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都读什么书?

2024-09-28  虎思国学网  阅读 313


得益于年鉴学派的启发与提倡,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书籍史、阅读史研究自1950年代末起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而新文化史的影响无疑又更新了研究面貌,达恩顿对18世纪法国禁书的传播、阅读的历史分析即是一个范例。然而若回视明清时代的中国,这一图景事实上是晦暗不清的。嗜于藏书的士大夫所编制的藏书目录恐并不足以代表其日常阅读,而文集中收录的题跋札记亦仅能反映其学术取向。探寻清朝精英层的阅读世界,有必要在史料上另辟新径。下文将利用抄家清单和日记,略窥几位清朝官员的日常阅读。

高朴:“当代”小说迷

高朴(?-1778)出身世家,祖父高斌(1693-1755)为乾隆朝治河名臣,久任河道总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父高恒(?-1768)曾任两淮盐政、总管内务府大臣。高氏一族本隶内务府旗籍,后因高斌之女慧贤皇贵妃之故,抬入镶黄旗满洲,改姓高佳氏。根据国史馆本传中的简短记录,高朴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武备院员外郎调任吏部,因办事勤勉而为清高宗器重,其后扶摇直上,六年后已官至侍郎。但正在其政治前途大好之时,却因在叶尔羌办事大臣任内串通客商、私贩玉石而被处死,家产籍没。

清朝籍没犯官家产,均列有详细的清单,但主要侧重于可以“变价入官”的田产、器具、衣饰,除了少数牵涉违碍文字的案件,对于犯官藏书一般不进行逐一登记,即便登记,也只是笼统概言有几部或几箱而已。但高朴案的抄家清单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异例,其中对高朴的藏书进行了全面记录。此单原作为一份满文奏折的附单奏上,后被归入军机处满文月折包而留存至今,《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中收录有影印件,兹引录如下:

高朴名下书籍:《幸鲁盛典》、《太平广集》、《池北偶谈》、《砚云甲编》、《练川十二家诗》、《国朝诗别裁记》、《韵府群玉》、《列国全志》、《聊斋志异》、《梅村集》、《吕子节录》、《双仙集》、《古事苑》、《情史类略》、《狯园》、《赐书堂集》、《清芬阁米帖》、《通鉴举要》、《讱苍诗存》、《春星堂诗集》、《情中烈传》、《排闷录》、《西堂余集》、《寄园寄所寄》、《琵琶记》、《笠亭诗记》、《李石亭诗记》、《固哉草亭记》、《小学大全》、《慱古图》、《虞初新志》、《砚北偶钞》、《坚瓠集》、《资治通鉴》、《清文鉴》、杂诗、大小杂书十八本。(《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38册,96-98页)

原单中错字较多,当是匆忙抄录、疏于核对之故,不过却可以清晰体现出乾隆中叶一位八旗官员的阅读世界。帝制时代学术体系中占据主流的经史之学,在高朴的书单中事实上是相当边缘化的,他仅有两种经部典籍,即《小学大全》与《清文鉴》,前者是相当基础的儒家伦理读本,而后者则是实用性的官修满汉文辞书;史部有《幸鲁盛典》、《通鉴举要》与《通鉴》,同样是官修书籍与基础典籍的格局,《举要》不详是何书,极有可能是坊间拼凑而成的简明读本。此时已经颇为兴盛的考据之学,在高朴这里完全找不到任何踪迹。

相较而言,高朴似对子部、集部兴趣更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笔记、小说数量颇为可观。除《太平广记(原误作集)》外,其余基本为近人著述,《狯园》、《情史类略》为晚明时书,距高朴之时不足二百年,《寄园寄所寄》、《虞初新志》、《池北偶谈》、《坚瓠集》皆为顺、康年间成书。另如《聊斋志异》,完全为当代著作,距其首度刊刻不过十余年,足见高朴对此类小说的关注。事实上,像《列国全志》等通俗小说或《情史类略》、《情中烈传》等晚明专记情事之书,很难进入官员、士大夫编制的藏书目录,但是却不可因此断言,官员与士大夫在日常阅读中完全摒弃这类“非正统”的书籍。再看高朴藏书中的诗文集,亦是以本朝人著述居多,前代别集竟无一种,如《练川十二家诗》(王鸣盛辑)、《春星堂诗集》(汪师韩)、《赐书堂集》(曹秀先)、《石亭诗集(原误作记)》(李化楠),作者或辑录者均与高氏同时、甚至为同僚,极有可能是酬赠之书。

纳世通:满洲人都爱读三国

“三英战吕布”

因史料无多,清中叶八旗官员的阅读世界颇不易探寻,虽仅有片语,亦弥足珍贵。笔者所见的另一份抄家单来自觉罗纳世通(1706-1765)。其人出身镶蓝旗满洲,由官学生考取笔帖式,官至侍郎,乾隆二十三年(1758)后久驻回疆办事,后因乌什事变中兵溃被论罪处死。他的“入官什物清单”中仅有四部书籍:“《三国志》一部(二套),《音汉清文鉴》、《同文广汇》各一部,《缙绅》一套(又十本)。”(《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75册,188页)从数量来看或非其藏书的全部,当是随身带至西域任所者。《缙绅录》、《音汉清文鉴》与《同文广汇》均属实用性书籍,尤可佐证此点,后二种均为汉满合璧辞书,纳世通初由职司文书缮写与翻译的笔帖式入仕,但处理公务时仍需借助辞书,可见此时满人渐染汉俗、“国语”衰退之明显。《三国志》大概是纳世通赴任时所携的唯一一部可资日常翻览的书籍。在清朝的官方记事中,《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往往不加区分,清太宗笃嗜的所谓《三国志》即是《三国演义》,后者之于爱新国与清初政治的关系,李光涛先生已有长文详述。纳世通所读未详是史著抑或小说,不过满洲人嗜好三国史事这一传统,似在入关百余年后仍得以保存。

李棠阶:涉猎广泛,医书最实用

道光中后期,随着理学的复兴,在京士人中逐渐形成了讲求理学的学术团体,李棠阶与倭仁、邵懿辰、曾国藩、吴廷栋、何桂珍等皆是较为活跃的成员。李氏为道光二年(1822)进士,久任翰林,后因事罢黜,废置十余年,同治初起复,官至礼部尚书,并入值军机处,留有比较完整的日记。但必须说明的是,日记之于晚清理学士大夫有特殊意义,首先它是私人反省的依据;其次日记需在师友间传阅,以供他人批评,因此而“被建制化为一种道德转化的资具”(王汎森:《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李氏亦不能免,他的日记在生前即曾有师友批阅,去世后又经誊抄、出版,真实性自然有所减损,不过至少可以看出在时人观念中,理学名臣的日常世界究竟如何。

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二十五年(1845),李棠阶任广东学政,职任并不繁剧,根据这一时段的日记,除考课生童、同僚应酬与会客外,李氏大量时间用于读书、课子。所读之书大致包含理学、经史与行政三类,且尤以理学书为重。二十三年七月起,李氏开始陆续阅读《阳明集》,有关义理的重要文章大多精读数遍,如是月十九日读《拨本塞源论》,次日朗诵数过,至二十一日夜又读一遍;而奏疏、诗句则为泛览,至月底基本将全书读毕。十月又开始校读孙奇逢《理学宗传》,历时两月而毕。其间又穿插阅读《周易》,参读程氏易传与李光地《周易折中》,一直持续至二十四年年末。理学典籍之外,李棠阶有圈点《左传》的习惯,每次一年或两年,基本在午睡后或晚间闲暇时进行,同时还为幼子讲解,并在日记中记下简要的心得。在广东的四年间,李氏涉猎的史书并不多,只读过蓝鼎元所编《唐史传》,且是在夜间当作消遣读物,之所以选择此书,是因李氏此时对蓝鼎元颇感兴趣,在二十四年年初集中阅读了他的《东征纪略》和《平台纪略》。至于系统翻览史籍,则要等到二十六年(1846)解任闲居之后,三年内李氏先后阅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唐名臣传》、《唐鉴》等。阅读行政典制之书,当然是出于职责所系,最常用到的是《学政全书》、《大清律例》和《科场条例》,方志和地方文献如《广东杂事》等是了解地方民俗的直接材料,李氏也会偶尔翻览查阅。还有一些行政手册,如专论荒政的《康济录》,属泛览之书,一日之内可读数册。除此以外,李氏对乡约家训乃至医学书都有浓厚兴趣,如明人黄佐的《泰泉乡礼》,李氏阅后感叹“真化民成俗之书,惜无认真行之者”(《李文清公日记》岳麓书社整理本,503页);李氏对医学亦有造诣,有时家人有恙,会翻检医书查阅药性,甚至遇“室人将产”,“检《傅青主女科》及《达生编》”(同上书459页)。当然,李棠阶的阅读世界并不仅有这些旧籍,他虽非清季的开明派官员,但对新知识绝非一无所知。或因地利之故,他在广东任内已接触到西洋所绘世界地图,仔细查看之后,在日记中留下了一段并不十分确切的札记:“看西洋天下全图,以地球分五大处,一欧逻巴、一亚细亚、一亚非利加、一额西亚尼亚,以上共一地球;一亚美理加(分南北),以上一地球。”

相关话题  #清朝  #官员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