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朽是指人如果能做到立德立功以及立言就能够
2025-01-16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17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对四川老百姓很坏的人。
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刘璋是比诸葛亮要仁慈许多的统治者。
因为刘璋统治四川时期,刘璋至少做到了“轻徭薄赋”。
就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璋对四川人实在太好了:
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法规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纵,君臣之道,渐已无序。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蜀书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番话,总结下来就一个意思,就是刘璋作为统治者对四川人太好了。
而刘璋比刘备、诸葛亮更得四川人拥戴的例子是刘备打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虽然是孤城,但是 周围蜀人“咸欲死战”,再看看邓艾入川后,还没有打到成都,所有四川籍大臣都劝刘禅赶紧投降。
为什么?就是因为刘璋治理四川宽仁。
这一点《三国志·董和传》里也提到了刘璋治下四川有多么富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就连刘备都以“打下成都,子女金帛与诸君共享”为激励手段,鼓励手下将士奋勇作战;如果刘璋把四川治理的天怒人怨,民有菜色,成都能那么富庶吗?
很多人说诸葛亮治理四川是“乱世用重典”,这我同意,但是史书上都说诸葛亮治蜀,四川人是很不满的: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理财的手段无非就是重新捡起“盐铁专卖”的办法,诸葛亮任用的人都是以盘剥四川老百姓为己任的,比如负责盐政的王连,史料上说他:
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而贵州、云南这样的“南中地区”,因为诸葛亮对南中地区老百姓盘剥,使得诸葛亮时代,南中起义不断:
南夷复叛,杀害守将。
(刘胄)扰乱诸郡。
牂柯、兴古獠种复反。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晋书》,看看东西晋时期为什么云南、贵州没有什么大的叛乱,原因很简单,晋朝不在南中征税。
诸葛亮治理下的四川又如何呢?
根据《张翼传》记载,诸葛亮才率大军到汉中,距离成都三十公里的广汉就立刻出现可以劫掠“军民”的大型盗贼团,要张翼去讨伐;
《吕乂传》则记载,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四川各州能做到“征兵不逃亡”就可以升官的地步。
如果诸葛亮真那么得四川人的心,为什么这些四川人宁愿大规模逃亡,也不给诸葛丞相当兵?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希望做到的三件事。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很显然诸葛亮都做到了。
诸葛亮的德行,绝对是三国翘楚。历史上的任何君臣托孤,都比不上刘备对诸葛亮的托付。诸葛亮是用生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诸葛亮的功劳,其实只完成了一半。诸葛亮没出山之前,刘备一文不名,穷得叮当响。诸葛亮出山以后,辅佐刘备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陆续有了三足鼎立的资格。可惜刘备中道崩殂,而诸葛亮北伐无望,所以立功这一块,只完成了一半,不算完美。诸葛亮的文采,也是响当当的。一篇《出师表》,不仅感人肺腑,而且文采斐然,绝对堪称典范文章。此外诸葛亮的作品还有《马前课》、《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便宜十六策》等。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是后世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榜样。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立德,诸葛亮吃了不少苦。
很多人觉得立功最难,其实真正难的,那是立德。因为立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立德这件事过分虚幻了,拿不出多少实际案例来宣讲,所以诸葛亮在立德方面相当不容易。
第一,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
诸葛亮的德行,我们从刘备托孤这件事就能看得出来。这位老兄算是着了刘备的道,自从接受托孤以后,昼夜冥思苦想,就想着完成刘备的大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结果只干了12年活,54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自己给活活熬死了。而他也不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培养自己的子侄,他去世的时候,儿子诸葛瞻才8岁,几乎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任何教育。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一心为公,绝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
第二,洁身自好。
此外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家里压根就没什么家产。除了吃穿用度的开支外,剩下的就是刘备和刘禅赏赐的那点东西了。可谓是相当廉洁了。
第三,公平公正治理蜀汉。
在刘备去世以后,蜀汉乱成一团,南方多地发起叛变。诸葛亮夙兴夜寐,好不容易把蜀汉的烂摊子给收拾好了。紧接着又有人开始说他权力太大,想要分他的权力。
你说做人难不难?诸葛亮废了李严以后,没有人觉得不服气,甚至李严的儿子李丰依旧心甘情愿为诸葛亮效力。
其实不光蜀汉的人服气诸葛亮的管理,就连东吴和曹魏,也对诸葛亮的公正无私竖起大拇指。大家敬佩的是诸葛亮的德行。
李严犯了错误,自然是要被惩罚,可李丰又很有能力,自然可以代替李严,继续为蜀汉效力。马谡跟诸葛亮关系很好,但是他丢了街亭,诸葛亮只好斩了他。
正如诸葛亮所言:宫中府中具为一体。这就是诸葛亮的办事准则,不偏不倚,一切以法度来处置。只有做到公平公正,那些敌对者才能对你服气。可这个过程中,有多少苦,也只有诸葛亮自己心里明白了。
二、立功,诸葛亮把自己给熬死了。
不少人看了点专家的介绍,就觉得诸葛亮是个后勤部长,压根就没什么作用。你要是这么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啥萧何能成为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为啥李善长能成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们不都是搞后勤的嘛!
第一,后勤到位。
其实古代打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后勤。只有粮草供应准时充足,前线才不会出现混乱。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绝对做到了顶级水平,刘备出去打仗从来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能搞定一切!
比如说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集团才刚刚拿下益州,刘备就要求诸葛亮赶快组织送士兵和粮食来。你要知道,人家益州人还充满怨气呢,凭什么给你打仗,再给你送粮食?
结果在诸葛亮的协调下,这帮人中,男子立刻参军上前线,女子则立刻负责运送粮草。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扫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天才战略。
隆中对绝对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构思,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耕地,刘备三顾茅庐前来拜见。在草堂之中,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未来的规划:
曹操强悍,暂时不可与之争锋。江东经历了孙家父子三人的耕耘,已经牢不可破,只能作为援助,不能作为外敌。刘备应该先夺取荆州,再攻占益州,横跨两州以后,等到天时有变,一支人马从益州北上,一支人马从荆州北上,天下就能够平定了。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很多专家将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做比较,这简直可笑。鲁肃为孙权谋划天下时,孙权已经有了江东的地盘。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天下时,刘备有个啥?啥也没有啊!
这就是诸葛亮的天才之处,能将啥也没有的刘备,谋划成为三足鼎立的诸侯之一。最可怕的是,他们还真的做到了!
第三,收拾蜀汉烂摊子。
很多人说,诸葛亮就是第二个曹操、司马懿,说这种话一点责任都不负。你以为刘备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完整的蜀汉?
其实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已经濒临崩溃了。
刘备带走的十多万大军,基本毁于一旦,老本都给折光了。此外南蛮孟获开始起义,云南的雍闿也起兵谋反。蜀汉内部三大势力: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离心离德,蜀汉随时有崩盘的危险。这些都是诸葛亮需要处理的烂摊子,结果我们知道,诸葛亮处理得很好。不仅平息了这些内乱,还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曹魏军队,稳住了刘禅的皇位。
三、立言,这是诸葛亮的短板。
按照《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桥段来看,诸葛亮一向瞧不起著书立传的人。因为他觉得这帮老学究把精力都花在了做学问上,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差。
虽然诸葛亮说这话有点儿讽刺了,可毕竟也是这么个道理。喜欢著书立传的人,自然没工夫处理问题。而诸葛亮就是一个擅长处理各种问题的人。
由于诸葛亮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处理问题上,所以自然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写书立传。但是诸葛亮的文采,我们也能从《出师表》、《诫子书》等文章中看得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如果诸葛亮能一门心思扑在做学问上,肯定也能成为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不过实话实说,诸葛亮的作品并不多,这算是他的短板。
总结:古今完人并不多,诸葛亮比较接近了。
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有,那么这个人肯定在撒谎。包括诸葛亮在内,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诸葛亮做事过分谨慎,所以导致魄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北伐的胜负,这就是他的缺点。而且他寿命太短了,司马懿活了73岁,诸葛亮才活了54岁,多出来19年能干多少事情啊!
可是相对来说,诸葛亮这个人已经比较接近完美的那种形象了。他的品德没话说,办事能力没话说,文学素养也没话说,立德、立功、立言全都做到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秋春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访问时晋国相宣子问他,古人说,死而无朽,是些什么人。叔孙豹无法回答。宣子讲,是那些古时留下姓氏的人,如最早虞时以上,为陶唐氏,夏时为御龙氏。商时为豕韦氏,周时为周杜氏。晋国为范氏。对不对。
叔孙豹说,这些都世禄长久的家族不是不朽。我道听说,鲁大夫臧文仲有言,好象这样说,我认为对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是世禄,国灭后立即无存。这是在<左传>中的故事。是左丘明提出来的,让中国人视为崇高精神有修养的人能够永乘不朽,三种做事作为。
立德,就是要首光成为大家的领袖。才会引领大家一心一意跟随他思想,意志。为大家生活能够幸福平安,关系合美,制定出来的法律,政策,规矩,纪律。让大家遵守,划定不能所作所为的人和事,坚决杜绝的最低红线,越过红线被受到严厉惩罚的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意志行为总则。立功、立言当然是执行立德者所思想的要干事业优秀者,和卓越的成功人物及为帮助立德者思想者能够惯彻落实言论。
诸葛亮还是以立功立言的人而不朽人物,没有达到立德程度,他在执行刘备的国策的遗愿,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一统世界,更没有在政治社会有巨大变革,虽永埀不朽还是可如同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以他们立言而不朽人物。
道是象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矩行为来制度。还有刘邦扫平分裂制定<汉章九律>,<汉礼度><汉仪十二篇><律令旁章十八篇>创造汉家政治制度,经济统一,和稳定社会文化遗产。李世民的<姓氏志>,行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到朱元璋的<铁榜文><资治通训><臣戒录>这些才是真正立德的人物。
他们创造全新的大统一天下,彻底改变当时政治世界,经济社会,带来全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创造者。才是大立德者。
德是人类共同思想的美好品行。统治者的追求的高尚心意。和社会共同群体的互相意愿。
从唐朝李世民的制定<姓氏志>开始。提倡强调上层社会人物要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功代替世胄,以科举吸纳才干取替门阀,又以科举而广开寒士进入上层社会,革除贵族世袭,永远坐享福贵恶习。中国社会的美德以爱国主义为首,几干年来都是以想有共同美好品行为为立功条件,以儒家思想为学习立言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