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王牌74师覆灭真相:连“最大共谍”都觉怪异

2025-01-30  虎思国学网  阅读 593


 

历史上真实的张灵甫将军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兵力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先占领陕北和山东,再占领华北和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在山东战场,集重兵40余万,由顾祝同坐阵徐州指挥,分别由汤恩伯、王敬久、欧震组成3个机动兵团,沿临沂至泰安一线,齐头北进,企图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于沂蒙山区。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精心布阵,开始与之斗智斗勇。当时,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各部相当集中,为避免在进攻中被分割歼灭,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

  为了调动国民党军队,迫使其分开,以便在运动战中将其各个击破,在1947年4月初到5月初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粟裕先后制定了5次调动国军的计划,指挥部队时南时北,忽东忽西,诱使其往返行军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极大地消耗、迷惑了国民党军,终于导致第一兵团汤恩伯判断失误,认为陈毅、粟裕在他们强大军队的连续挤压下,已变得惊慌失措,不敢应战。于是,命令所辖各部发动全线进攻,以74师为主要突击力量,由淮阴出涟水,进入鲁南之临沂,担任开路先锋,向蒙阴进攻。为保证74师行动安全,汤恩伯还把黄百韬整编第25师、李天霞整编第83师置其左右,翼护其行。74师很快就占领了郯城、新泰、蒙阴,于5月11日从垛庄占领黄鹿寨、三角山、杨家寨、孟良崮,前锋直指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坦埠。由于国民党军队拟对华东野战军实施中央突破,担当中路主攻的74师态势势必稍形突出,这样就将原来在一条线上齐头并进的整编第25师、整编第83师稍微落在了后面,为华野围歼74师造成了有利战机,但在战役发起前此两翼部队距74师皆不到10公里。

  粟裕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战局发展,决定以中央反突破对付国军的中央突破,采取正面反击、两翼楔入、断其退路和阻击各路援军的战法,将74师从国军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围歼。战机难得,稍纵即逝。决定围歼74师是陈、粟在很短时间内定下的决心,5月11日晚摸清74师动向,5月12日中午正式下达了围歼74师的作战命令。

  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8纵队楔入整编74师的左右邻结合部位,迂回穿插,抢占芦山,以第6纵队赶至垛庄封闭合围口,断其退路以第4、第9纵队实施正面突击,而以第2、第7、第3、第10纵队分别阻击、箝制莱芜第5军、新泰整编第11师、河阳第7军和整编第48师。此时,第74师师长张灵甫很快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不过,当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74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民党军83师或25师靠近会合,因该师与这两个师都只相距不到10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会那么容易能围歼74师了。更何况,国民党军40余万兵力大都在周边lOO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过来。

  因此,在发现粟裕部队对其有合围之动向后,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己。张灵甫幻想让74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10多万大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民党军则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

  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民党军,近则只有不到10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一两天的时间。而凭74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在此坚守一两天不成问题。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民党军一围过来,他的74师不但能解围,更能实现“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民党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可见,张之主动被围,目的在于牵制粟裕主力,使外围黄百韬、李天霞等部40余万军队对解放军形成更大的反包围。因为从距离上来看,两天之内,其援军完全可以到达孟良崮。

  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这场战役的性质及其意义就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立刻明白了张灵甫“中心开花”的用意,看清了这是个同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决战的绝好时机,他高兴地说“抓住山东共军主力,实为难得之良机,务必奏奇功于一役。”于是,他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解放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伯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华东解放军于孟良崮地区。

  从上可见,华东野战军在陈、粟精心指挥下,高度机动,与国民党军“耍龙灯”式周旋,终于创造出包围74师的有利战机。

  尽管担当中路主攻的74师态势稍形突出,以至于给华东野战军包围创造了一个机会,但张灵甫在发现粟裕的意图之后,完全可以并且有时间向国民党军25师或83师靠拢而跳出重围,可他却不退反进,主动被围,则是为了打个“中心开花”的大歼灭战,实现围歼华东野战军的目的。

  久经战阵的张灵甫或许自大,但决不至于犯下孤军深入的大错。后来粟裕就曾明确指出“张灵甫乃百战名将,怎么能犯那样低级的错误?张的所谓孤军深入,实为深谋远虑的诱攻之策。”“战机不是自然地出现的,而是通过我军的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的。”

  作为当时指挥歼灭74师的主帅,这话说得最明白不过了。在后来的若干文章中,把华东野战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华东野战军将领的预见和战役决策,也没有反映国民党军的动向和“中心开花”作战意图。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是从解放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发来臆想战场情况,这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也把张灵甫想得过于愚蠢。

  攻坚战,阻击战,沂蒙战场无处不在血战 解放军,王牌军,孟良崮上未见蒋家援军

  陈毅、粟裕原想在运动中歼灭74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摆在华东野战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74师,就是被74师粘住,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已很显然,粟裕的华野10余万人虽然围住了张灵甫的74师3万余人,但是自己又被40余万国民党军战略包围。如果攻坚不下,国民党军“中心开花”图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严峻战势说明,歼灭74师,绝非易事。要取得战役的胜利,既取决于围歼74师能否迅速解决战斗,又取决于阻援部队能否挡住援军。这就要求,解放军必须在国民党援军到达之前,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歼灭74师。

  战斗于5月13日打响,经过14日、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解放军虽攻下了孟良崮主峰一旁的一些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主峰顽守,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孟良崮上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以周边国民党军队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我军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野战军总部与下属纵队一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撤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包围圈。亲临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惟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在这一关键时刻,粟裕果断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74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为躲藏国民党军飞机、坦克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

  诚然,74师上山不得地利,孟良崮通体花岗岩,根本无法修造工事,守山士兵都暴露在解放军射界不说,这满山的怪石亦成了攻山者绝好的掩体,使得守山方没有开阔的射界,这是历来守战之大忌。兼之张灵甫的74师,赖以称霸的美式枪械多为水冷式,可孟良崮上多石无水,其火力优势发挥不了。至于那些汽车、重炮、坦克,都带不上山,就更是一堆陈列品。

  因此,所谓孟良崮险,对于74师来说,并不是像有人说的什么“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但张灵甫如果想实现“中心开花”,就必须上山,必须主动让其32000人马受解放军围攻,因为他那战术的整个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于周围40多万国民党军队能够在两天之内围攻过来,这样,不仅能使他的74师轻易解围,更能使国民党军获得一次消灭华东野战军的大捷。因为,按常理推断,近不到10公里,远也就100公里的各路国民党军队,一两天内完全能够到达。因此,张灵甫此役的成功与否,不在于74师上山,主要在于那40多万国民党军两天内会不会开过来。一旦用于反包围的国民党援军不到位,张灵甫本人及其战术便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直到16日下午74师被消灭之时,除了国民党83师师长李天霞在蒋介石严令威迫下,派该师中战斗力最弱的57团象征性地“来援救”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民党军队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两天,周边国民党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就是他守到第三天时,国民党整编第5军被牵制于莱芜;整编11师被阻蒙阴西北;整编65师、整编25师被阻击于曹庄、蛤蟆崮、界牌;第7军、整编第48师被拒于留田、鼻子山。就是近在不到10公里的83师与25师都没有赶到,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74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74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start–>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74师上山不占地利,但是面对10余万大军的围攻,还是坚持了近三天。因为按张灵甫原来的设想,只要74师能坚持两天,援军就能到达,“中心开花”的目的就能实现。而74师上山坚持两天的目标完全已经达到。由此可见,张灵甫是否上山关系不到国共双方这场战役的成败,是国民党援军两天多没有开过来,导致74师覆灭,导致张灵甫及其战术的失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74师的覆亡,非因74师上山,也非74师不能战。

 

  把74师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死去的张灵甫身上,这是74师覆灭后,顾祝同、汤恩伯等为推卸责任在国民党军事检讨会上的做法。

  援军矛盾重重,作战互不协调,救援无力 人民参战支前,军民顽强奋战,共谱凯歌

  只要国民党援军能够两天内开到孟良崮,74师就不会亡。很少有人提出异议。那么为什么增援不力?是哪些因素导致援军不能到位呢?

  关于这个问题,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在这里,郭汝瑰看到的也只是国民党援军自身的原因。

  国民党军队自身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将领之间矛盾重重,作战互不协调,军官们大都把自己所辖的部队看成是升官发财的资本,各部队很难做到休戚相关、同舟共济。83师师长李天霞见张灵甫被围于孟良崮却暗自高兴,不但不救,反而率83师后撤。在蒋、汤的严厉命令下,才派一个连冒充旅部番号,进入沂水西岸佯装支援。后来在蒋介石的严令威迫下,才派出距离74师最近的57团增援,但又亲自打电话暗示该团团长,一旦情况紧急就马上后撤。黄百韬开始对救援74师也不甚热心,经蒋、汤再三催促,才派出部队支援,尽管后来25师不遗余力地执行蒋的命令,尽力支援74师,但那时解放军已完全控制了战略要地天马岭,25师援军被阻,寸步难行。由于多数国民党军官以保存势力为重,各打各的算盘,尽管蒋、汤一再严令增援,各路援军却不能及时赶到孟良崮救援。

  国民党援军不能及时增援74师绝不单纯是国民党自身一方面的原因。国民党援军开不过来的另一重要的原因应该从解放军、从解放区人民对此次战役的全力支援方面来找。

  与国民党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解放军方面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各参战部队紧密配合、精诚团结。当时4个纵队打援,各阻援部队为堵住国民党军队的增援,不惜一切代价,顽强抗击,浴血奋战,凭借既设的野战工事,打退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冲锋,在74师未被歼灭前,没有让援军靠近孟良崮一步,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攻坚部队和阻援部队密切配合的结果。正如陈毅在孟良崮战役总结会上所说“伟大的歼灭战,离不开主攻和阻击,这往往是歼灭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千千万万解放区人民的无私支援在这其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解放区人民人力、物质的有力支援,使解放军把绝大部分兵员放在作战第一线,既保证了完成阻击各路援军的任务,又使得解放军集中全力在不到三天就歼灭了74师。

  当时解放军包括阻援部队在内的9个纵队弹药、给养,主要依靠解放区百姓的支援。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解放区人民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支前运动,他们以惊人的毅力,保证了数十万大军的物资供应。数以万计的大车、小车、担子和担架队川流不息地奢向前线,送物资、救伤员。诸城、滨海、蒙山、沂中、胶南、吴桥等地组织了千百支运粮队、担架队。运粮队的独轮车每车装粮均在200斤以上。人民群众自备干粮,再饿也不动军粮、自备蓑衣、席子,以备遇雨护粮。不论风雨阴晴,不怕敌机扫射,各地运粮队几乎没有完不成任务的。担架队和护理队则出入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在此战役中,有7.6万随军民工,15.4万二线民工,69万临时民工参加支前。人民的支援巩固和加强了解放军在战役中的优势地位,对阻挡国民党各路援军及对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陈毅所说“战争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事实证明,像这样规模巨大、人马众多的战役,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无私援助,要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是不可能的。

  其次,除从人力、物资上大力支援外,人民群众还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地方武装在国民党援军所到之处,庄庄放枪,处处埋雷,使国民党军队无落脚之地。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援军进攻时,空室清野,疏散资财,埋藏粮食,并严密封锁消息,使国民党军队无法得到粮食和情报。战役开始后,鲁中、鲁南、滨海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阻击援军。鲁中地方武装训练了1000多名爆破能手,组织了60多个爆炸破袭队,带着大批地雷分别在蒙阴、沂水、大汶口、新泰、青州等地配合主力作战鲁南地方武装则向临滋公路出击,并斩断了临郯公路,不仅将鲁中前线国民党军队的大补给线切断两条,而且钳制国民党25师1个旅,64师两个旅,20师1个旅,共4个旅不能增援孟良崮。

  可见,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要想阻挡住国民党各路援军的进攻,取得这场战役的完全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张灵甫在孟良崮将计就计而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并非毫无根据。所以不能实现,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战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张灵甫久经战阵,一向过于自信,认为74师是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又处于居三岛临下的有利地形,各路援军又比较靠近。但他却忽视了国民党军队自身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忘记了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协调作战的通病,更没有看到共产党的将领们运筹帷幄、解放军战士顽强奋战及其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军队的无私支援。

  由此看来,74师的覆灭应该从该师被围和被歼两个方面考察。74师先是被围,继而被歼。被围是华东野战军将领陈、粟运筹帷幄,精心指挥,创造并及时捕捉了战机。但张灵甫在发现粟裕围歼自己的意图之后,完全可以并且有时间向周围国民党军靠拢而跳出重围,可他却不及时突围,反而主动被围,则是幻想打个“中心开花”的大歼灭战,实现国民党军围歼华东野战军的目的。74师被歼,不是因张把军队拉上了山。74师的确在山上坚持了三天,达到了坚守两天的目标,只是由于援军没有在三天之内到位。而国民党军队不到位的主要原因除了自身的某些因素外,还因为解放军阻援部队的顽强奋战和解放区人民的人力、物质、军事上的大力支援。

相关话题  #王牌  #国民党  #怪异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