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通过靖难之役

2024-10-21  虎思国学网  阅读 212


如果朱棣失敗了?歷史當然沒有假設,但也不妨大家任性一把

若燕王朱棣起事經過激戰,最終功敗垂成,那麼肯定會被建文帝誅殺!然後會徹底進行削藩,如直接褫奪藩王兵權,或將藩王遷入京城,該關的關,該制裁的制裁!亦或徹除藩王制度,總之也會如登基後的朱棣那樣完全消滅掉藩王的威脅!

建文,從這個年號就可以看出,其與祖父所用的洪武年號,就明顯寓意不同。表明朱允炆的理念是以文治國,樹立建設起一個儒道昌盛,學風濃厚的社會,一個重禮崇聖,謙謙守成的國度!這一點從建文帝卽位之後所用之人就可以窺見,方孝儒、黃子澄這樣的名儒書生皆是建文帝的宏肱重臣,君臣經常在一起硏究《周禮》,夢想恢復上古年代的井田制度等等。所以在以此做為國策與基調的前提下,必然會沒有鄭和下西洋,沒有收復越南,沒有北征蒙古之舉。武士階層走向沒落,國家以防御為主。當然在文化事業方面會很繁榮,會有不亞於《永樂大典》那般的成就。明朝將會類似於北宋王朝那樣,是士大夫理想的棲息之地,是文人雅士的天堂!經濟繁榮,民生富足,百姓安業,科舉興盛。而軍事可能逐步孱弱,威懾不足!

當然卽然是假設,也可以多方面去設想,卽,說不定建文帝的某代子孫,也出現了像漢武帝那樣的人物,經過文景之治的充足休養之後,展現雄威,開疆拓土,佈國威於四海!所以明朝也有可能,在未來某位雄主的帶領下,以它強大的實力去爭鋒稱霸!恢復重啟太祖高皇帝時期的英姿,甚至走向窮兵黜武的道路

永乐建文争锋,若建文胜,明朝历史会有什么改变?

虽然历史上永乐建文争锋以永乐大帝朱棣以弱胜强,夺下南京登临帝位,而建文帝跌下云端,生死不知而剧终。

然若历史出现偏差,燕王逆袭失败,那么历史又会发生什么改变,建帝以及其之子孙是否会比永乐帝以及其以后大明十三皇做得更好?

毕竟朱元璋为其这个孙子留下根基实在太丰厚了,而为其与他父子能做稳位置,不使大明江山出现什么意外,除了其那几个叔叔,需要替其镇守边疆之外,其它该替其处理的都已替其处理,该为其做的都已替其做,甚至就连不该替其做的都已替其做。

若其老老实实,安安稳稳的过几年,等坐稳根基,掌握一切之后之后再干其它,凭其中央所掌握的庞大人口,土地,军队,财富,就算削藩,全天下诸侯王全都反叛,燕王再厉害,宁王兵势再强,其也不怕,凭其强大实力也可一一平灭。也不是没有胜利可能。

而也正因此我才有此想,可惜其却如杨广将一手好牌打烂以致身死国灭,给天下,江山,自己带来无穷祸患,否则以朱元璋之设计,凭其能力,纵子孙后代再不堪,其江山也不会仅存那么短时间,后来那么惨,只强盛那么少光阴啊。

不过还好最终肉还是烂锅里,没便宜他人,像杨坚,杨广,秦始皇父子做人那么失败,还算不幸中的万幸。

算了,先不谈这个事,我们还是先想想若建文真成功,天下会发生什么事,对历史有什么改变,其之一系是否能给朱棣以及其之子孙做得更好吧。

不过虽然如此,虽然建文是个仁君对百姓,士大夫非常好,才开始继位就废除其祖父所留下的苛政,大得民心,最起码是得士大夫之心,使其不用做官谨小慎微,贪几两银子就扒皮抽筋,天天上朝都担心回不来。

不过其建文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呀,从其削藩时对其那几个叔叔所做所为,不仅无理削藩,更是一削就马上废为庶民,抄家问斩,流放,丝毫无一点亲情可言,薄情寡义。

我都怀疑其立建文为年号,重用文臣,废苛政,减赋税不过是拉拢文臣,想获得其支持,对抗武将,反抗藩王的手段,将其做为利用工具,帝王手段,而其本身未必对文臣多看重。

而从这点来看朱元璋选其做继承人是没错的,对其培养非常成功,他做皇帝非常合格,若无靖难,削藩之变,经文臣,藩王平衡,跳过永乐变局,大明直达宣德盛世,提前走向极盛也不是不可能。

即便因其不是个善人,性格也像朱元璋,朱棣,其之人生不会成宣德,可能会像没有靖难历史的永乐,洪武,后期也会因压抑不住自己,无敌,变得和其祖父一样残暴不仁,翻脸无情,但做皇帝绝对是成功的。

最多因其文弱,不会有其叔父朱棣亲征草原,彻底灭亡蒙元,打翻鞑靼,迁都北京,七下西洋的创举,魄力。

然若其是个聪明人,未必也不会不知道立都南京的弊端,不能不来个郑和下西洋,再来个宣威国外,万国来朝,重建东亚华夏朝贡体系。

毕竟在南京立都已三十多年,其娶再继位十几年,都几十年皇帝阅历,京城子弟腐化,草原民族坐大,成为边患。

南方经济是那么发达,其又减轻赋税,少阻,南京深处其间,靠海很近,离东南亚诸国不远,与外商贸接触密切。

其也不是不能认识到以南京做京城的弊端,进行迁都,完成下西洋。

而且由于其立足南京,工商业发达,满朝大臣士绅没可能不受其影响,大举趋利,为其开方便之门,在此积累,与外界交流,获得新思想情况下,我中国没可能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避免近代史悲哀,消除北方蛮族摧残。

当然此是最好情况下,其能做到这的条件下,若不能,朝廷崩溃,失衡。

在其重用文臣,自己文弱,削藩,没有藩王与文臣制约的情况下满朝士大夫膨涨,其朝廷就有可能失控,提前进入大文官时代,皇帝处处受制,收不上税,其不得不设司礼监,让宦官读书,大力安插,使用,亲自下场,以成平衡,让天下再成汉朝,唐未,重新进入阉宦干政时代。与原历代中明之后没什么区别,还是改变不了历史,对天下有什么改变。

而且其重用文臣,让武官不满。永乐能胜,几十万大军打不被永乐几十大军,连打几年,不仅没将其灭了,还让其越打越强,从北京打到南京,没人阻拦,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将其灭亡,何尝不与这有关,是其表示不满的一种表现。

就连明朝开始那么重视武将,即便后来重武轻文,军权还是掌握在武将手中,非勋贵不得掌军权,皇室公主基本都嫁勋贵,多与之联姻。然因后来不重视,尤其不重视中下层,都导致其战斗力下降,卫所制度崩坏,将官成地主,士兵成雇工佃农,边疆总兵为自保养寇自重,以致建奴坐大,最终灭亡。

更不要说其一开始就如此,还被武将卖过,其远离边疆,为保证对其控制,不让其坐大,反叛,定会对其更加打压,极力压制,不信任,其为自保,岂不更加如此。

如此你能压制住还好,然也不过如此让边疆糜烂,不堪一击,成胡虏之狩猎场,纵有一强将能改变,解决这一局面,最终结果也不过是因你忌惮被杀,或被调走,再不是你欺我,我骗你,为自保养寇自重,如明末李成梁之于努尔哈赤,关宁铁骑之于满清。

若不能压制,或因内部卫所制度破坏,有国无防,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活不下去,人心思乱,再一个安史之乱暴发,或辽金,蒙古,女真崛起也不是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或其可能立足南方,深耕楚地,因其于秦淮以南,长江之阴,根基深厚,多年于此地经营,布局。不会如南明,唐,清快速灭亡,能如南宋,东晋成南北朝。

不过也就如此是南北宋之局,或最终也和其一样命运。

至于其学王莽再玩井田制就更可笑了……

……

历史上拥那么大优势还胜不过朱棣,将江山玩残,被夺,我真不看好其啊!

其之明朝绝对无历史上之辉煌。

或最多减一个永乐,其是宣德,没南明,而有东晋。

这或就是我在这一命题,假设上的想象吧。



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明朝朱氏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一场内斗。

朱元璋的嫡长子当了二十五年皇太子的朱标去世。明朝一下子没有继承人,朱元璋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太孙,继承皇位。

朱允炆身为孙子继承爷爷的皇位,太过于年青,本身没有政治经验和威望,无法压制他的那些镇守各地的叔叔们,因此年青的朱允炆一被确立继承人身份就遭到了这些叔叔的质疑和不满。

而朱允炆对这种情况十分清楚,因此他一登基马上就开始了削藩,将自己这些叔叔们纷纷解除兵权。但是朱允炆太过于急躁,削藩手段过于简单粗暴,最后引起了朱棣造反,最终经过四年的战争,朱允炆战败失踪,朱棣夺取了皇位。

其实按照当时的实力来看,朱允炆是不可能失败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朱允炆失败了,朱棣夺位为明朝开始了新的历史。

如果靖难之役朱棣失败,朱允炆胜利会是什么样子呢?对此只能猜测。

第一,削藩会顺利经营,明朝不再有藩王问题。

朱棣造反的时候,大多数的藩王都是观望态度,如果朱棣失败,朱允炆从此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威望,这些藩王为了保命都会主动交出兵权,或者会被朱允炆处理,或者会成为享乐型王爷,而且明朝的藩王宗室数量会大幅减少,明朝将不再承担繁重的宗室供养问题,

第二,不会迁都北京,北方边疆将提前出现问题

朱元璋晚年对于定都南京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南京并不能起到辐射全国的作用,因此有着迁都的意图,但是因为朱标的早死,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朱允炆继位后,完全没有迁都意思,他自小在南京出生长大,自然也不可能离开这里。

朱元璋知道蒙古退守北方草原后不会甘心就此退出因此他在不信任功臣后精心布置了一条北方防线,从辽东一直到西北,然后派遣自己的儿子们承担起防守任务。

朱棣靖难之役后,开始剥夺各地镇守藩王的权力,经过朱棣祖孙三代的努力,最后各地藩王完全丧失了权力。因此北方防线马上崩溃,为了防备蒙古人,朱棣先后五次亲征,后来更是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朱允炆如果打败朱棣后,肯定会继续削藩,北方防线的各藩王被剥夺权力,因此蒙古人会再次入侵,而朱允炆绝不会亲征和迁都北京,到时候北方就会陷入长期和蒙古人的作战中。

第三,明朝将不会出现宦官问题。

朱元璋为了防止出现汉唐宦官专权,制订了严格的预防措施,朱允炆是这一政策坚定的执行者,他只将宦官当做奴仆丝毫权力也不给。

正因为如此南京的宦官才投靠朱棣,泄露南京防守空虚的情报。

而朱棣开始重用宦官,郑和下西洋,宦官执掌东厂等等,最后发展到专擅朝政的地步。

相关话题  #之役  #明朝  #会有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