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清朝海军收复日占东沙群岛并扣押日本工厂

2024-12-3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407


  近些年来,东南亚有些国家不顾历史事实,不断宣称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早在1988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针对越南当局接连声称西沙、南沙群岛是越南“领土”,攻击中国不愿和平解决争端等就发表过备忘录,申明中国原则立场,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西沙、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拥有对这些群岛的主权,并进行实际管辖。我的外祖父李凖,曾任清末广东水师提督,于二十世纪初率水师军舰踏勘这些岛屿。现遗有《任庵公年谱》《李凖巡海笔记》等历史资料,对此事记载甚详。

  我的外祖父李凖(1871-1936),字直绳,号默斋,别号任庵,四川邻水人,世为川东望族。其高祖、曾祖、祖父均为清廷诰赠光禄大夫。其父微庸,清光绪丁丑科进士,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头品顶戴,三品卿衔。外祖父自幼随父官宦广东,青年入仕,累官至广东水师提督。追思外祖一生行状,尤以他在镇守海疆、驱逐入侵西江英军、收复东沙群岛及踏勘经营西沙群岛、维护祖国领土不受侵犯方面作出的贡献为其一生的闪光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凖岛”,至今仍是西沙群岛属于我国的铁证。

  先外祖统率水师,巡阅南海诸岛,收复被日本人窃踞两年有余的东沙群岛及踏勘西沙群岛一事之史料,见于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版的《国闻周报》第十卷第三十三期所载之《李凖巡海记》及《任庵公年谱》、李氏《巡海笔记》等材料。核《国闻周报》原文,记先外祖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巡海。经查对多种资料,先外祖巡海之事实应在宣统元年(1909年)。现将《国闻周报》原文摘录如下:

  李凖巡海记

  “近因法占南海九岛,引起国际纠纷。据日前南京电讯,粤省电中央,认九岛为我最南领土,前清时曾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凖至该岛调查,并鸣炮升旗云。李直绳先生亲来本社,与记者谈此事。谓彼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间(西历一九0七年五月间),奉两广总督张人骏之命,巡阅南海,发现十五个岛,各为勒石命名,悬旗纪念。缘是年春,李氏先巡海至东沙岛,见悬有日旗,经交涉收回。因思中国领海中尚有荒弃之地,乃更有南巡之举。有巡海记事一册。此外并有测绘之图,在辛亥革命时遗失。惟海陆军部及军机处尚有存案可稽也。据李氏之巡海记事,是年四月初四日(西历五月十五日)乘伏波、琛航两舰自琼州起碇。因避风,十一日(西历五月二十二日)始自榆林港放洋,翌午抵珊瑚岛,命名为伏波岛。继续巡行,共发现十五岛,各为勒石命名。二十三日(西历六月六日)回航。李氏自谓其地或即法国所占者。然以海程计之,大抵为西沙群岛。李氏笔记明言其地西人名之日‘伯拉洗尔挨伦’,自系PARACEL·IS之译音。笔记且有‘林肯岛’之名,经李氏易为‘丰润岛’,林肯岛固西沙群岛之一。李氏此记虽不能证法所占者即我领土,然西沙群岛固我之疆域无疑也。当今海疆多事,此记之价值乃显。大公报近曾刊露李氏笔记之一部分,兹并关于东沙岛者一并刊露之,洵珍贵史料也。”

  以上所录为《国闻周报》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八月所刊载。在此之前,该报已陆续刊载先外祖巡阅西沙群岛笔记之一部分,后又将有关东沙群岛之笔记一并刊露。《国文周报》明言“近因法占南海九岛,引起国际纠纷。……当今海疆多事,此记之价值乃显”。此言足以说明东沙、西沙向来为外人所觊觎。

  外祖父年轻时即喜读爱国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魏源的《海国图志》等历史地理著作,景仰为国捍蔽海疆的前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势衰微,列强从此滋生觊觎侵凌之心。外祖父耳闻目睹这一切,深为堂堂中华疲弱至此而痛心。外祖父在研究祖国的历史地理时及在广东水师提督任上,深感清政府由于国运式微,故对沿海之中国岛屿,鞭长莫及,无力经营。他叹息朝廷“向不以领海为重,故于海面之岛屿……任外人侵占而不知也”。

  宣统元年春(1909年),外祖率“伏波”、“琛航”两巡洋舰,直驰东沙群岛。抵达后,见东沙群岛上各处高悬着日本的太阳旗。外祖即惊且愤,“此吾国之领海,何来日本之国旗?”旋又发现东沙群岛已被日本人西泽窃踞,易名为“西泽岛”。西泽在岛上经营工厂三家,建造轻便铁路十余里,兼有制淡水的机器,海上有汽船往来接济运输。工厂经营主要是取岛上千百年所积之丰富的鸟粪,生产磷质化肥,采取海带、玳瑁等水产品及开采探查周围各岛资源。外祖指挥水师官兵迅速登陆该岛后,立即将西泽抓捕审问。西泽辩称其占有此岛已两年有余,此岛为日本领土。外祖义正词严地对他说:“此乃吾国之领海,东沙群岛入中华版图已有几百年,属我大清惠州府管辖。东沙群岛之主权一直在我,尔等何得私占?”

  西泽百般狡辩说东沙一直是无主之岛,并非私占,其在国内已经注册云云。外祖秉性刚烈,一闻此语,义愤填膺,即将西泽暂时扣押并派兵并监视工厂,不许日本人再行生产及探取,库存产品也予以封存。另一面与两广总督张人骏相商后,认为此事须先经外交途径解决为好。于是会衔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今外交部之称谓),要求与日本交涉,收回此岛。交涉应有海图为证,而此时航海所用的海图是外国人测绘的,将东沙群岛称为“布那打士”(PRATAS),日本人据此不承认东沙为中国领土。时外祖父帐下任观察之职的王雪岑,建议外祖父查阅《海国闻见录》一书。

  此书乃乾隆年间高凉总兵陈伦炯所著,书中所载证实东沙群岛历来为中国领土,其名东沙群岛,亦为我中国人所命名。在事实证据面前,也由于当时各列强不愿日本独享在华利益而对日本施以压力,更由于我水师官兵已占领此岛,严阵以待,日本人不得不同意交还东沙。但日本公使又以西泽经营此岛耗银数十万两为由索要补偿。外祖父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日本人盗取此岛之磷质肥料,物产资源不知多少,此间工厂、房屋、机器、铁路、汽船等物盖为抵偿品,不允索还。后来,外祖父将此产业交广东劝业道经营,招募中国工人从事生产。每月由外祖父派“广海舰”送生活资料至岛并运回所出产品。至此,向为中国领土的东沙群岛正式宣告收复。

  东沙群岛收回祖国以后,外祖父复思粤中海岛的状况类于东沙者必不少。另有情况报告说,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后,于1844年首次窜入我国西沙群岛进行非法测量。1867年至1889年间又到南沙群岛进行了勘察测绘并掠走大量资源。这一段时间德国也在觊觎西沙群岛,多次派员前往西沙。鉴于形势严重,外祖父极为担心此岛复蹈东沙覆辙,遂请命于清廷巡阅诸岛。宣统元年四月初二日,外祖父率海军官兵及一批工程师、测绘专家、化验师、医生、工匠等分乘“伏波”、“琛航”二舰,沿琼岛南行,前往西沙群岛。

  吴敬荣为“伏波”舰管带,刘义宽为“琛航”舰管带,林国祥为舰队左翼分统,另有德人无线电工程师布朗士、礼和洋行二主布斯域士以及一批道府官员随行。途中经历多处地方,皆登岸查勘,详细记载该处民俗风情、地理形胜、各项物产。航海期间,艰险备尝。四月十二日,驶抵西沙。外祖父于是日所记笔记中,极言宝岛的物产丰富,秀丽风光。官兵人等登岸后,发现该岛“椰树及石上,多外人刻画之字,皆西历一千八百五十年前后所书也”。此岛为勘察的第一个西沙岛屿。外祖父命人镌字于石上日:“大清宣统元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凖巡阅至此。”复又以自己所乘“伏波”舰率先抵达该岛,故勒石立碑,命名为“伏波岛”。此外命工匠在岛上建木屋若干间,屋前竖起一根五丈余高的白色旗杆,在庄严肃穆的鸣炮赞礼声中,第一面中国国旗——黄龙国旗高高升起在西沙岛上。

  是夜,外祖父及众官兵等人均宿于岛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外祖父写下了当日日记。内中除表述了他对收回祖国领土的喜悦心情外。另有一段趣事,似可从一侧面说明宝岛物产之丰富:“夜宿岛中,黄昏后听水中皙皙有声,国祥(左翼分统,负责航路气象)日:此海中大龟将上岸下蛋也,从此不忧乏食矣。率众各将牛眼打镫(此句存疑),反光怀内,候于岸上,月下见大龟鱼贯而上,为数不可胜记。群以灯照之,龟即缩颈不动。水手以木棍插入龟腹之下,力掀之,即仰卧沙上,约二十只。国祥日:可矣,足敷吾辈数百人三日之粮矣。国祥又引水手,持竹箩,在椰树下拨开积沙,有龟蛋无数,其色浅红,而圆大如拳,壳软而不硬,拾两大箩筐。归后,烫以开水,撕开一口,吸而食之,其味厥美。又有极大如鸵鸟之卵。壳坚如石,了不可破,后携至省垣,在大新街嘱刻象牙之匠人,开天窗,镌山水人物形,作陈列品。所获之龟尚留八只,不许宰割,抬于舢板或扒艇上,运之上船,以起重架起之,始得上。八龟已将官舱前面隙地占满,至水手工人无休息食饭处,众即于龟腹上围坐而食,且于此斗牌焉。”

  正午时分继续开行,约三十海里,又至一岛,约长十余里,宽六七里,步行两三小时,尚不能环游此岛。岸边海水极清,可见树树珊瑚,千姿百态。岛上林木雀鸟极多。风景秀丽。见此茂盛的林木,外祖父思岛上必有淡水,命人掘之,不过丈余,果获甜水。大众欢呼雀跃,群议此岛应命名为“甘泉”岛。于是外祖父手书“甘泉岛”三字,由工匠镌于石上。又以石为墩,竖杆升旗,鸣炮赞礼。离岛时,留“牲畜之种山羊水牛各数头”于岛上散放,想其因水草丰足,定能繁衍。但事与愿违,该岛地面之水皆为咸水,淡水必须掘井而得,所留牲畜无人为之汲水,故未能存活下来。此岛对岸,是一个稍小于甘泉岛的岛屿,纵横约八九里。因该岛上的珊瑚比甘泉岛上更多,故命名为“珊瑚”岛,也勒石悬旗,放养牲畜于上。

  下午开船回行,约二十海里,又至一岛。上岸阅视一周,情形与各岛大同小异,名之为“琛航”岛,同样勒石升旗,是夜即宿于岛上。第二天在岛上观光一日,采集若干标本,第三日继续开行,约十余海里,来至一岛。登岸后发现此间停泊着一艘渔船,一些渔民在海边忙碌。经询问,原来他们是广东文昌凌水的渔民,每年均到此处采集玳瑁、海参、海带等海产品。他们将采集到的玳瑁及捕到的大龟蓄养于海边浅水处,以小树枝插于水内围之,俟够一定数量后即捞起返回。外祖父问渔民们饮食如何解决,他们说食物取之于大海,有龟肉、龟蛋、雀蛋、雀肉、鱼、虾可以充饥,但由于船小所携淡水有限,多以岛上盛产的椰子取水解渴,所以每次均来去匆匆。外祖父告诉他们不远处的甘泉岛上已打出淡水,渔民们闻此非常高兴。此岛情形与前几个岛相同,物产极为丰富。外祖父以此岛临近甘泉岛,自己的家乡为四川邻水,故给此岛命名为“邻水”岛,也镌石记载、立杆升旗。后来又至几个岛,情况大体相似,均照前例办理。各岛皆以随行诸官员之籍贯命名,抄录如下:

  “有名日霍丘岛者,以裴岱云太守为霍丘人也;有名归安岛者,以丁少荪太守为归安人也;有名乌程岛者,以沈季文大令为乌程人也;有名日宁波岛者,以李子川观察为宁波人也;有名为新会岛者,以林瑞嘉(国祥)分统为新会人也;有名为华阳岛者,以王叔武为华阳人也;有名日阳湖岛者,以刘子怡大令为阳湖人也;有名为休宁岛者,以吴敬荣为休宁人也;有名为番禺岛者,以汪道元大令为番禺人也;尚有一岛距离较远,约六十海里,其岛长二三十里,向名日林肯岛,改名为丰润岛,以安帅(即两广总督张人骏)主持大事也。”

  四月二十三日船队回航,历四十八小时抵香港,次日即回省垣。此次巡海,历时二十余天,共踏勘西沙十五个岛屿。每经一处,皆令海军测绘生绘制成图,呈于海陆军部及军机处存案并昭告中外。

  外祖父勘察西沙群岛时,广泛采集珍稀物产,带回广州举办展览。并以亲身经历和见解著有《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一书,1910年出版。同时还奏请清政府开发西沙群岛办法八条,得到清政府嘉许。后因革命军起,满清覆亡,此事遂搁置下来。

  三十年代初期,日本、法国侵占西沙、南沙群岛,公然宣称对群岛的占有,国民党政府曾对这些侵略者进行严重交涉。外祖父此时已人人生迟暮,体弱多病,初闻此信,不觉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他强支病体,亲自整理发表了当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几次查勘巡视南海诸岛的报告、公告及上奏清廷的奏折底稿,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西沙、南沙及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相关话题  #日本  #群岛  #清朝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