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身边诤臣多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明君身边都有一批诤臣。刘邦有樊哙、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敢提意见的大臣。刘邦占领咸阳(今西安)后,曾想住在秦始皇的皇宫里面,把秦朝的财宝妇女据为己有。樊哙及时制止了他,樊哙说:“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张良也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开明的刘邦接受了樊哙和张良的意见,马上还军霸上。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戚姬生赵王如意。刘邦觉得太子仁弱,而赵王很像自己,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周昌、叔孙通、张良等大臣先后多次进谏,后来张良又建议吕后请出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辅佐太子,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魏征“善回人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诤臣也不少。如魏征、虞世南、马周等,尤其是魏征,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诤臣。《资治通鉴》记载:“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自古明君不仅纳谏,而且鼓励大臣进谏。如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命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重用诤臣张释之、申屠嘉等人。
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为鼓励臣下进谏,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与自己意见相左而置人于死地,并将此誓言纳于太庙,传及子孙。
启示
既要多提意见又要全身而退
进谏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要讲究方法。
《汉书》的作者班固认为进谏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他在《白虎通德论》中指出:“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指谏者,信也,指者,质也,质相其事而谏。陷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讽谏”就是在祸患尚在萌芽状态时就提醒君主,“顺谏”就是以谦逊的态度提意见;“窥谏”就是看君主的脸色见机进谏;“指谏”就是按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醒君主;“陷谏”是直言极谏,即使触怒君主遭杀身之祸也不顾。历史上大多数臣下向君主提意见采用“顺谏”和“窥谏”,智慧高的大臣则采用“讽谏”,而以“指谏”或“陷谏”方式进谏的人也不少。
孔子最欣赏“讽谏”,《说苑·正谏》记载: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君危,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通过“讽谏”既提了意见,又保住了君主的面子,从而得以自全,可谓两全其美的进谏方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