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最循规蹈矩的帝王嘉庆不为人知宫闱生活

2024-10-22  虎思国学网  阅读 585


中国

帝王

君临天下,一举一动要为万民做出楷模,而且,

清朝

帝王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工作繁重,心理压力之大,非凡人所能想象。此时清朝由盛转衰,国事如麻,嘉庆帝常常不免焦头烂额的感觉。但是,帝王也与凡人一样,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嘉庆帝忙里偷闲,放松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嘉庆帝都有哪些爱好呢?他的宫闱生活又如何呢?

古人把皇帝神圣化,皇帝至高无上,说一不二,在一般人眼中简直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那样高居于尘世之外。

中国儒家讲求“修身”——把自己修炼成一个胸中一团正气的人,为此,就要“寡欲”,帝王更应如此。这不仅因为欲望一多,就要为物欲所累,难以成为高尚的人,而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试看《聊斋志异》中《促织》篇,皇帝喜好斗蛐蛐,搞得天下不宁,上演了平民百姓生死歌哭的悲剧一出。所以,中国古代史官记载帝王的言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就是要限制帝王不要为所欲为,信口开河。

嘉庆帝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当了皇帝以后,一举一动都要为天下树立规范,越发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所以,关于嘉庆帝的私生活,人们知道得不多。其实,皇帝也是人,日理万机之余,也有七情六欲、兴趣爱好。

导演戏剧,兴致盎然

嘉庆帝好听戏,而且,兴致很高。

嘉庆的父亲乾隆皇帝统治期间,国库充盈,国势强盛,作为太平盛世的一个点缀,宫中演戏达到鼎盛。不惜巨资,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建了很多奢华的戏台,教养戏班。每逢庆典,各地戏班也纷纷进京,搭台唱戏。当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京,就蒙赏赐看了一上午戏,最令英国人惊讶的是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扮演,他们为此做了种种猜测。其实,说是“男演员”也未必准确,演出者均为太监。根据《清秘述闻》记载,学戏太监都住在景山观德殿后面,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清朝不像

明朝

,宫中不设女乐。

别看乾隆帝统治期间演戏频繁,但并没有史料表明乾隆对戏曲有多么的爱好,只要锣声一响,乾隆皇帝觉得够味、够排场,就心满意足了。乾隆一生忙于国事,当时天下太平,没有太多令皇帝烦心的事情,于是,乾隆皇帝就没事找事儿地制造些文字狱。一次乾隆听戏,听得心不在焉,突然想到这些戏文多为江浙一带的文人编排出来的,有些甚至传自明末,这其中会不会有对清朝统治不利的内容?于是下令东南官员查禁“违碍”曲本,鸡飞狗跳地折腾了两年,并未取得什么成果,反倒发现另一个问题——此时淫戏成风,于是,运动改变方向,转为“扫黄”。

嘉庆帝亲政初年,曾发布过两道跟戏剧有关的谕旨:一道是禁止北京内城演戏,封禁了城里的戏园子,这既有扭转浮华风气的考虑,也有防止八旗子弟挥霍浪费的用意;再一道谕旨是在查处湖南布政使郑源璹贪污腐败案中,下令“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清仁宗实录》卷45,嘉庆四年五月丁丑。]。此外,嘉庆帝看戏较有节制,五十大寿时官员请求“广陈戏乐”,歌舞升平,被他严行申饬。

嘉庆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务,但爱好戏剧也是不争的事实,亲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责他“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嘉庆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发配新疆。其实,洪亮吉所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嘉庆是清朝迄此时为止对戏剧最为痴迷的一位君主。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嘉庆元年正月,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嘉庆帝一连看了十八天大戏。当时父亲乾隆虽然退位,但在和珅辅佐之下大权独揽,嘉庆帝无事可做,所以,狠狠地过了一顿戏瘾。

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嘉庆帝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大权独揽,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节俭,又要为臣民做表率,听戏不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不过根据专门研究清代宫廷戏剧的丁汝芹先生介绍,嘉庆皇帝精通戏曲,无论筹备排演新戏、分配角色,还是舞台调度,他几乎事事过问,称他为清宫戏剧导演也不为过[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第166~16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嘉庆七年的一天,太监排演新戏,嘉庆帝手持脚本,坐在台下,翘着二郎腿,目不斜视,一副“制片人兼导演”的派头。

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免不了即兴发挥,嘉庆帝拍手叫停,严厉地说:“在本子上的许念,不在本子上的不许念!”

最后一句显示了帝王的身份:“钦此钦遵!”

演员趴在台上诺诺连声,把头磕得咚咚响。

嘉庆帝接着说:“孙福喜嘴里念得忒快,以后慢慢的念唱!”

孙福喜忙不迭地叩头谢恩,谢皇上开导。

“还有!”

嘉庆帝接着说:“第五出奸臣潘仁美说‘定场白’(自报家门)的时候,要一人吊场,吊场结束,众人随即上场。钦此!”

众演员做出豁然开朗和深受教益的样子,连连点头称是。

嘉庆帝看戏认真,有时连锣鼓鼓点稍微出错也能发现,有时也改唱词,比如,一句“万年长庆”,就被皇上改成了“万年嘉庆”,很明显,皇上要讨吉利。此外,角色的服饰、道具有时也会过问,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嘉庆帝看得高兴,立即奖赏,不过他出手并不大方,往往赏些手巾、荷包、扇子之类小玩意,倒是很实用,但不值几个钱。皇上要是认为演员演得不好,轻者罚月例银子,重者拉下去责打二十大板。不要以为嘉庆心狠手辣,这些太监从小学戏,挨打是家常便饭,挨完打还要给皇上叩头谢恩呢。

清宫在咸丰之前不请民间戏班进宫演唱,剧目约定俗成,很少变化,新年上演什么剧目,帝后生日上演什么剧目都是固定的,所以,皇帝往往欣赏不到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戏剧。嘉庆的时候还沿用着乾隆时代的服装、道具、戏台,宫中戏班的编制也较大,太监视学戏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能被选中学戏,均感十分荣幸,学习十分刻苦,积极性很高。

宫廷唱戏,集中在年节庆典期间,这时候连天大戏,从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随便举行大规模的唱戏活动。更何况此间国事如麻,动乱较多,实际上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听戏,嘉庆帝偶尔以此调剂一下情绪,更多时间是茶余饭后叫来太监清唱几段,然后再指点一番,并没有因此耽误国政。

东巡祭祖,喜忧参半

嘉庆时已非盛世,但盛世的一些制度还一定程度地保留着。比如,康熙、乾隆时代皇帝经常出巡,差不多每年举行木兰秋狝的制度,在嘉庆朝也能看到,只不过王朝到了衰落期,这类活动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力不从心的颓势。

尽管清朝皇帝不愿意承认,实际上无论是出巡,还是木兰秋狝,都带有很强的行乐的色彩。皇帝成天圈在紫禁城的高墙之内,处理着各衙门无法处理的烦心事,一举一动都要受礼法的限制,身体、心理压力较大,需要定期放松一下。

嘉庆帝当皇子时,随父皇乾隆帝南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皇帝出巡,非同小可,兴师动众自不待言,花钱更是如流水。此时国势不振,经济危机,要是再来个“嘉庆下江南”,群臣肯定会坚决反对;更何况嘉庆帝崇尚节俭,也不会动这个念头。不过,嘉庆帝在位期间曾两次回到东北祭祖,当时中国是宗法社会,崇拜祖先,皇帝回乡上坟,群臣总不好阻止。

清王朝发祥于辽沈地区,在那里留下了宫殿、城池、陵寝。就陵寝而言,有兴京的永陵、盛京的福陵和昭陵,合称“关外三陵”。

兴京的永陵在今天抚顺新宾,埋葬着努尔哈赤的父亲、爷爷、太爷爷等先人,在清朝皇帝系中,辈分最高,但他们并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什么功业;其皇帝身份是顺治皇帝追封的,陵寝也是后建的,规模不大。

盛京——今天的沈阳有两座帝陵——福陵和昭陵,分别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这父子二人严格地说只是东北地方政权的首领,但由于他们为大清朝奠定了立国的基础,确立了开国的规模,其子孙后来入主中原,建立了威震亚洲的大清帝国,所以,他们的陵寝规模巨大,气势恢宏。为了表示对祖宗的孝心,历代皇帝都有增建,即使到嘉庆年间,昭陵的工程仍然还在进行着。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关外三陵驻扎重兵,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陵寝事宜。按照礼法,清朝皇帝也应该随时回去上坟扫墓。但嘉庆之前只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回到过东北,康熙去过三次,乾隆去过四次。按说盛京距离北京并非十分遥远,关键是那时中国交通十分落后,到东北不像下江南可以乘船,长途跋涉,较为辛苦。

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逝世,嘉庆帝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待统治地位稳定之后,他就把回盛京祭祖提上了日程。嘉庆五年,嘉庆帝宣布将于明年回盛京谒陵,根据《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记载,奉天当局已经开始筹备相关事宜,如加固桥梁道路,修葺宫殿,但后来御史上奏,表示镇压白莲教起义正处在关键时刻,地方善后也需要大笔经费,而东巡一次需要二三百万两,花费太大,希望皇帝暂缓举行。嘉庆帝接受意见,搁置了这次祭祖谒陵的打算。此后又因天灾频仍,结果一拖就是好几年。

转眼到了嘉庆十年,此时风调雨顺,社会相对较为安定,嘉庆帝决定回盛京谒陵祭祖。七月十八日,嘉庆帝一行自北京启程。此时北方刚刚入秋,天气凉爽,雨季结束,是适于远行的好日子。

十天之后,皇帝一行出了山海关,顿觉荒凉,秋风秋雨拂面而来,大队人马跋涉在泥泞之中,步步艰难。更令嘉庆皇帝堵心的是,半天走了十几里路,别说人影,连条狗也没见到。想到当年随父皇南巡,沿途百姓山呼万岁,地方官前后趋奉的情景,而脚下这块土地的父母官——宁远州知州干脆就没露面,嘉庆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突然,发现前方有几个手持铁锹,身穿蓑衣的人影,待走近一看原来是盛京将军富俊带着下属前来迎候,并亲自为皇上垫道。

嘉庆帝一股火全发在富俊身上,怒气冲冲地质问:

“跸路泥泞难行,地方官本应带领民夫伺候,为何数十里内,道旁并无一人!”

富俊早已脱了蓑衣,扔掉铁锹,一身泥水跪在地上,小声地说:“此时农民忙于秋收冬藏,不愿意应雇执役;再考虑到民夫散漫,难以调度,所以就没有预备。”

嘉庆帝质问:“为皇帝修路,本是草野小民分内之事,何至无人愿意执役?再者,民不听令,要你们这些当官的干什么?你们平素诸务废弛,信口搪塞之词,太不成话!”

富俊连连叩头,大气儿不敢出。

“克星额找到没有?”嘉庆帝扭头厉声追问军机大臣。

克星额是宁远州的知州,皇帝路过他的辖区,他居然不来接驾,昨天皇帝就命令军机大臣调查。

军机大臣报告:“已经找到克星额了,他说昨天赶到前面查看路况,不在城里,误了接驾。另外,克星额还说他本来雇集了不少民夫,但都被这场秋雨给浇散了。对了,克星额还说他糊涂无能,向皇上请罪。”

嘉庆帝忿忿地说:“外省州县官,遇有长官过境,犹知出城迎送,难道君臣之礼如此疏忽!”

嘉庆帝接着说:“似此昏庸玩误之员,岂可仍膺牧民重任!克星额著即革职,发往热河!”[《清仁宗实录》卷147,嘉庆十年七月己卯。]

……

八月十五日,嘉庆帝一行抵达了兴京——今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征尘未洗,立即换素服前往永陵拜谒行礼,然后,兴致勃勃前往十里远的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是满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横岗”或平顶小山岗,远看并不显眼,但这是大清朝皇帝祖先的故里。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在此建立了后金政权,以十三副铠甲起兵,迈出了千秋帝业的第一步,所以,这里堪称是大清朝的摇篮。

登临赫图阿拉山城,放眼远眺,顿觉气势不凡。这天恰逢中秋节,残阳染红了西边无尽的山峦,一轮明月已经挂上了天际,脚下浩瀚的苏子河水在静静地流淌,一行大雁排着“人”字队形,飞过万里碧空,飘向远方……

真是一片锦绣江山!

先民的子孙围着嘉庆皇帝,用纯正的满语表达着发自内心的语言,他们舀来了“罕王井”里的甘泉,奉上正宗的满族食品,点燃篝火,挑起民族的舞蹈。在他们的眼中,嘉庆帝不是一国之君,而是他们民族的大酋长。

不少吉林的满族人也怀着一颗朝圣般的心扶老携幼前来拜见。盛京官员、蒙古王公、朝鲜使臣来到这里,几万人马安营扎寨,绵亘十里,声势浩大,场面十分热烈。嘉庆帝几次激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天,嘉庆帝挥别家乡父老,往盛京进发。

中午时分,御前侍卫前来报告,左前方小山名为萨尔浒山。

嘉庆帝知道,萨尔浒古战场到了。

他立即下轿,在侍卫的簇拥下策马向古战场奔去。

萨尔浒一战是满族兴起的决定性战役,万历四十七年(1619),努尔哈赤率兵歼灭明军八万余人,奠定了后金政权在东北的地位。

山川寂静,草木无声,一座雄伟的碑亭耸立在山下。走近一看,原来是乾隆四十一年父皇的御笔碑。笔体飘逸,洋洋洒洒千余字,文末附了一首诗: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

于今四海无战事,留得艰难缔造踪。

嘉庆帝抚摩着碑文,感慨万千,既有对祖先的崇拜,也有对父皇的思念,他脱口和道:

开基创业自兴京,廿万明师一鼓平。

心膂股肱克大敌,父兄子弟肇皇清。

据崖设伏选精骑,列阵飞驰尽劲兵。

尚间崖头方破队,斐芬山畔复摧营。

八旗赫濯雷霆迅,四路奔逃风鹤惊。

伟业承天昭继绪,奎文书事凛持盈。

经临故垒瞻前烈,缅忆神谋勉守成。

周览川原怀往迹,渺躬绍统矢衷诚。

嘉庆帝命令将他的这首诗也刻到石碑上,不必另立石碑,就刻在同一石碑上就行。

次日,嘉庆帝抵达盛京,入住盛京宫殿,连日拜谒福陵、昭陵,接见盛京文武官员、东北的宗室成员、蒙古王公、朝鲜使臣。他心情激动,情绪高昂,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赏赐三陵守陵官兵以及居住在盛京的宗室觉罗;豁免奉天府百姓一年的地丁银两;当地年逾七旬的百姓,不论男女,每人赏给一匹布、五斗米,八十岁以上者,赏给一匹绢、一石米,九十岁以上者加倍赏给;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囚犯除死罪不赦外,均减等处罚。还派遣官员祭长白山山神,太子河、巨流河、浑河、松花江诸河神等。

嘉庆帝在内务府官员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盛京故宫陈列的祖先遗物。在乾隆四十八年,他曾随父皇来过一次盛京,看过这类陈列,如今发现有些物品已经不见了,赶紧询问,原来盛京官员认为这些国初遗物已经糟朽,有碍观瞻,收到库里了。嘉庆帝批评他们“殊不晓事”,“不知大体”,命令立即恢复陈列,并指出了一些陈列品上标签的错误,指示立即更正。盛京官员吓得大气不敢出,诺诺连声,好在嘉庆帝心情不错,并没有处分他们。

嘉庆帝执政期间,曾两次回盛京祭祖。第二次是嘉庆二十三年,这次他带来了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希望他们能亲身体验祖先创业的艰辛,继承祖先的遗志。祭祖完毕,离开盛京之际,嘉庆帝对皇子说:盛京为国家大本,三陵为发祥始基,后世子孙要时巡旧国,若存偷安之心,不来盛京,则为大不孝,非大清国之福,天祖必降灾于其身!

绵宁、绵忻立即下跪,表示谨遵圣谕,不忘故里。

嘉庆帝点点头,又警告诸臣说:“百官士庶,若妄言阻止,则为大不忠,非大清国之人,必应遵圣训立置诸法,断不可恕。”[《清仁宗实录》卷346,嘉庆二十三年九月戊戌。]

群臣也连连叩头,表态拥护。

嘉庆帝启程回京,临别,他向故都城阙投下了深情的最后一瞥……

他能想到吗?此后清朝皇帝再没有踏上东北的土地,他成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回乡祭祖的皇帝。

塞外行猎,收获寥寥

木兰秋狝指的是秋天在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进行的行猎活动,这一制度确立于康熙时代,借以训练军队,联络蒙古王公,当然,也带有行乐的目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乐的目的越来越突出。

木兰围场在承德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本来是蒙古王公的领地。这里地势起伏,草深林密,野兽出没,尤其以鹿为最多。八月金秋,红叶满山,霜林叠翠。清晨,八旗兵身披鹿衣,头戴鹿角面具,吹起满语称为“木兰”的鹿哨子,模仿鹿鸣,引诱群鹿前来,其他野兽也跟踪而至,清军立即合围,并逐渐缩小包围圈,然后由皇帝发箭,皇子、皇孙、王公大臣随即展开围射。入夜,点燃篝火,烧烤猎物,饮酒歌舞。每次围猎,一般要进行二十几天。最后论功行赏,设宴庆贺,与蒙古王公依依话别。

乾隆年间,著名学者赵翼随皇帝行围,他是文职人员,不能跃马横枪,白天在营垒留守。据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他闲着无聊,就架起铁锅,点燃柴火,往锅里添上山泉水,然后去捉野鸡。秋天正是野鸡肥硕的季节,赵翼连轰带赶,野鸡跑也跑不动,飞也飞不远,最后精疲力竭,哀鸣着俯首就擒。赵翼赤手空拳,拎着几只野鸡,又信手采上几把围场的山珍——“银盘麻菇”,回到营垒,一锅开水正在沸腾。半个时辰,一锅山鸡炖山蘑的香气弥漫开来。赵翼一生走南闯北,唯独对此赞叹不已,称“凡水陆之味,无有过此者”。他听当地人说,这里的野鸡专吃榛子、松籽,故其肉尤美。

不过,到了嘉庆年间,这种美景已是昨日黄花,围场上猎物日渐稀少。

嘉庆帝继位初年,乾隆太上皇老迈,自然不能远出行围;待乾隆去世后,嘉庆帝又因清算和珅、镇压白莲教大起义忙得一塌糊涂,无暇行围;直到嘉庆七年,嘉庆帝才首次举行木兰秋狝。原想经过将近十年的休养生息,围场上的猎物肯定很多,没想到八月二十日开始行围,千军万马忙活了一天,才打到两只狍子。

当时,北方人骂别人蠢笨,常说他是“傻狍子”,因为狍子相对容易猎获。狍子本来善于奔跑,但它求知欲太强,在被追杀的过程中,往往停下来回头观察追杀者,这就给猎人开枪放箭的机会。皇帝行围,一天才打着两只“傻狍子”,说起来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而且,按照皇家制度,第一天的行围,要挑选上好的猎物送到承德永佑寺,供奉在祖宗的画像前。

两只狍子一大一小,大狍子像一只小鹿,小狍子似乎不比猎犬大多少。

大狍子被拿去给祖宗上供,仅剩下了一只小狍子。

侍卫把小狍子剥了皮,架在篝火上烧烤,这时再看,小狍子更小了,简直就像只兔子。嘉庆帝傻眼了。

小狍子被烤熟了,嘉庆帝发火了。

嘉庆帝把负责看管围场的官员骂了个遍,围场总管被革职,其他官员交部议处。这时蒙古王公送来一群羊,嘉庆帝心中顿时升腾起一股无名火,围场成了牧场,怪不得没有野兽。不过蒙古王公一片好心,加上此时饥肠辘辘,嘉庆帝咽了口唾沫,没有继续责骂。

第二天,嘉庆帝继续行猎,几千官兵排列成绵延十里的包围圈,然后逐渐缩小,力图把野兽往一个地方赶。鉴于昨天的教训,官兵搜索得十分仔细。围场上一片鼓噪之声,不时有狐狸、兔子仓皇奔逃,但并没有看见什么大的猎物。

突然,士兵们发现在一棵灌木的顶端系着一封信。这真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情,赶紧取下这封信,找识字的人一看,原来是写给皇帝的“举报信”。

这封信很快转给了嘉庆帝。

打开一看,原来是举报木兰围场官员管理上的疏忽腐败,比如私伐森林,倒卖木材等等。对此,嘉庆帝并不感到意外,意外的是这封匿名举报信的呈送形式堪称别具一格,这种偷偷摸摸的勾当让嘉庆帝心中感到不安,于是,行围的心情也没有了,几天后,这次木兰秋狝草草收场,嘉庆帝率领大队人马回承德去了。

嘉庆帝木兰秋狝的兴致很高,但当时野兽不多,道路难行,官兵马匹不足,缺乏棉衣,群臣也不愿意长途跋涉,所以,每次都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时候,嘉庆帝也不得不妥协。再加上此时生态环境恶化,猎物稀少,所以,除了嘉庆十五年行围较为满意以外,每次的收获都不大。

围场上野兽日渐稀少,固然有围场管理者腐败无能的原因,但主要是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清朝木兰围场是皇家御用的狩猎场,属于禁地,但方圆上万平方公里如何“禁”得住。嘉庆年间中国人口剧增,人多地少,很多人不顾禁令,私进围场,或者伐木,或者偷猎,或者采药,或者放牧,围场的自然生态已经开始被破坏,野兽纷纷迁徙。嘉庆帝一再责备围场管理者,也属治标不治本。

嘉庆之后,清朝皇帝再没有前往木兰围场行猎,康熙以来的木兰秋狝典礼被废止。从同治年间起,清政府将木兰围场放垦,广袤的围场被开辟为良田和牧场。

其实,帝王往往处于宗法祖制的束缚、超负荷的工作负担和超常的心理压力之下,甚至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向知心的朋友倾述衷肠,很多情趣被压抑,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被蒙上了等级森严的政治色彩。

嘉庆帝的宫闱生活较为平淡,他一生先后有两位皇后,都是父皇乾隆帝替他选定的。结发妻子是喜塔腊氏,乾隆三十九年(1774)迎娶为嫡福晋,嘉庆元年由太上皇册封为皇后,这位皇后死于嘉庆二年,后人称为孝淑睿皇后。她虽然贵为皇后,但由于丈夫处在乾隆太上皇的考察之中,她也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并没有享受过母仪天下的尊荣,丧事也办得很草率。嘉庆帝对她总有一种负疚之情。

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嘉庆帝亲政,立即加恩皇后娘家,皇后的哥哥盛住被提升为总管内务府大臣。但盛住实在不争气,贪污犯罪,屡教不改,嘉庆帝一再宽容姑息,实在是看已故皇后的面子。

喜塔腊氏去世后,乾隆太上皇越俎代庖,将嘉庆的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后。夫妻二人感情也较为融洽,嘉庆帝的这位皇后死于道光二十九(1849)年,后人称为孝和睿皇后。

嘉庆帝共有五子:长子早殇,次子绵宁(孝淑睿皇后生)、三子绵恺、四子绵忻(孝和睿皇后生)、五子绵愉(恭顺皇贵妃生)。

嘉庆帝还有九位公主,但仅有皇三女和皇四女长大成人,分别活到三十一岁和二十八岁。可见,帝王家的生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金堆玉砌,优雅从容,很多真情被埋没,人性被扭曲,这其中的人们往往生活在压抑之中。

转眼到了嘉庆二十四年,或许由于年龄的原因,一贯节俭低调的嘉庆帝突然决定要为自己大办六十大寿,这是为什么?这其中又有哪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相关话题  #嘉庆  #宫闱  #循规蹈矩

大家还在看:《诗经》《尚书》《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公羊传》《谷梁传》《易经》《中庸》《大学》《笠翁对韵》《易传》《子夏易传》《文昌孝经》《大戴礼记》《白虎通义》《匡谬正俗》《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明史》《宋史》《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清史稿》《隋书》《宋书》《元史》《新五代史》《魏书》《旧五代史》《周书》《南史》《北史》《金史》《梁书》《北齐书》《辽史》《逸周书》《陈书》《南齐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知言》《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松漠纪闻》《五代史阙文》《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九州春秋》《平宋录》《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高士传》《英雄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吴船录》《都城纪胜》《岭外代答》《庐山记》《通典》《读通鉴论》《史通》《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荀子》《弟子规》《小窗幽记》《围炉夜话》《传习录》《幼学琼林》《国语》《孔子家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春秋繁露》《明夷待访录》《帝范》《潜夫论》《中论》《北溪字义》《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法》《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兵法二十四篇》《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练兵实纪》《便宜十六策》《历代兵制》《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北山酒经》《氾胜之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灯会元》《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温病条辨》《医学源流论》《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滴天髓阐微》《葬书》《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月波洞中记》《灵城精义》《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鬼谷子》《千字文》《吕氏春秋》《墨子》《百家姓》《淮南子》《智囊全集》《格言联璧》《梦溪笔谈》《笑林广记》《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衡》《夜航船》《名贤集》《陶庵梦忆》《容斋随笔》《人物志》《权谋残卷》《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南越笔记》《金楼子》《齐东野语》《避暑录话》《池北偶谈》《风俗演义》《尚书正义》《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山海经》《世说新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搜神记》《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抱朴子》《黄帝四经》《黄庭经》《神仙传》《太玄经》《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文始真经》《老子想尔注》《亢仓子》《尹文子》《刘子》《冰鉴》《浮生六记》《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训蒙骈句》《词源》《诗人玉屑》《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警世通言》《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西厢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封神演义》《博物志》《镜花缘》《喻世明言》《东周列国志》《剪灯新话》《搜神后记》《初刻拍案惊奇》《绿野仙踪》《幽明录》《老残游记》《二刻拍案惊奇》《官场现形记》《新齐谐》《唐传奇》《酉阳杂俎》《隋唐演义》《子不语》《东游记》《济公全传》《三侠五义》《孽海花》《古今谭概》《鬼神传》《狄公案》《十二楼》《雍正剑侠图》《花月痕》《穆天子传》《三刻拍案惊奇》《北游记》《常言道》《三遂平妖传》《海上花列传》《何典》《南游记》《夷坚志》《杨家将》《绣云阁》《西汉演义》《南北史演义》《女仙外史》《韩湘子全传》《说唐全传》《儿女英雄传》《荡寇志》《前汉演义》《雷峰塔奇传》《岭表录异》《龙城录》《说岳全传》《后汉演义》《李公案》《老残游记续集》《刘公案》《大唐新语》《朝野佥载》《南史演义》《河东记》《小五义》《白牡丹》《幻中游》《独异志》《小八义》《薛刚反唐》《宣室志》《春秋配》《唐摭言》《开辟演义》《林公案》《海国春秋》《北史演义》《两晋演义》《薛仁贵征东》《僧伽吒经》《残唐五代史演义》《僧宝传》《中说》《隋唐两朝志传》《薛丁山征西》《毛公案》《心经》《了凡四训》《无量寿经》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