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现在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赏月团圆吃月饼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节俗。但中秋节俗却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融合了诸多文化元素,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
“中秋”原是季节描述,按照“孟仲季”的划分,农历七八九月正好对应着孟秋、仲秋和季秋。而古时“仲”和“中”互通,八月十五是仲秋之中,所以也就是中秋。
《礼记.月令》中已有“仲秋”一词,不过只是讲不同时节对应不同的礼仪需求,尚不曾有节日礼俗的描述。
后经时代演进,唐代出现了唐明皇夜游广寒宫的故事,随着各种传奇、戏剧和小说的层层加持,月亮的各种传说元素(嫦娥,吴刚,月兔,桂树等)开始进入中秋节中。
唐代诗歌异常繁荣,出现了许多描写中秋的诗歌。比如诗圣杜甫的《八月十五日夜二首》“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中秋之月明亮皎洁,容易让人产生各种思绪。另有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将月色之美与环境之美写绝写尽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勾起人们无尽遐思。
我认为节俗的形成离不开国家机器的推广和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由国家举办的各种祭祀庆典与民间的饮食庆祝活动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秋节俗。
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节呢?根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多有祭月的活动,日期定于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所以被命名为“中秋节”。其实中秋节还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端正节、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等。但一般正式的说法中,都称为“中秋节”。
“中秋 ”二字最早起源于《周礼》,《礼记》上记载了“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由此可见,在周朝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天子在中秋之日的夜晚去拜月的祭祀活动。“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一般有以下一些: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等……还有一些因民族不同、地方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多种特色活动。
在民间,中秋节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以月饼相赠,互相传达祝福。月饼被做成满月的形状,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希望能够过上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好生活的意思。而且每当中秋节的时候,在外的游子们都会努力地设法赶回家去,与亲人们团聚。这也是“团圆节”这一说法的由来。
(图片来自网络)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