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这点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所以当他成为朱祁镇的老师后,他就希望这个孩子可以像明成祖一样,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
他的梦想,就是让明朝重新回到永乐时期,武人掌权的时代朱祁镇的老师是三杨,三杨是三个姓杨的大臣,故而有此说法,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死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基。此时,按照明宣宗的安排,由三杨辅政,而王振也是这个时间成为权倾天下的大太监的。
因为三杨也认为王振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皇帝交在他手里,他们放心。王振时代对贪污腐败的打击也十分严厉,甚至对同类太监也不放过。同时他对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大臣也十分恭敬,如杨士奇,张辅等人,都对王振十分有好感。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所谓的土木堡之变。其实这场战争最初的导火索,是也先朝贡的时候派去的人太多了,而且态度恶劣,王振公公要看他不顺眼了,不过当时国家正是多事之秋,所以就忍了。
后来,正统十三年,国内叛乱平定,云南宣慰使之
乱平定,大运河也疏通完毕。所以王公公开始找也先同志的麻烦了。直接禁止与瓦剌人贸易。这一招直接把也先吓尿了,这意味着来年入冬自己的族民们只会是哀鸿遍野,于是也先一咬牙,大战爆发。
王公公倍受后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劝明英宗御驾亲征。说实话,从一开始我就不知道这有什么好黑的。又不是咱们打人家,而是也先侵犯咱们,一路烧杀抢掠。而王振劝皇帝御驾亲征保卫祖国,这有什么错?
有人说王振是为了自己,胁迫明英宗去的,艾玛王振真的那么还挟持皇帝,他咋不上天呢?明实录说了王振是劝明英宗去。因为不论怎么看,明朝不管从天时地利人和都赢定了。所以让朱祁镇去保家卫国,即可以赢得民心,还可以增长阅历,又能和军队走的近,一举数得。
王振害怕万一,不仅把明朝精锐都带上了,连朝中有能耐的大臣都领着,其中都快入土的名将张辅都带着。可见,王振的准备是很万全的。可谁知道,军队到了以后突然断粮了。这是在明朝自己的版图内,离首都北京那么近,突然断粮了,怎么可能?
可能。因为文官集团在搞鬼。考虑到兵部尚书也被王振拉来了,所以负责后勤的当然是兵部侍郞,兵部侍郞是谁?可不就是某些人眼中的神――于谦大人么?对了,土木堡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为什么军队没粮食了却不像当地百姓征集粮食呢,我不知道。但至少之前巡抚山西的于谦一定知道。当然,我不是阴谋论诽谤民族英雄。我只想告诉大家,没有人是完美的,于谦也有见不得人的一面。
关于为什么粮食跟不上,我的推断是文官们不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害怕皇帝掌握军权,且宦权增强,这样对臣权是一个威胁,会破坏朝廷的政治格局。所以想用断粮来迫使皇帝回来。同时,我怀疑明英宗大军一直找不到也先,而也先却能知道明英宗的动向,也是文官通风报信。为的就是让明英宗知难而退。这是卖国吗?
不算是。因为自从明朝建国来,对于蒙古人一直都是吊打,所以文官们根本没把也先当根蒜。然而,谁又能想到也先居然超越了他的祖宗,对明英宗大军发动了突袭。可以说,是文官们无意间的神助攻成全了也先。
还有一点,关于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行军路线问题。原本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傅小凡老师的百家讲坛后才恍然大悟。在也先入侵最初,明英宗只是让将领去率四万大军在大同抵抗,结果全军覆没。正是在这种境况下,明英宗才下决心御驾亲征。
结果大军到了大同以后,看到了四万明军的尸体,加上断粮,军心浮躁。所以,后来明英宗回军的时候,为了不在进入大同,以免影响军心,又不好跟大家明说。于是王振出来顶缸了。说皇帝要去他家看看,然后又变卦说是害怕踩庄稼。
可大家一翻地图,刚好发现,经过王振这么一闹,军队绕过了大同。最后就是王振在乱军之中给樊忠杀了的事。这纯粹就是对王振的污蔑。时兵败如山倒,谁管着杀王振,就算你樊忠杀了王振,樊忠也死在乱军之中了,那么写历史的人怎么知道的?
由此你就可以看出王振给人黑的有多惨。也难怪明英宗复辟后也忘不了据说“坑了他”的王公公。看来,王振早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王振真的就是个混蛋吗?历史就真的如此简单吗?儒家史官撰写的历史真的可靠吗?(原文来自爱福清网)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