浇上红亮亮的辣椒油,吃下去美滋滋赛神仙!
 
汉中十县一区的面皮又各自不同。无论如何变化,最不可缺少的佐料就是调配蒜汁——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碎成粘糊状,加入放凉的开水稀释。
看似简单的蒜水却暗藏玄机,吃起来不能过于辛辣,以免影响热米皮的口感,又要保留足够的蒜香,才能跟米皮、红油辣子产生绝妙的味觉反应。
商洛的山阳羊肉泡是陕南名吃,加入了羊油泼辣子,与羊肉的鲜香浑然天成,羊肉、粉丝加入滚烫的高汤,为这道美食画上完满句号的是抓一把蒜苗末。
 
在安康,每年的端午节,大蒜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将整头蒜和粽子、鸡蛋一起煮,不放任何调料,口感绵软。
而对于大多数安康人而言,最故乡的味道莫过于一碗蒸面。
 
安康人端午节在家,一定要吃煮蒜;平时最少不了的是蒸面。上图摄影/阿博老师,下图/图说安康
面粉加少许盐,用水搅成面糊,盛入涂擦食油的圆蒸锣里,在大口铁锅蒸,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出锅,切成条状,配上豆芽,再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所谓蒸面,从主料到辅料、调味品,都是经过蒸熟的。
 
总之,陕北、关中、陕南,各地陕西人都能将蒜吃出仪式感。
夜幕降临,在西安街头的面馆里,那些结束了一天忙碌的人们,在桌子前漫不经心地扒着蒜,这是他一天中最滋润的时刻。半个钟头之后,咥了面、吃了蒜、喝了汤,疲惫的身体似乎瞬间就恢复了大半。
 
出门在外的陕西娃,无论人走得多远、事干得多大,最念念不忘的还是烙的馍、擀的面、烤的肉,还有那“呲呲咔咔”的剥蒜声。

大口吃面,大口吃蒜,就是“嘹咋咧”! 摄影/吴琦

 

 

 

快来留言区

聊聊你和大蒜的故事

 

 

 

END

相关话题  #有多  #陕西  #人吃蒜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