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中国南方总缺骑兵和战马?南宋都有5万骑,缺乏养马地只是借口

2024-12-28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71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胡言

字数:2920,阅读时间:约12分钟
编者按: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缺马”的情况并不算少见。比如北宋,一般观点认为其丢失幽云十六州,所以很难像汉、唐这些朝代一样畜养战马。但实际上,北宋缺马除了养马地匮乏以外,恶劣的马政也是原因之一。和宋朝的情况类似,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朝,以及之前的东晋,同样面临马匹匮乏,骑兵部队稀少的窘境。这自然和南朝疆域狭窄,难以补充战马有关,但除了养马地的缺乏,导致南朝缺少战马与骑兵的原因其实还有另一个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养马地不足导致缺乏骑兵,其实有些牵强。以同样处于南北对峙时期的南宋为例,虽然也因为战马来源不足而伤脑筋,但通过互市等方式,南宋仍然在大敌压境、政权初立的恶劣条件下组建了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直到蒙古南下时,襄阳吕文德都曾依靠5万骑兵进行防御作战。可反观南朝,从东晋到陈朝,禁军最巅峰时所拥有的骑兵数量也不过一万。除了少数时间段外,大多数情况下南朝给人的印象总是骑兵严重不足,以至于在与北朝的对抗中,只能以水兵、车兵配合步兵对抗北方的精骑,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说,南朝的骑兵数量多寡变化较为复杂。有人将《三国志》等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认为在三国时代,吴国军中步军和骑兵部队的比例大概在40:1左右,相比于曹魏而言,的确偏低。三国后的情况就更加复杂,西晋为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政权,其军制基本上沿袭前朝,尚书省内设骑兵曹,专门负责骑兵管理,这一时期的西晋有着极为精锐的骑兵部队。
 

可惜,五胡乱华期间,西晋直属的骑兵队伍在战争中消耗殆尽,永嘉南渡后,东晋政权在南方确立,这一新兴政权里基本上没有往日中央军的影子,反而是以当地南部诸州的守备兵为底子重建了军队。在《晋书》等文献中,我们基本找不到东晋骑兵的记载,彼时,就连最为精锐的北府兵都是由步兵构成的建制,可见这一时期东晋骑兵的衰落。不过,和东晋不同,宋齐梁陈均是由地方实权武装篡位建立,比如刘宋政权的建立者刘裕,就是依靠军功逐渐成长起来的实权派。这位实权派领袖,征讨南燕,击败后秦,像笔者在《气吞万里宋武帝刘裕,麾下1000人精锐,鲜卑虎纹突骑是种什么部队?》就曾经提到过,他曾经通过政府南燕获得了一只千人级别的具装骑兵部队“虎斑具装甲骑”。除此之外,他还曾经通过交易来武装自己的骑兵部队。
 

实际上,南朝大多数靠近北地的地方将领在骑兵配备上,大多要高于靠南地区的地方部队。他们获得战马的方式一般也无非两种,一是战争缴获,二则是利用辽东、川滇以及河西的贸易渠道购买。尤其是蜀地,能够直接与西域进行贸易,也是南朝政权获得战马的最佳渠道之一。
 

公元513年,既梁天监十三年,西域、河西地区势力开始大规模和梁朝进行接触,二十年间,有包含龟兹、邓至、高昌、柔然在内近十五个势力 与梁朝进行通使,别的不谈,光是柔然这样一个草原势力,按理说就足够让南朝的战马供应翻倍了。事实上,当时的一些地方势力的确通过通使通贸获得了丰厚的战马补充,比如当时一位叫做夏侯夔的刺史,“部曲万人,马两千匹”。这样的数量在北朝看不算什么,但对于缺马的南朝而言,这已经相当于中央军两到四成的战马数量了。照理说,有这些战马的补充,南朝的骑兵数量不应该像我们印象中那般匮乏。可问题是,对于南朝而言,地方军和中央军,并不是一个概念。
 

自刘宋政权建立到陈朝灭亡,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朝政权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除了皇权和士族的倾轧外,就是中央对地方掌控力的日渐衰落。这种衰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军队征辟和调动的迟滞和困难。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入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刘义隆为了抵御北魏入侵,下令“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三国时期“丹阳兵”曾是徐州刺史陶谦手下最精锐的军队。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丹阳郡一共有16城,总计13万户63万人,若刘宋时期丹阳郡人口和《后汉书》记载时类似,那么刘义隆这种“尽户发丁”所征辟的军队就有点太夸张了。
 

 
事实上,南朝时期这种几乎穷兵黩武的举动极为常见,比如南齐时期,齐高帝也曾经这样干过,《南齐书》记载:”是年虏动,上欲发王公以下无官者为军,“值得注点的是,无论是宋文帝还是齐高帝,抑或南朝的其他国主,在危急时刻所征发的都是距离都城建康极为接近的所谓”京畿“地区,其对象除了平民以外,还有大量没有官职在身的士族子弟,有些士族子弟甚至因为这种征召被长期纳入吏籍,一些不堪忍受徭役之苦的士族人士甚至自残身体来躲避徭役,可见征发的频繁和任务的沉重。
 

南朝之所以如此”偏爱“京畿,专薅这一只羊的羊毛,只是因为,此时的南朝已经逐渐失去对地方的管辖和统治力。以地方豪族为根基崛起的各郡都督刺史,对于南朝的号令极为抵触。至于原因,则和南朝特殊的政治架构有关。和历史上许多大一统朝代不同,南朝的权力结构中,中央权利的核心主要由士族和皇族把持,注意,这里说的“士族”并不包含地方豪强们,而是单指国度建康内的士族群体。这一群体不仅自身“荣膺士族之名”,同时也将东西晋崇尚清谈、不习实务的“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说句实话,西竹林七贤这类例子若是远观的确让人觉得有趣和佩服,但如果作为同时代的百姓来看,有这种只会嘴炮成天饮酒作乐的士族当父母官却是一种何等卧槽的情景。
 

更倒霉的是,这种非主流画风在南朝却成了逼格最高的一种表现,甚至可以说,这成了建康士族们维持自身权利和地位的防火墙。任何打算进入建康的人如果不能打破这道墙,对不起,那就只能处于文化鄙视链的底端。这种例子在南朝数不胜数:梁武帝时期,交趾人并韶入建康求官,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并姓无前贤”,只被授予“广阳门郎”(看门小官),愤怒之下,他回乡煽动乡党作乱,因交趾地处偏僻,这场叛乱历经数年才得以平息。
 

事实上,即使是皇帝本人,在面对建康士族时也经常因为“出身低微”、“不通玄学”而被建康士族耻笑,如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在崛起后“颇慕风流”,开始学习经学清谈之论,结果在和一位叫做郑鲜的士人辩论时,屡屡被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这当然可以当做郑鲜不畏强权的事例,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何尝不是建康士族对刘裕这位以军功上位者的鄙视呢。
 

这种对于其他地区的鄙视,几乎刻在建康士族的骨子里,他们不仅瞧不起那些其他地方来的武人文士,自身更不愿意离开建康,去他地就职。如后梁时期的张瓒,因为被任命湘州都督、刺史,竟然哭哭啼啼的写下“路漫漫以无端,情容容而莫与”这样充满哀痛的词句。都督、刺史二职合一,意味着掌握湘州一地的军政大权,其权柄相当于唐朝的节度使,这已经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地方大员了。可即使这样,也丝毫无法减轻他“去国怀乡”的悲伤。这种情况在南朝反复出现,不得已之下,南朝统治者只好尽量将士族子弟安排在京畿附近就职。这有点类似大英帝国后期对殖民地统治管理的问题,这个海上帝国之所以解体,除殖民地的激烈反抗外,也与英国本土官员不愿去发展迟滞条件艰苦的殖民地任职有关。
 

地方人才欲进而不得,建康子弟能出而不愿,这带来的问题可不是简单的”隔阂”两字就能解释的了。失去了晋升之阶的地方豪族在面对朝廷的调令时阳奉阴违,敷衍塞责已是常态,而朝廷又根本派不出足够的人力到地方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样一来,南朝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根本无从谈起。
 

在面对北方精骑入寇时,南朝的应对总是显得迟缓。各军镇所培养的骑兵本就是这些实权派最核心的依仗。在朝廷、地方离心严重的情况下,除了少部分靠近京畿的地区外,大部分区域哪里肯将自己的心头肉送去让别人浪?正因如此,虽然南朝各地方势力并非没有骑兵,尤其是一些靠近北境的地区,骑兵部队有的多达上千,但这种数量上的优势没有经过统合,根本无法发挥骑兵集群作用。
 

相较于北朝骑兵突击时“铁骑为群,前后相接”的壮观场面,南朝除了少数几场大战外,很少有集合超过三千骑兵队伍的会战记载。即使是有数的几场大规模骑兵混战,南朝骑兵的表现也都差强人意,如公元523年后梁对北魏的北伐之战中,后梁将领裴邃统帅三千骑兵与北魏战于寿阳城下。战前,他为了整合原本编制分散各部的骑兵部队,特意让骑兵“自为黄袍骑”,但可惜的是,寿阳之战他战死阵中,其麾下黄袍骑也死伤惨重,在后续史料中再无相关的记载。可以说,正是因为建康士族对其他地域的歧视和排挤,导致南朝政权未能如臂使指的调度地方骑兵部队,才使得其在面对北朝攻势时,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窘境中。

相关话题  #都有  #战马  #南宋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