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这支人马是高士达的,但是窦建德更得人心。人们愿意为他拼命。大业十二年,涿州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多人马前来剿匪,这一战窦建德假装与高士达决裂,最后大败郭绚,俘几千人,得战马一千多匹,就连郭通守本人,也被灭杀。
太仆卿杨义臣是隋军将领最会打仗的,他打败了张金称后,又趁势打进高鸡泊。张金称的部队全部投奔窦建德。如果说以前不过是小打小闹,这场战就是生死大战,在战前分析中,窦建德希望高士达能避开锋芒,以守为攻,拖死杨义臣。可惜高士达不听,主动出击,最终死在战场,精锐全失。
原本负责守卫大本营的窦建德只有几百人,大部队全败,窦建德只能带着一百多人逃亡,直跑到饶阳县。也是天无绝人之路,饶阳竟然没有什么防备,就这样,窦建德凭一百多人拿下饶阳,安抚百姓,不多久,就聚集了三千人马,有了真正的自己的第一支部队。
他带着这支人马,出其不意地杀回平原,收拾战友遗体,为高士达举行葬礼,白衣白帽,恭恭敬敬地送了他最后一程。
那些四处逃散的士兵,听说消息后,又都重新回到窦建德身边。这一次,得到了几千人,窦建德也称起了将军。大多数百姓参加叛乱,为的就是活命。在他们眼里,朝廷的官员们就是恶魔化身,必须得死,所以在抓到官员和士绅时,第一时间都是杀掉。
但是窦建德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人中的较为正直的人士,以礼相待,也跟他们商讨大事。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邻近郡县打不用打,直接向他投降,因此窦建德的人马也一举达到十多万人,成了一支大部队。
大业十一二年,大隋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各地起义不断,天下无一处静土。窦建德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只是,他比其他领导要仁德。
事实上当时的变民领导人,象朱粲那样的,打一城杀一城的不多,但真正不屠城的很少。杀人才能立威,军队才会壮大,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真理。只是在窦建德这里吃不开,他不轻易杀人,战场上必须敌我交锋,他也总是亲自率领敢死队,冲在最前方。
大业十三年正月,窦建德自称长乐王,半年后,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率领三万人马讨伐,窦建德轻松战胜,薛世雄只带得几百人逃跑,其他全部被打败。
河间县易守难攻,老也打不下来。河间被围多日后,终于没粮了,而炀帝这会儿也被人杀了,城内人心惶惶。
窦建德派人进城哀悼,在得知郡丞王琮要投降的消息后,后退三十里办酒席接待他,见王琮及众官员身着白衣,反绑双手,他又亲自上前松绑,与他们谈论大事。部将中有人劝说,一定要煮了他时,窦建德没有同意,反而提拔他,任命他为瀛州刺史。他还特意下令,敢动王琮的人,要灭他三族,至于城里百姓,安危无恙。
窦建德在隋炀帝被杀以后,讨伐宇文化及等人,并最终将他们全部绳之以法。朝廷几乎灭了他满门,他此时已是叛军,都没必要。但是他仍然做了,他向萧皇后称臣,遣散文武官员和武士,对那些想投奔他人的,给足钱粮,派兵护卫,与王世充结为友好,朝拜把隋朝皇泰主杨侗,后追谥炀帝,追封杨政道为郧公,护送萧皇后等人前往突厥义成公主处……
他没有屠过城,当然也因为他的多疑性格,又缺乏政治远见,杀了一些不该杀的人,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但是总体来说,他对得起百姓,他把自己的兵当人。他与秦王李世民最后的交战中失败被俘,但他的部下都遵从他的意愿,向唐军投降,保全一方百姓。
遗憾的是,窦建德虽是一代豪杰,却仍被斩首,不得善终。
他从平民崛起,贵至夏王,却仍然保持善良,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里,他都是非常耀眼的一颗明星。能统率千军万马,征服异域,固然是英雄,但深受人民爱戴,英武仁厚,也应该得到尊重。王世充等人都是猪狼,却得李世民包容,倒是窦建德,却不被容纳,李世民有失明君之风,侧面映证窦建德太过仁德,留着终究影响力太大。所幸,后世的人们没有忘记窦建德,至今仍有“窦王庙”,是为证明。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