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评价一下明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明朝号称不割地,不赔款的是吗?

2024-10-2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82


明朝是踩着蒙元的尸骨建立的。

蒙元风风雨雨一个世纪不到,把帝国治理得风雨飘摇,腐朽的蒙古贵族们在统治技巧上比较粗放,收税都收得毫无技术含量,中原的富庶很快腐蚀了他们的弯刀和弓箭,骑射无双的怯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蒙元是亡在朱明的手中么?

以其说朱明够强,还不说蒙元堕落得太弱了,权力不能集中,在全国一片暴乱的局面下,还在争端夺利,不断内耗,朱元璋种田还没有发育起来,蒙元朝廷就走向了分裂。所以说,朱明是踩着蒙古的尸骨建立起来的。

有着“驱除鞑虏,再造华夏”之功的朱明,确实足够骄傲,但实际上它的起点比起历代中原王朝要好太多了。

蒙元对中亚最大的统治效果就是,汉人传统区域周边再没有一个称得上的对手,打败蒙元的明朝,自然被早就为梦元削弱得不行的小部落们所崇拜和恐惧。放眼望去,传统草原民族,蒙古鞑靼本部与原本隶属帝国的瓦剌三部之间为了争夺草原而大打出手,整个草原也就只剩下这么几个主角。

在明朝前期,自然还能参加到草原的这场争夺战争中去,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比起能够把匈奴打没了的两汉,把突厥、吐谷浑干废,西域收入囊中的盛唐,大明的武力是不够的。

大明做到了所谓“不割地,不赔款”,那是因为周边再没有一个可以挑战自己地位的势力。蒙古高原上的马背民族们再也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帝国,这是黄金家族留下来的民族矛盾所造成的。同时,中原虽然富庶,但时间进入了15世纪以后,人口的激增,生产力的发展,早已经弥补了中古时代与草原的差距。

即便明朝军力三代之后就出现了极大的滑坡,但凭借帝国整体的财力,人口,足以将敌人抵挡在长城之外。

明朝虽然没有割地,但洪武、永乐打下来的疆域却不断萎缩,明初一定程度上为帝国所统治的藏地,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能为力,对辽东的统治,也随着帝国财政的问题,逐渐失去了控制,这些地区虽然属于羁縻统治,但丢得干干净净也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

至于不赔款,那是因为周边除了鞑靼瓦剌意外,哪儿还有一个能够对得上话的国家,瓦剌、鞑靼之间的强盛也只是昙花一现,没维持一代君主的统治,就立即四分五裂了。

倘若明朝遇到的是全盛的蒙古,抑或强势的匈奴,大概也会力有不逮,苟住发育再战的吧。

当然,大明王朝依然是五代以来最为强大的一个汉人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也曾试图恢复汉唐的雄风,也想将帝国的触角延伸到周边地区,可这些努力,最终在帝国政治完全朝文官政治变形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明朝的武功不如汉唐,而文治却也不如两宋,算是在这两方面取了两家的中间值。或许这也是吸取历史教训的缘故吧,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自给自足,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的思想意识吧。

明朝确实没有像清朝那样,在外国的武力逼迫之下割地赔款,但明朝皇帝的某些作为,几乎完全等同于割地赔款。

第一:明朝的“赔款”问题

表面上来看,明朝276年天下,与周边邻国和游牧部落多次发生过激烈战争,有过胜利也有过失败,但从未因战败而被迫向对手赔款,这一点与清朝迥然有别。但是,明朝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确实采用过用金钱换取和平的高度类似“赔款”的行为。

明朝末年,辽东建州女真部落在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带领下强势崛起,并野心勃勃对外扩张,与明朝在辽东地区发生激烈军事冲突,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建州女真的综合实力远逊于明朝,但其骁勇善战的八旗铁骑却战斗力极强,屡次大败明军,几乎完全掌控战场主动权,给明朝东北边疆造成巨大军事压力。

祸不单行,明朝北方的塞外草原上,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他一心想重振祖先往日荣光,重建蒙古帝国霸业。

林丹汗自1612年起,屡次带领骑兵大规模袭扰明朝的辽东地区,和大同、宣府、延绥等地,成为明朝的强劲对手。而当时的明朝已经内外交困,财力困窘,武备不振,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努尔哈赤和林丹汗两大强敌。

为了集中兵力剿灭为害最烈的努尔哈赤,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险境,明朝被迫采取了“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对林丹汗采取怀柔之策。自万历四十七年开始,明朝与林丹汗达成一致,明朝每年向林丹汗赠与“岁赐”白银4千两,作为回报,林丹汗停止与明朝敌对行动,并协助明朝联合出兵攻击努尔哈赤的后金。

但明朝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狡黠诡诈的林丹汗,由此看透了明朝外强中干的本质,也看出了明朝不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以此为要挟,一再要求明朝提高“岁赐”额度,明朝如果不答应,他立即出兵南下袭击明朝北疆。

明朝迫不得已,只得一再提高给林丹汗的“岁赐”,从4千两一路上涨到8万多两,但林丹汗依旧欲壑难填。明朝对林丹汗的“岁赐”,看似不是赔款,实际上与赔款别无二致,都是因为军事实力不足而被迫付出金钱来换取和平。

第二点,明朝的“割地”问题。

明朝虽然不曾像清朝那样,因战败而向外敌割地,但却曾在战胜之后,为了答谢军事盟友而割地。朱元璋死后,皇孙建文帝登基。燕王朱棣野心勃勃,发起“靖难之役”,与建文帝打了四年内战来争夺皇位。

战事初期,燕王朱棣兵力不足,仅靠自己手里的兵力,无法与建文帝的倾国之兵对抗,急于寻找盟友。驻屯在大宁卫附近的蒙古部族“朵颜三卫”,拥有为数众多的精锐骑兵,悍勇绝伦,此时被朱棣想方设法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冲锋陷阵,屡建奇功。

朱棣登基后,为了酬答“朵颜三卫”的战功,把塞外的大宁都司、营州卫等地区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须知大宁都司、营州卫等,都是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立的防范北方蒙古骑兵入侵的重镇,却被朱棣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

明朝史料中对此事多有记载,“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铁证如山。朱元璋要是泉下有知,知道他儿子朱棣把他打下的江山国土拱手让人,不知得气成什么样。

再者一说,朱元璋立国之初,就采取了与其他中原王朝迥然不同的保守收缩方针,把历来属于中原王朝的西域地区弃之不顾,其性质比之“割地”还要恶劣。因此明朝不赔款不割地之说,纯属一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明朝根本没你想象中那么强硬。

参考资料:《明史》《靖难之役与兀良哈南迁》《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是古代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网上有许多人说明朝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好的很,而清朝又是割地又是赔款,丧权辱国,坏得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真实的明朝。

1,明朝没有一个好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残暴好杀人,其后的皇帝有弄个豹房贪玩的,有取少女经血炼丹的,有专心做木匠的,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就连大家常说的祟祯也是刚愎多疑、贪杀无谋,真的连一个称职的皇帝也没有。像汉有文景、唐有太宗、宋有仁宗,大明朝没有一个宽厚爱民的皇帝!

2,明朝法律太残酷!剥皮、抽筋、凌迟、做人皮鼓、活人殉葬、株连九族,简直是天理难容,不但比前面的宋代血腥残暴,也比后来的大清朝残暴。可以说朱明不灭,天理难容!

3,明朝的政策相比两宋是一种倒退!南宋的海外贸易都把收税的机构设到了爪哇和印度,可明朝却来个海禁,硬是把沿海的穷人逼成了海盗!明朝考八股文,比宋的科举倒退了一大步!明朝政府禁锢人的思想,终明一朝,文学、思想、科学均无大的建树。

4,明朝政府眼光短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已带着火器东来,可明朝政府就是不肯睁开眼看看世界,错失大航海的先机,错失向海外发展的机会。中国之落后,实始于明朝!

5,明朝不割地,并不等于不丢失土地。明中期以后,努尔干都司、交趾布政使司、缅甸宣慰司、大古刺宣慰司、旧港宣慰司、老挝宣慰司等先后丢掉,中国失去了一大片土地,尤其是印度洋的出海口,太可惜了!清朝割地被骂,是因为签了条约,那是因为己经进入了近代,国际上流行签约,明朝时候没进入近代,丢了就丢了!明未中国可能只有不足400万平方公里,而清朝灭亡时还给中国留下了1100平方公里国土!

6,明朝不赔款,并不等于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能攒下钱!明朝皇帝虚荣心强,好面子,郑和下西洋时大把撒钱,南洋小国带着家乡100块钱的土特产到北京去,明朝皇帝赏赐人家10000块钱的东西,这些小国吃了甜头,由一年上北京一次发展到后来一年上北京四五次,其他小国听说有此美事,也带着点土特产一窉蜂涌向北京!中国人说这些小国来朝贡了!可这些小国却认为这不是朝贡,是做生意的,经贸往来,他们用100块钱的东西换回了10000块钱的东西,做生意赚大了!这就是明朝朝贡国的真相,以至于后来国库空虚,郑和不下西洋了,也要求南洋小国别来的太勤快了!甚至有南洋商人捏造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名,说是使节,骗赏赐的,明朝政府根本不知道究竟有无这个国家!

7,明朝的宫女是历史上最多的!明朝的宦官是历史上最多的!明朝以前,中国人也下跪,但只有到了明朝,下跪才成了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扼杀了人的骨气,塑造了人的奴性。南宋末年崖山海战,汉人十多万军民不愿被外族奴役,集体投海自杀,而明末,士族大夫文人武将竞相投降满清,为马前卒反过来屠杀汉人,这就是明朝扼杀骨气塑造奴性的结果!

8,明朝政府实行二元制,供养了一大批不事劳动的寄生虫!朱元璋规定凡朱氏族人生下来都可享受特权,享受福利,由国家供养,结果朱元璋后裔越来越多,这些人在明未成了寄生虫,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唐宋二代,有许多帝王后裔则无此特权,像刘备是贩卖草鞋的,李贺穷的只会写诗!

综合来说:明朝皇帝没一个好的!明朝的政策和法律是一种倒退!不割地不赔款是一种假象!



相关话题  #明朝  #在我国  #地位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