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废除春节?我不同意

2024-08-19  虎思国学网  阅读 742


全文共5540字 | 阅读需11分钟

民国曾经两度废除春节,为何都失败了?

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节庆,她在上古时期萌发,穿越夏商周三代与封建时代一路走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912年,结束两千年封建帝制的民国让农历新年这个传统节日“旧貌换新颜”。从1914年起,袁世凯将公历1月1日定为岁首,原来叫作元旦的农历新年则被赋予“春节”的新名称。

虽然春节“诞生”于民国,但民国时期的春节却历经磨难。自清末以来,国家局面日益困难,开眼看世界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高呼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以图实现救国强国的梦想。

▲意图救国的年轻人(一排左四为周恩来)

一大批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本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要强国就必须革新。包括春节在内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被扣上“封建糟粕”的帽子,袁世凯和蒋介石分别在1913年及1929-1933年间,以政令形式禁过春节。

袁世凯与蒋介石为何执意要废除春节?“废节风波”又是怎样收场的呢?

▲袁世凯与蒋介石

穿越千年的“新节日”

农历新年的出现与历法密不可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历不仅仅用于衡量时间长短,更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成为封建制国家的发展基础。

传说黄帝手下的大桡开创了干支纪年,黄帝的孙子颛顼当政时,出现了农历的雏形《颛顼历》。这部上古历法在《汉书》中有相关记载。

▲颛顼

夏朝时历法得到初步完善,农历新年的雏形也随之出现。《颛顼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直使用到秦汉之交,直到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下令更订历法。

因编修于武帝太初年间,这部历法被称为《太初历》。新历修成后,汉武帝依据新历法,下令正月为岁首。

▲汉武帝

汉武帝后,正月为岁首成为定式,农历新年的习俗逐步完善、确立。农历新年穿越汉唐再到宋元,先后有了“上元”、“正旦”、“岁日”等不同名称。

除农历新年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也穿越千年,与春节一道成为汉民族的四大节庆,见证了封建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清朝时,“元旦”被固定为农历新年的名称。可随着欧美列强的入侵,农历新年和当时中国的命运一样,进入一段动荡的历史之中。

▲清朝皇帝还会在皇宫中举行萨满仪式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沦亡泥淖。为了挽救统治,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邻国日本也进行了明治维新以求富国强兵。中日两国的改革时代相近,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洋务运动着重于军事装备等方面,对封建制度毫无改革之意。日本国家虽小,却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危机。一批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实现救国目标。

▲甲午战争

刚刚崛起的日本成为志士们理想的学习对象,相较于西方,中日两国的文化更为接近。大量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希望找到救国的方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流亡海外的孙中山返回国内领导革命,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亲祭明孝陵

就任当天,孙中山通电全国各省,改用阳历为标准纪年。所谓一年之首的元旦,也从农历正月初一变成了公历1月1号。确立公历很大程度上是向日本学习的结果。

现行公历在西方称为格里历,是教皇额我略三世在1582年颁行的,随着列强侵略扩张的脚步而通行于世界大多数地区。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废除农历改用公历。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也废除农历改过公历新年。

▲日本治下的朝鲜

民国立新后,人们剪断发辫,以鞠躬代替跪拜,形成了一些社会新风气。但农历在中国已实行上千年,庞大的疆土和人口也让公历推行举步维艰,上海、南京等地的商户就以“改历仓促”为由,仍以农历作为核算去年账目的日期标准。

此时清朝的北洋新军在武昌等地对革命军构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孙中山决定让出总统职位,换取北洋新军领导者袁世凯的支持。

▲清朝着装的袁世凯

一个月后的2月12日,在袁世凯的“恩威并施”下,风雨飘摇中大清王朝悄然落幕。袁世凯从清朝当权大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大总统。由于掌握权力的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被称为北洋政府。

袁世凯延续了孙中山等人的政策,把原属于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让给了公历新年。他还要求公历新年这一天商铺必须休息,饭馆必须关门,一定要让所有人回家过年(公历)。如果不按照规定执行就会面临罚款。对于农历新年,袁世凯则要求人们要继续工作。袁世凯要求政府官员以身作则,带头过公历新年。

▲袁世凯与外国公使

袁世凯的命令引发了民间的强烈抵制,1913年农历新年当天(公历2月6日),从城市到乡村依然是一片热闹的景象。为了改变“两个新年”并存的情况,同时也为了缓解民愤。1914年1月21日,内政部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建议,将农历新年、端午、中秋、冬至分别定为春夏秋冬四节。

朱启钤提到了实行公历的必要性,但也强调应尊重民俗与社会习惯,不该猛然废除农历新年,1月23日,袁世凯欣然批准了朱启钤的建议。3天后(1914年1月26日)便是农历新年,春节从1914年开始成为农历新年的新名字。

袁世凯规定公历新年全国放假并隆重庆祝,而传承千年的农历春节则只放假1天。公职人员依然不得过农历新年,对民众的禁令则彻底废止了。

▲朱启钤

虽然北洋政府极力倡导过公历新年,实际上唱主角的始终是农历新年。公历新年更多是存在于政府活动中。在公历新年这一天,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内蒙古的活佛、军队高级将领都会亲自为大总统送上祝贺,为公历新年增添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两节并存、农历为主的境况伴随着民国度过了将近10年,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

▲民国时的新年

改风易俗的年代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外交失败,消息传至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起,影响到了人们对农历新年的取舍。

巴黎和会的失败让国人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战胜国的名号无非是个虚名。学生和改革人士高呼“革除陋俗”的口号,要求向西方看齐。

▲五四运动

从1920年起,关于农历新年和公历新年的争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民国建立后,一到元旦政府就会大力庆祝,而民间的庆祝活动却草草了事。而春节一到,走到哪里都年味满满。五四运动后,再过公历新年被看作是进步的象征,春节则被赋予了很多负面意义。

春节祭神是千年传承的习俗,20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看作是迷信的象征。哪怕敬灶王爷、财神这类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的行为也遭批驳,发行量巨大的《申报》甚至把这一习俗与丑恶现象相连。

▲《申报》来自文化多元的上海

除了祭神,诸如放鞭炮、给压岁钱等习俗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放鞭炮被认为是浪费金钱,燃放烟花产生的火药气体也有损人体健康。

在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渲染下,给压岁钱成为“养成小儿卑鄙嗜利之性质”的恶习俗。彼时的中国正在军阀的混战中无法自拔,对国家稳定富强的期盼转移到对旧文化的批驳上,《申报》还曾将农历新年比作封建军阀,指出如果废除农历新年就跟打倒了军阀一样。

▲军阀混战的年代

依托《新青年》杂志而进入中国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过公历新年就是科学、先进的习俗,反之则是让国家止步不前的旧习俗。

同春节一样,汉字也被看作旧文化代表。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要拯救中国,扫除汉字也是必须完成的一步。现代思想家钱玄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都是汉字废除论的支持者,鲁迅甚至发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感慨。

▲两位“先生”

清朝的灭亡标志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此后的20余年间,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但变革的过程是很艰深的,新旧文化的冲突、工业发展与农业社会的对立无不在考验着中国。

公历新年在民国政府的推动下进入中国社会。但农历新年影响巨大,过公历新年的政令落实困难。政治上的动荡致使北洋政府无心去关注过年的事情。

▲战事不休的北洋时期

五四运动卷起的时代浪潮猛烈地“拍”向农历新年,致使农历新年的地位发生动摇。但农历新年没有从中国人的生活中彻底消失,而到20世纪20年代末,北洋政府的气数却快到头了。

蒋介石的算盘

自从袁世凯于1916年去世后,北洋政府陷入分裂,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孙中山以两广为基地,希望击溃各地军阀“再造共和”。但孙中山没能等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1925年3月12日,他因癌症病逝,终年58岁。

▲孙中山

1926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北伐军势如破竹,接连击溃吴佩孚、孙传芳并重创张作霖。北伐军统帅蒋介石趁势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以改革者自居,他们延续了北洋政府的历法政策,坚定推行公历。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送给蒋介石一份报告,要求“实行废除旧历(农历),普用国历(公历)”。

▲北伐战争

内政部认为更改立法已经十余年了,但农历在社会中的影响依然巨大。为了让公历成为全国通用且唯一的历法,内政部向蒋介石呈报了八条建议。包括“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南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

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法强国的经历深刻影响到他,日本改行公历的政策也让蒋介石深以为然。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宋美龄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她也支持推行公历。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批准了内政部的请示,企图以行政手段强行禁止民众过春节。在历经1912-1913年袁世凯废除农历新年的风波后,农历新年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1928年12月8日,国民政府颁发通令,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废除旧历,禁过旧年”。此前的北洋政府只是不允许公务人员过春节,而国民政府则希望把春节习俗从中国民间连根拔起。

▲蒋介石要废止农历新年

在通告中还有如下规定“农历春节期间不得放假,严禁民间贴春联、燃烟花爆竹、互相拜年,商店必须正常营业不得关门”。这些规定都是冲着春节习俗而去,每一条都让民众难以接受。

为了让通令得到“有效贯彻”,蒋介石提出“放假的学校、单位,关门歇业的商人会被严厉制裁”,街上写春联糊口的文人也遭到警察查处。

▲就地失业

对公职人员的要求亦十分严苛。一名国民党人士只因在春节对别人说了句“恭喜发财”,就被拉到孙中山的雕像前罚站。

蒋介石大力推行通令内容,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罚政策。但除了引得民怨鼎沸外,没有任何实质作用。老百姓还是偷偷在家过年,除了被严格控制的城市市区,1929年的农历新年到来时,家家户户依然吃起了团圆饭,爆竹声声,好不热闹。

▲放鞭炮的人们

通令推行不力,国民政府在1930年又使出了新招式。国民党元老、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被请出来作演讲,希望靠着他的社会影响去引导民众。

蔡元培的演讲很是动情,但最终的结果依然碰了壁。毕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是少数,中国在当时依然是一个农民占据绝对多数的落后农业国,不考虑社会基础只一味强调改变思想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连蔡元培也承认自己“会关上门偷偷过春节”。

▲蔡元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已无心监督“农历新年禁令”的实施情况。蒋介石最终同意从1934年1月起解除禁令,表示“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虽然春节仍不放假,但民众得以公开庆祝农历新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南京、上海、平津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春节又被赋予了抗战动员的全新意义。

▲日军占领北平

从1939年起,每年的春节,国民政府都会在四川、重庆等大后方组织献金活动。商贩、车夫、农民,甚至连乞丐都会献出微薄的资金来支援前方将士抗战。

1943年1月,为支持中国抗战,美英两国与国民政府订立新约,废除了此前的一部分不平等条约。为了庆祝此事,国民政府特准当年春节(公历1943年2月5日)放假3天,陪都重庆街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游行活动。

▲重庆的春节游行

但战争期间春节始终无法解决物资匮乏的问题,国民政府不断倡导农历新年要在节约的氛围下度过。为此,蒋介石在1944年发布了如下要求。(一)庆祝新年,除最高机关外,不得搭筑牌楼;(二)商店不得发售年节礼品;(三)禁止宴会、送礼;(四)禁用贺年片,禁刊贺年广告;(五)节约水电,新年及春节前后,商店在十时前闭市。

抗战时期的春节过得算不上轻松惬意,甚至有些苦涩辛酸,但也成为特殊年代的见证。

▲抗战时的重庆

从袁世凯到蒋介石,短短20年间竟然发起了两次废除农历新年的运动。袁世凯为农历新年换上了春节这个新名字。在废除农历新年碰壁后,他被迫允许两节并存。蒋介石意图以政令形式强制推行,最终亦不得不仓促收场。

面对民国时的两次废节闹剧,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法问题上尊重社会传统,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在使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保留了农历,元旦、春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假期。农历新年再次成为官方法定的全民族节庆。

▲英国伦敦的中国新年庆典

春节之名虽然年轻,但其内核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文化沉淀积累而成。接纳公历的中国人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而延续至今的农历新年则展现着中国人强大的文化自信。

本文转自“环球情报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相关话题  #我不  #春节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