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的户籍制度和郡县征兵制保障了兵源的供应,一旦需要,各国可以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军。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和死亡的人数都相当惊人。公元前293年,秦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人。公元前273年,秦败魏军于华阳,斩首十五万人。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俘虏了四十万赵军,而为了应付这场决战,秦昭王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公元前251年,七雄中最弱的燕国,起兵六十万攻打赵国。与此同时,战争转变为阵地战、攻防战,战争时间极大延长。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赵武灵王二十万大军攻中山,五年乃归。秦赵长平决战历时三年,赵国最终被打垮,但是秦国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讲究“礼”“让”,贵族们在作战的同时,还表现出“不擒二毛”这样的绅士行为。进入战国,这些礼仪的面纱逐渐褪去,战争变得更为残酷和冷血。当代历史学家许倬云曾风趣地说,春秋早期的战车武士,已经习惯了跟成千上万骑士般的武士进行游戏似的战斗,如果他被请去率领一支十倍于春秋时期的军队,来打一场讲究计谋、残酷血腥的步兵战的话,他肯定会感到十分迷惑。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陈相灵评价说,实际上,当时基本上各个诸侯国都是全民皆兵,可以说壮劳力都是战士,战争爆发了,可能都要出征的。步兵的作用日趋重要。西周、春秋时期,贵族喜欢随葬车马,全国发现过很多贵族的车马坑,随贵族地位的高低而规模不同。因为战车是当时最主要的战争工具,战车的数量是评价国力的重要标准。车兵与步兵是春秋时期各国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早先,步兵都是跟在战车后面,辅助攻击以及提供后勤,但在春秋时期,晋国因为在与戎狄作战的过程中,发现步兵比车兵灵活,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专门步兵队伍,被称为“行”。但那时步兵依旧还是点缀。随着战争规模扩大,统治者实行全民皆兵,普通百姓到年龄就征发入伍。对他们来说,驾驶战车这项复杂的技能一时之间很难掌握,加上战争开始采取诡道,场所也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车兵在山林之地远没有步兵机动灵活,极易受地形限制。而步兵普遍装备有远射的强弓劲弩,能在远距离、短时间内将排列整齐的车阵射得阵形大乱。所以,步兵的作用也日趋 重要。
高大的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的防御作用非常有效,各国纷纷兴建长城抵御敌人的进攻。内长城用于防御七国之间的相互征战,外长城则用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修建的长城,便是以赵、燕、秦三国原有的长城为基础的。不仅如此,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边境和交通要道上建设关塞,利用山水之险,赢得作战之利,而不像以往那样在平原广隰对面决战。同时,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盛行,弓弩之类的远程武器开始进入工业化制造,并在军中普遍运用。
战略、战术的发展,让战争更加追求速度和灵活,而骑兵的兴起,使之成为可能。马是很早就被驯服的骑乘工具。早期中原人不会骑马,马只是用来驾车。在春秋末年,开始有人骑马,但在马上骑乘自如地打仗,这技巧还没有掌握。
战国时代,中国北方生活着的游牧民族已经掌握了精湛的骑射技能,行动轻捷便利。与多个少数民族接壤的赵国,备受胡骑侵扰之苦,赵国虽然武器精良,但是笨拙的战车和迟缓的步兵,在“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胡骑面前,只能是挨打的靶子。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痛定思痛,下令“胡服骑射”,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朝野一片哗然。保守派大臣竭力反对。武灵王不为所动,劝说反对派首领公子成,让他和自己一起穿上短衣紧袖的胡服上朝,自上而下推广“胡服骑射”。赵国很快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到处扩张,同时收编了北方游牧民族林胡和楼烦的骑兵,战斗力得到了大大加强,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仅次于秦国的强国。
而秦国的强大,也跟它地处西陲,与少数民族接壤,早就学会了骑射有关。而且,秦国的疆域内,是中国最好的骏马出产之地,秦国的军事力量,与它拥有取之不竭的战马资源息息相关。战国时期,骑兵虽然最初只与兵车混合编制,但很快就发展为单独部队,配合当时主要的作战兵种步兵作战。因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在中原地区各国,骑兵部队很快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兵种之一。此后车、步、骑三种兵种的配合使用,成为中国整个冷兵器时代兵种配合的基本形式。
战国七雄的军备竞赛。南方的楚国,在骑兵方面就明显处于下风。南方卑湿,不产战马。一直到汉初,位于南方的长沙国还给中央上书,希望允许到关中买马。不过,铜矿资源却是南方丰富,楚国的繁阳是著名的铜矿产地。数千年来,铁、铜等金属矿藏一直是所有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丰富矿藏和先进冶炼技术,就意味着有可能成为雄霸一方的超级大国。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刚刚被人们掌握不久,正处于发展时期。战国时期是青铜兵器与铁兵器并存的时代,当时各国都已经有了重要的冶铁手工业地点。冶铁技术推广以后,古人开始扩大炼炉,加强鼓风设备,提高冶炼水平,并发明了渗碳制钢的技术。战国后期冶铁技术的长足发展,让武器也不断升级,大量钢铁兵器应运而生。戈、矛、剑、戟等手持武器质地因而变得坚韧锋利,杀伤力大大提高。
大转折——长平之战。
公元前263年,秦国不断攻占韩国的城池,又切断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交通。韩国欲献上党向秦国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将上党郡十七城邑献给赵国。赵国欣然接受,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秦国显然不会放弃。公元前262年,派王龁进攻长平。秦赵两国都倾举国之力,在长平集合了近百万大军,沿着长平城左右五十多里的山地建筑垒壁。这是一场关乎两国生死存亡的 决战。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四十万人降秦,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仅仅释放了二百四十个年幼的战俘,让他们归赵后散布秦国之威。
长平之战遗址,故址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陈相灵评价说: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本身就有非常残酷的一面。对战争来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军队,如果只把对方军队击垮而不消灭它,那么它明天可能还要武装起来,这样会为统一六国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通过这一战,就彻底把赵国的基本力量消灭了,赵国后来对秦国形成不了大的威胁,这是秦统一六国当中的一个转折点。秦国因为赢得了这场战争,大大缩短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场战争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史书记载中。司马迁的《史记》,对秦军几百年间发动的每一次战争都有记载,长平之战是《史记》中唯一一场对过程和细节都记载得比较详细的战役。但战争的具体发生地,由于时代久远,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1995年,山西高平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尸骨和刀币、布币等文物,专家经研究认为,这里就是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之处,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了长平之战纪念馆。与其他纪念馆的馆藏不同,这里只有层层叠叠的白骨。目前,在长平已经发掘出的十七个尸坑中,赵军将士的尸骨随意叠压,有的头盖骨上、胯骨上、胸腔内遗有箭头,有的四肢有明显刀砍痕迹。这些沉默的尸骨,印证了史书中对秦军野蛮残暴行径的描写,也诉说着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长平之战是秦朝统一之前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之后,六国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抗衡。历史在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皆兵的时代的内容,本文摘自《中国通史(卷一)·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