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顾名思义就是经典的故事,也就是诗文等中引用的有历史出处的词语或古代故事。
秦时典故十分精彩,许多我们耳熟能祥,下面让我们一同欣赏。
纵横捭阖:张仪为首的支持秦国称为
横;苏秦为首的联合六国对
付秦称为纵。
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以献图名义
刺杀秦王,计划失败,荆
轲杀身成仁。
完壁归赵:蔺相如运用智慧和勇气
将和氏壁带回赵国的精彩
经过。
窃符救赵:信陵君是魏国人,为了救
赵国他设法盗出兵符,率
领魏军击溃秦军,保全赵
国。
立木取信:商鞅变法为取信于民立木
悬赏金的故事。
徐福东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
求长生不老仙药,派徐福
东渡日本。
朝秦暮楚:各国游说之士根据利益,
时而助秦,时而助楚的
不确定立场。
揭竿而起:陈胜丶吴广领导贫民砍了
树木为武器,举起竹竿当
旗帜的起义。
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和前
212年焚毁许多书籍,坑
杀四百六十余儒生。
约法三章:汉高祖为严明纪律,规定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
罪。
破斧沉舟:项羽把船全部弄沉,砸破
锅碗,表示决一死战。
四面楚歌:指项羽在垓下被包围,闻
所周围到处是楚人言语,
意谓山穷水尽孤立无援。
胯下之辱:从胯下爬过的耻辱。指韩
信忍辱负重。
孟姜女哭长城: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
事之一,发生在河北
北部长城脚下,千百
年来一直流传。反映
秦徭役沉重。属传说
挂一漏万,敬请指教。
任兄今天来说下自己所知道的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典故。
秦国军队不断向北扩张,占领了赵国邯郸后,逐渐接近燕国地域,燕太子丹也不得不采取行动。于是历史上有了易水送别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燕太子丹和荆轲筹备工作过后,到了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了。最终燕太子丹以及燕国众人在易水为荆轲送行。
荆轲当时在等待他的朋友一起进行刺杀行动,燕太子丹怕荆轲反悔便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的话语催促荆轲动身。荆轲无奈之下便起身行动。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荆轲行刺秦王的计划失败了,燕国也被秦国所占领。
后人对于荆轲刺秦的失败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荆轲没能等到自己的朋友,缺少得力助手。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将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搜集到一起 ,最后用这些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因其外表成黄色,又称为金人。
这些金人身着外族服装,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
传说秦始皇在大臣们的陪同下,去民间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正在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这时候,一个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12个巨人,而且他们当地还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他假托征兆,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造铜人,是担心被武力夺权,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皇位的考虑。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当然有点儒生是不同意的,于是秦始皇自定礼制,整修山道,并立石颂德,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秦始皇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前前后后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工程量浩大,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自然就有了,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虽然是传说,但是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秦修筑长城的劳民与工程量的浩大。
《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修筑长城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我是任兄,执笔文史,关注我@任兄文史汇,长知识,览中华文化精粹,知文史趣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