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事变走马灯:民国时期北京的动荡政局

2024-10-10  虎思国学网  阅读 97


民国初年的贫困北京

  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从社会性质的角度来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看,1912年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代结束了。

  (一)民国时期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民国时期的北京,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7年的时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年)。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的16年中,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他复辟帝制失败,抑郁而亡后,北洋集团出现了分裂。先后有皖系、直系和奉系军阀分别控制着北京,1916—1920年是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是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8年奉系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政府在北京的统治。

  第二阶段是南京政府的北平时期(1928—1937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南京,但北京仍然是文化、教育中心,出现了新学校、新学科,新建筑、新设施,新技术、新生活。

  第三阶段是日伪统治时期(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沦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北京第三次被外国侵略者攻陷。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先后攻入北京,1937年日本再一次占领北平,开始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北京为伪政权的首都。1940年日本在南京成立汪伪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伪首都迁往南京。

  第四阶段是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国民党的北平时期(1945—1949年)。

  民国时期的北京,风云跌宕,演绎出许许多多重大事件,在此撷取一二。

  1.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是清末民初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廷统治面临危机,11月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出现一南一北两个政权的对峙,一个是北京的清王朝,一个是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帝退位优待条件,22日,英、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进程,以利害游说和威吓隆裕太后,26日,大清禁卫军统领良弼被刺,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被迫决定宣统退位,并授权袁世凯全权与南京政府商定清帝退位条件。2月12日,隆裕太后携6岁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颁布《退位诏书》,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这是大清国在紫禁城的最后一次朝仪。至此,清王朝寿终正寝。

  隆裕太后接受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同意清室退位,虽为形势所迫,但在历史上应该给予肯定。当时一些清朝王公贵族提出不接受《优待条例》,撤回满洲重组新的朝廷。清朝在东北还有一支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仍效忠于清室;东北还有俄、日等外国势力也希望清廷能退到东北,乐见东北从中国分裂出来,日本军阀甚至准备劫夺宣统皇帝,搞满蒙独立。当时形势非常险恶,最终隆裕太后做出这一历史性的抉择,避免了中国走向分裂的危险。

  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包括: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民国每年拨400万元供皇帝支出;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德宗(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禁军编入民国陆军。此外,还包括对清皇族待遇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七条。按照《优待条例》,清帝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用宣统纪年,仍居宫禁过小朝廷生活,直至1924年被军阀冯玉祥赶出宫。

  2.袁世凯窃国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清廷在危机中起用袁世凯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主持朝政,清王朝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袁世凯陈兵长江北岸,以武力威胁南方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促成南北统一的愿望,促其进行和谈,11月袁世凯提出停战、清帝退位、选袁世凯为大总统的议和三条件,在英国公使的斡旋下,12月实现南北和谈。袁世凯以逼迫清廷退位为条件,换取南方革命党支持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英、美、德、日、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施压,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让步。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袁世凯见时机成熟,加紧利用革命党向清廷施压,逼迫清朝皇帝退位,2月6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向袁世凯交出最高统治权力。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就向南京政府通电表示支持民国,孙中山宣布辞职。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从大清国内阁总理大臣“华丽”转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就此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领袖,又掌握清朝廷军政大权,孙中山对袁世凯还是有所防范的。他对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提出了三个条件,以便对他进行制约。第一,临时政府首都设在南京;第二,袁世凯在南京就任大总统;第三,新总统要遵守《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革命性的约法,也是立宪之始。但后来历史的发展都按照袁世凯的意愿设计: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北京,最终取消《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的三个条件,一个也没有实现。

  3.两次复辟帝制丑剧

  民国时期的两次复辟帝制丑剧,一次是1916年1—3月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另一次是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

  洪宪帝制暴露了袁世凯是个假革命,他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推翻共和,而行帝制之行为。袁世凯为了当皇帝做真龙天子,在即位之前大张旗鼓地做了一系列准备: 按照传统礼制,1914年9月率百官到孔庙祭孔,12月穿着“中华帝国”龙袍到天坛祭天;1915年废除民国纪元,改元洪宪;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中南海宝月楼为新华门;命令将故宫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满左汉右排列的满文都去掉,改成汉文单书(至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外朝宫殿宫门上的匾额仍保留汉文书写的匾额)。袁世凯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举行登基大典,于是在此之前大肆整修太和殿,把象征帝王集权的宝座更换为西洋风格的高背大椅。他看到宝座上方的轩辕镜,害怕掉下来砸死自己,便下令将龙椅后移两米,至今太和殿的龙椅仍没有挪回原位。袁世凯上演帝制丑剧之时,全国掀起了反袁运动。1915年12月,唐继尧、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了护国战争,各地军阀纷纷宣布独立,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一再推迟登基大典,最终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历时83天的皇帝梦结束。同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死。
<!–end–>

  张勋复辟与袁世凯不一样,张勋是真反动。张勋是前清旧将,曾任清朝江南总督,一直以“大清复辟”为己任。清帝退位后,张勋所部禁剪辫子,以示效忠清王室,时称“辫子兵”,他被称为“辫帅”。1917年府院之争激化,张勋受总统黎元洪之召,6月14日率“辫子兵”进京“调停”,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付黎元洪,因而也支持他入京。但入京后张勋却急电各地清朝遗老,密谋复辟。6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预谋政变,7月1日赶走黎元洪,张勋身穿朝珠蟒服入宫,拥立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改民国六年(1917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勋复辟招致全国的反对,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他。7月12日,“辫子兵”战败,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便宣告破产。

  袁世凯是假革命,张勋是真反动,两次复辟时间虽然很短,却反映了社会不同阶级的不同心态。袁世凯复辟的实质是废除《临时约法》,废除共和,恢复君主制,张勋复辟则是要延续清王朝,但“宣统九年”只是回光返照。

  4.五四运动

  1914年,日本对德国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特权等21条要求,史称“二十一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在日本的武力威胁和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利诱下,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在外交文件上签字,几乎完全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换文,确认日本在山东的驻军权和胶济铁路经营权。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对巴黎和会充满幻想,希冀作为战胜国可以洗去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耻辱,废除各项不平等条约,恢复沦丧的主权。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废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撤除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和租界等主权要求,并提出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中国的主权要求遭到日本反对,结果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民众呼声,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移给了日本,令中国蒙羞。1919年5月2日,消息传到国内,震惊各界,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 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会集在天安门,他们打出“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抵制日货”、“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有消息说当时曹、章、陆三人正在曹家开会,学生游行队伍移至东长安街北的曹宅赵家楼,痛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社会各界纷纷通电,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国内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北洋政府被迫将曹、章、陆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五四运动中被称为三大亲日派“国贼”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有许多共性:早年都在日本著名大学留学,通日语,受到日本文化影响,对日本有更多亲近感;都参与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或换文,曹汝霖参与“二十一条”谈判,时任外交次长,陆宗舆与日本秘密签订了“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后来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在段祺瑞的指使下,与日本政府秘密谈判,出卖国家领土与主权;后来在抗战时期三人都成为日伪政权的汉奸。

  5.1924年北京政变

  清帝退位以后一直住在紫禁城内,1924年,受到革命影响的军阀冯玉祥发动政变,占领了北京。他发动政变的目的明确,一是推倒直系政权,二是除去宣统,除去复辟的祸根。冯玉祥采取断然措施,囚禁总统曹锟,迫其退位;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称号,并限令“即日移出宫禁”,把溥仪赶出皇宫。11月5日,溥仪交出历代帝王传国宝玺之后,移居醇亲王府。第二年,紫禁城就以“故宫”的名义对公众开放了。

  当时,溥仪作为逊位的皇帝,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符号,是保持着帝王尊号、待遇和地位,住在紫禁城里的君主,是一个复辟的念想和依据。1913年隆裕太后的国丧之礼,1922年溥仪迎娶皇后和妃子的大婚之礼,都曾轰动京城,给人朝廷还在、清帝还在的感觉。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后,才彻底离开了紫禁城。北京政变完成了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的未了任务,也断了复辟的幻想。这是中国结束帝制进程中的重要一幕。

  6.1928年北平特别市

  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再一次出现了南北两个政府对峙,即北京的北洋政府和南京的国民政府。1928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继新疆、热河等地军阀宣布易帜之后,同年12月,奉系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加入了国民政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促使中国在形式上重新实现统一。

  1928年6月,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划为特别市。北京城从此结束了北洋政府统治的历史,也结束了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历史。北平特别市只保留内外城和近郊区的一小部分,面积只有716平方公里。北京虽然不再是都城,但仍具有全国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

  7 1945年抗战胜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北平也结束了八年的日本殖民统治。10月10日,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受降仪式,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递交了投降书。10月20日,国民党九十二军接管城内防务。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飞抵北平慰问北方同胞,在太和殿向北平18 000名大中学生发表演讲,在东交民巷检阅了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表达战胜国的胜利情绪。蒋介石还前往香山碧云寺祭奠了孙中山先生。

  (二)民国时期北京历史发展的特点

  1.围绕取消帝制还是复辟帝制的较量

  民国时期帝制复辟的危险始终存在,围绕着复辟帝制还是取消帝制的反复较量贯穿其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消除,而且还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拥护复辟的势力包括以溥仪、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以帝师陈宝琛为代表的前清遗老旧贵,以徐世昌为代表的前清旧臣,以赵尔巽、张勋为代表的军事力量,忠于清朝的遗老遗少,还有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以及想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外国列强,这些势力是帝制复辟的危险土壤。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势力的每一次复辟或复辟企图,都遭到了民众的反对和抵制。

  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京,着朝珠蟒服入宫,拥立溥仪登基复辟。一时间北京城内龙旗高悬,满街都是穿着前清朝服的复辟官员,梳着辫子的前清遗民,恍如时光倒转。这情形在北京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好几次,此前的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此后的徐世昌任大总统(1918—1922年)时期,以及1922年的溥仪大婚,都曾再现“清”光。徐世昌曾在前清任东三省总督,并曾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参与张勋复辟,任大总统期间纵容帝制,致大量前清沉渣泛起。

  身为末代皇帝,溥仪本人对帝制的留恋非常强烈,他一生做过三次皇帝,1909年三岁时初次登基,到1912年退位,年号宣统;1917年张勋复辟,又做了12天的宣统皇帝;日占时期的1934—1945年间,被日本扶植成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溥仪始终幻想复辟大清王朝。1924年他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后,先后从醇王府逃入日本公使馆,再到天津进行复辟活动。1945年,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时仍未放下皇帝的架子。新中国成立以后,溥仪被改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围绕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各阶层重新洗牌

  民国时期是翻天覆地、风云跌宕的时代。长达两千多年的稳定的封建君主制度破灭了,中国进入到新旧体制转换的时代。围绕着社会变革,各阶层重新洗牌,各个阶层、党派及各种势力都纷纷找寻自己的位置,都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

  (1)北洋集团的分化和组合。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开始分化。皖系、直系、奉系先后控制北京政府,还有滇系、桂系、国民党新军阀、革命武装,各种势力都在其中分化、组合、较量。社会政局动荡,乱象频仍,北洋政府的权力更替非常频繁,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同意袁世凯到北京组成北洋政府,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政府在北京的统治,短短16年,国家元首更替频繁,称临时大总统、大总统、大元帅等,内阁或临时内阁换了数千届,1922年寿命最短的一届内阁总理上台11天就下台,内阁解散,被称为“短命内阁”。这一时期政局极不稳定,每一届总统和内阁变更都和当时的风云悸动相关。

  (2)各种战争不断。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战争不断:军阀混战,如直奉战争;为复辟与反复辟而进行的战争,如张勋带兵进京迎立宣统复辟,冯玉祥带兵进京赶走逊帝;南北政权之间的战争,如国民革命军讨伐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如日本侵华的“七七事变”,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如解放战争。各种战争的目的不同,或长或短,或大或小,都造成社会动荡,使人民遭殃。

  (3)各地、各阶层,以及各党派、社团、人物、学派都不断地涌现和沉浮,提出不同的主张和诉求。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各党派、社团、学会纷纷成立,这些团体或进步或反动,或爱国或卖国,无论哪个学派,都反映了不同阶层的愿望。同盟会、国民党、共产党都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民国时期创办了多种具有社会影响的刊物,传播各种思想和政治主张,各种建议和诉求,或维护封建主义,或宣传资本主义,或传播共产主义,但主张中国统一、变法自强是主旋律。

  3.围绕着列强势力进入中国,反帝爱国运动贯穿始终

  (1)维护民族主权与丧权卖国的博弈。面对西方列强,维护民族主权、爱国图强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但在中外势力的博弈中,在维护民族主权与丧权卖国的博弈中,各种势力要做出选择。如“二十一条”的签订与《凡尔赛和约》的拒签,原因都很复杂。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顾维钧以出色的辩论阐述了中国对山东不容争辩的主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权益。中外实力强弱对比悬殊,对弱国外交不利,中国代表在国内各界要求坚持国家主权的强大压力下,以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作为对列强牺牲中国合法权益的抗议。

  (2)反帝爱国运动贯穿始终。面对外国侵略势力强占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贯穿始终。从1919年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开始,到1925年北京学生响应五卅运动,1926年造成“三·一八”惨案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一二·九”运动,1946—1947年以抗议美军暴行为导火索开展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反帝爱国运动贯穿民国时期的始终。

  4.历史发展顺势而动

  从封建君主制发展到不完全的君主立宪制,再到共和制,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近代中国循着民主革命的主线发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科技、思想文化等的发展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尽管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还出现过一次两次的复辟帝制,尽管还有一位逊帝一直活到1967年,中国最终没有再走回封建的老路。任何人都没能阻挡住北京一步一步地坚持远离封建制度,走向民主共和、走向近代化的脚步。

相关话题  #走马灯  #政局  #事变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