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大贪污案是和珅查办的

2024-05-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13


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珅对官场有了新的认识。在查处了李侍尧贪腐案之后,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虽然更加稳固起来,但李侍尧的倒台,让和珅认识到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建立权力网络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努力地表现自己,在各处邀功,强化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另一方面,他通过各种手段培植亲信,铲除异己。

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循化爆发了苏四十三起义。在反贪、理财、参与文治等各方面已经有所建树的和珅,在乾隆皇帝重视自己的“十全武功”和整个清朝好勇尚武的气氛当中,他积极主动地要求到前方参战,希望在武功上有所建树。

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宠信正隆,于是特地命阿桂为主帅,与和珅一同前往甘肃前线督师。和珅匆忙调集了一万多兵马,赶往甘肃,希望抢在阿桂到任之前,抢立战功。他自认为对付只有数千人的叛军,是轻而易举的。

但和珅从未到过西北,并不了解战况和当地实际,发布的命令完全无法施行,因此受到将官的抵制。和珅一怒之下,奏报乾隆说海兰察等将领不听调遣,以至还未战将便被乾隆治罪。这引起了军中不满,和珅军中更是威望扫地。由于和珅贻误战机,乾得又宽恕李侍尧,令其将功赎罪,前往甘肃以李侍尧管理陕甘总督之事,并将和珅召回京。

和珅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没干,于是主动向乾隆要求负责筹备粮草物资之东隅收之桑榆,和珅在战斗中贻误战机,到在筹备粮草时却立了大功。军队粮草是个题,和珅督促粮草,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因为供应不及时,害怕承担责任,竟然主动上奏捐献四万两白银作为军饷来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这一下子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怀疑。

清朝的官员正式官俸非常少。一品文官不过年俸银180两。雍正皇帝为了杜绝官员贫寒贪污的问题,设立了养廉银,但是养廉然比俸禄要高,却远比不上贪污所得。王廷当时只是个布政使,清代的布政使,又名管理一省的财政、人事和刑名等事务,一般台、方伯,仅是从二品官员。

如果不贪污,绝不可能有四万两白银的积蓄。而且甘肃连向朝庭上报旱灾,乾隆特地准许甘肃捐监和珅却说是连日降雨导致贻误战机,这件事开战,在隆只,后回京。有才。失没想大问粮草愿意供应,也因为银虽赞在藩司,称藩他是年来赈灾,情让乾隆皇帝很是疑心,于是命令王廷赞前来热河觐见,并密令和珅彻查王廷赞的财产。

这一彻查,查出了清代第一大贪污案。

清朝初年,读书人可以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中捐交豆麦谷粮,成为国子监监生,从而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一政策被称为“捐监”。《清史稿》记载,“乾隆元年,罢一切捐例。廷议捐监为士子应试之阶,请于户部收捐,备各省赈济。从之”。也就是说乾隆元年(1736)的时候,废除了这一向地方官仓纳捐的政策,改由户部直接收捐,所捐物资用于各省赈济灾荒。

甘肃一省,地处西北,灾情经常发生。赈济灾民需要由户部调度,因路途遥远多有不便。乾隆三十九年(1774),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亶望,以甘肃灾荒连年,仓储不足为由,与陕甘总督勒尔谨勾结起来,奏报朝廷,请求允许甘肃恢复旧例,收监粮以赈济灾民。乾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王亶望与勒尔谨连年谎报甘肃灾情,大肆贪污捐粮。

后来王亶望的亲信,兰州知府蒋全迪更发明了将捐粮折现,改为直接收银两的方式。几年下来,王亶望等人收取的银两已经难以计数。更有甚者,甘肃本没有收取捐粮,但他们谎报乾隆说,存放捐粮需要修建大量粮仓,并且需要雇佣运粮的夫役,请求户部拨款。乾隆皇帝拨给甘肃白银20万两作为运粮经费,不用说,这笔钱,又被这些贪官贪污了。

和珅通过对蒋全迪的逼供和对王廷赞的审讯,迅速获知了甘肃冒赈的实情。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开始,甘肃全省有27万名读书人通过纳捐的方式成为捐监生。甘肃全省共收取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这当中,甘肃官员借赈灾之名,侵吞高达300万两。在这起案子中,有112名甘肃官员涉案,其中贪污一千两银子以上的县官即有63人。案件震惊了乾隆皇帝。

最后乾隆皇帝下令大开杀戒,浙江巡抚原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处斩,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论绞,甘肃一省被处死的官员共有22人,有一百余名贪官被抄家。清代的第一大贪官和珅,因为查办了清代的第一大贪污案,又立了大功。

这次甘肃镇压起义事件之后,和珅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军事指挥的才能,而且亲往前线督战很多时候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从此之后,和珅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不过却屡次因为战争受到嘉赏。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肃又爆发起义,和珅时为兵部尚书,坐镇京城,协调物资。阿桂平叛之后,论功行赏,和珅竟然是首功。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林爽文起义,清政府军队屡次镇压不力,和珅保奏了与自己不和的大将军福康安,果然取得了成功。乾隆五十三年(1788),将林爽文押解进京处死。而和珅因为举荐有功,受到嘉奖,获得了绘像紫光阁的殊荣,名列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当中。更重要的是,和珅因此与福康安缓和了关系,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一个政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珅又保奏福康安平定廓尔喀之乱,顺便让自己的弟弟和琳跟随福康安出征,立下了大功。和珅又是因为这一次保奏和他能通蒙藏语言的优势,在处理西藏战乱之时,扮演了突出的角色,他不仅能够直接阅读藏文奏折,并且能够直接用藏文为乾隆皇帝拟写圣旨,和珅再次获得了乾隆皇帝嘉赏。

和珅在不断表现自己的同时,十分注意化解别人对他的敌意,编织自己的势力网。除了四处索贿来拉拢心腹之外,和珅也注重利用科举取士的途径来营造自己的关系网。

在科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官场上独特的门生与主考官之间关系密切的关系网络。这是初入官场的官员寻找靠山最方便的办法,同时也是科举考试主考官笼络自己势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和珅来说,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是他也明白通过科举形成的师生关系可以笼络朝廷官员,培植自己的势力。

除此之外,他当时科举不中,就是因为科举考试中有很大的舞弊成分在,谁都知道,每年的主考都是士子们巴结贿赂的对象,和珅自然希望能从中得到好处。并且,主持科举这件事情,与其他的工作不同,为国家选材,这是可以博得好名声的事儿。因此,和珅十分积极地想参与到科举当中。

科举,是为国抡才的大典,历代都十分重视。清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也非常重视科举,尤其是开国初期的几位帝王,将科举视作是获得汉族士子人心,笼络汉族知识阶层的重要途径。比如康熙十八年(1769),康熙大帝为了笼络人才,还特开博学鸿儒科考试,当时的名士汤斌等人积极应试,这一科所取彭孙遹、陈维崧、朱彝尊、汪琬、毛奇龄、严绳孙等人皆是一时人望;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又仿照其祖父,开博学鸿词科考试。

和珅自然是知道皇帝对科举的看重,但是他又不是由科举出身,因此一时之间难以参与到主持科举考试的活动中。

和珅最大的才能就是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乾隆皇帝的心理。他首先从乾隆皇帝交给自己的其他文化工作入手,比如修史、修《四库全书》等官方书籍的编纂等工作当中,他忠实地执行乾隆皇帝的意志,很快获得了乾隆皇帝对他在文化领域工作的信任和对他才能的认可。不久,乾隆皇帝便开始任命和珅为殿试读卷官等职务了。

和珅把持科举考试之后,先提拔的便是当年自己在咸安宫官学中的老师,吴省兰、吴省钦兄弟。吴氏兄弟才学很高,但是屡试未中,后来他们通过和珅的门路,终于考中,原来的老师拜在自己的学生门下,成了学生的门生。二人对和珅忠心耿耿,因此和珅对他们也是不断提拔。

据说,有一年,吴省钦在和珅的举荐下做了直隶学政,主持这一年的顺天乡试。吴省钦大肆收受贿赂,竟然明码标价,按照生员所送银两的多少来确定考试名次。这次考试导致读书人怨声载道,很多贫寒生员,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因为没有银子送给吴省钦而名落孙山。

这些读书人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他们到处张贴讽刺吴省钦的对联和诗文,比如有一副对联,上联写“少目焉能识文定”,下联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为“口天欺天”。对联横批中的“口天”正是个吴字,上联中“少目”则是拆了“省”字,“欠金”组合则是“钦”字。这副骂吴省钦只认金银而不识才学的对联流传很广。吴省钦十分害怕对联传到京城中去,便让人将对联都揭了下来,还四处搜查贴对联条幅的考生。

和珅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便以自己的贪污经验来教训吴省钦说:“在直隶学政的位子上,银子还发愁吗?这种事万不可太明目张胆了,上榜的考生若都是草包,到时事情闹大了,脑袋都保不住,还去哪里弄银子?” 吴省钦自此才乖觉了不少。

对于巴结自己、能给自己送银子的人,和珅是尽力拉拢,比如对吴省兰兄弟,但是对于不肯巴结自己的读书人,和珅便千方百计地予以打击。比如福建名进士郑光策,是当时福建的士人领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乡试当中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庚子恩科考试,一举中进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光策赶赴杭州向南巡的乾隆皇帝献赋,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与浙江士绅一起获得一次考试授官机会。

但是却因为不肯给监考官和珅下跪得罪和珅,和珅竟然将整个福建省的考卷都不阅卷,致使福建无一人考取。此后郑光策便在家乡教书为生,道光名臣林则徐便是郑光策的学生。

《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山西举人薛载熙进京考试,会试成绩很是不错,不料却被取消了殿试资格。原来薛载熙考试之前没有去拜见主考和珅,和珅竟然怀恨在心。因为这一年是皇太后80大寿,乾隆特地恩准薛载熙可以参加复试,可和珅十分歹毒,竟以薛载熙复试试卷与初试不一样为理由,说薛载熙可能是请人代考作弊,将他的举人也革掉了。薛载熙回家后发奋读书,直到嘉庆六年(1801)才得以平反。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为此特地举行恩科考试。许多举子都知道和珅把持科举考试多年,因此在考前纷纷向和珅送礼,和珅自然是来者不拒,收礼无数。不料,乾隆皇帝为了显示交班给嘉庆,竟然让嘉庆皇帝钦点会试考官。

嘉庆皇帝自然不会点自己痛恨的和珅,而是点了时任左都御史的名儒窦光鼐。窦光鼐是山东诸城人,15岁即考中了山东省乡试的第三名,22岁就中了进士,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在朝廷中威望也很高。他自然是不会买和珅的账了。和珅非常着急,偏偏副考官礼部侍郎刘曜云、兵部侍郎瑚图礼与窦光鼐相比都资历较浅。

这一科考试,窦光鼐所取有高鹗等众多大才子,是一次公正的考试。但是巧的是,会试所拟的头两名竟然是浙江的兄弟两——王以与王以衔,和珅抓住这个机会,挖空心思地给窦光鼐罗织罪名。窦光鼐曾任浙江学政,和珅便说窦光鼐取中王氏兄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乾隆皇帝也觉得很怀疑,便罢免了窦光鼐的官职,将他以四品衔打发退休了。

然后,命令纪昀重新复试,出人意料的是王以衔这次考中第一名。乾隆皇帝亲自考试,王以衔仍旧应对自如。乾隆非常高兴,钦点王以衔为状元,并说:“若此则彼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面对这样的结果,和珅是瞠目结舌,无话可说。

但乾隆皇帝却并没有恢复窦光鼐的官职。原来窦光鼐为人非常耿直,有着山东人的倔脾气,本来科举考试有着不成文的规矩,省份之间会有平衡,头名状元和二名榜眼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一个省份的,何况是兄弟二人。窦光鼐却竭力主张按考卷优劣来定名次,这样就不仅使和珅收取贿赂的考生无望,而且使得能够凭借名额平衡获得好处的满族考生一下子处于劣势了,因此对这次考试结果,并没有人支持窦光鼐,反而是舆论一片哗然,尤其是落榜考生,纷纷指责考试不公。

窦光鼐,这个耿直倔强的山东老头成了这次考试的牺牲品。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清代还有人在笔记当中指责窦光鼐的为人,甚至说他拜在和珅门下自称门生之类。以窦光鼐的狷介性格来看,他向权势熏天的和珅屈服的可能性都很小,说他拜倒在和珅门下,则完全是污蔑。史笔如椽,每下一字都需万分谨慎,信口雌黄的话写下去了,就可能诬古人于莫辩了。

和珅在科举考试中肆无忌惮地徇私舞弊,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所遇到的不公待遇,他在科举上的罪行最后也成为嘉庆皇帝给他定的二十条大罪之一,而他所苦心钩织的势力网,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树倒猢狲散,比如吴氏兄弟受他的牵连,也被降职。幸好嘉庆皇帝不计前嫌,吴省兰才得以继续为官。

相关话题  #清代  #第一大  #贪污案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