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的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却拒绝刘备封赏?
2024-05-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6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曹操封的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却拒绝刘备封赏?。
曹操封的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却拒绝刘备封赏?
曹操之所以一直称关羽为汉寿亭侯,而刘备给他的封号却不接受,是因为两者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刘备给关羽的封赏。根据历史记载,刘备在称王后,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爵位。然而,关羽并不接受这个封号,而选择继续使用他的旧称。
那么为什么关羽对刘备的封号不屑一顾呢?这其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封号的权威性和关羽个人的价值观。在三国时期,一个东汉政府承认的爵位称号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价值的。然而,在关羽看来,刘备的封号只是一个玩物而已,没有真正的实力和权力支撑,所以他并不认可这个封号。另一方面,关羽作为一个有着高尚道德观念的人,在他看来,身份和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和人格魅力。因此,他更愿意保留自己的旧称,以此来表达他对忠诚和义气的坚守。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一般自称为“关某”或者“关云长”,直到斩了颜良之后才开始自称为汉寿亭侯,有时还会加上“关某”的字样。这里面蕴含着一种历史演绎的特点,即对关羽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进行夸张和吹嘘。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将关羽斩颜良的行为描述得非常惊人,这也是为了彰显他的武力和威名。
这就说来话长了,在三国时期,一个东汉政府承认的爵位称号还是比较值钱的,而且关羽得这个爵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将关羽斩颜良的行为当作玩一样,实际是有点吹嘘的成分。
之所以会发生曹操派关羽去解白马之围,那是因为官渡之战期间,曹操主力与袁绍相持,这个时候袁绍派颜良从白马而来,一旦得逞对官渡之战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颜良是河北名将,素有威名,这个时候曹操手下大将徐晃不敢与颜良对抗,坚守不出。
连徐晃都干不过的人,曹操手下还有谁能打过,无奈之下,曹操启用刚刚俘获的关羽前来表现一番,关羽是冒着生命危险,给颜良来了一次“斩首行动”,其实也就是小股骑兵趁着颜良没有列阵完成而进行的一次快速冲杀,该着颜良当真没有两下子,一个回合就被带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自然是不可能报上名号的,其中危险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关羽此举给曹操带来巨大的好处,白马之役曹操如果失败,那整个官渡之战形势岌岌可危,曹操是一个很爱惜人才的人,对于关羽这样的人才自然想要拉拢,因此上表中央政府,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可以说,关羽得这个汉寿亭侯,是相当不容易的,也是刀剑添血,拿命搏出来的。
这里面有一点要注意,虽然这个称号是曹操表的,但是却是东汉中央颁发的,关羽和刘备一路人,是汉朝皇室宗亲的支持者,当时刘备的爵位也是刘协给表的“宜城亭侯”。
很多人说,汉朝遍地都是侯,关羽一个汉寿亭侯有什么了不起的,怎么说呢?中国古代很长,每一个时期的社会构成都不一样,在唐宋之后,可以通过科举这种方式改变底层与上层的秩序,但是在隋唐之前,尤其是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你的身份地位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如果不是乱世,像刘备、关羽、张飞那都是该卖鞋卖鞋,该卖肉卖肉,该卖枣的卖枣,正是因为乱世刘备打着皇室宗亲的旗号才得以有一番作为。
关羽从平民以军功得到侯爵,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汉朝时期侯爵也分好多等级,最高一级是县侯,其次是乡侯、再次是亭侯、最后是关内侯。
知识点:关羽的“汉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不是汉朝的寿亭侯),而是“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亭侯是爵位,也就是说,关羽的侯爵是第三等的。
很多人肯定会说,第三等的有什么了不起,前文已经说了,刘备的侯爵也是亭侯,那还是196年刘协拜刘备为皇叔的时候,亲自封的,而关羽是在200年封的。
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称呼都是“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亭侯是爵位,左将军是军衔,豫州牧是官职,古代通常都是爵位在前。
大概是因为刘备的爵位只是一个亭侯,所以在其称帝前,整个蜀汉集团都很少有封侯的,一直到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已死),才封张飞和马超为乡侯。
张飞和刘备的关系咱就不说了,马超在之前其实级别跟刘备差不多,是反曹失败后,最后投靠了刘备,封乡侯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黄忠被封为关内侯,黄忠因为在夺取汉中的时候,斩了夏侯渊立了首功,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才赐其为关内侯,后将军,结果关羽得知后,来了一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刘备死后,刘禅封诸葛亮为乡侯,赵云和魏延为亭侯,可见关羽的汉寿亭侯在东汉政府没有彻底灭亡,刘备没有称帝前都是吊炸天的存在。
以上就是有关曹操封的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却拒绝刘备封赏?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古宫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