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编了一部史书名叫《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平王被迫迁都, 史称东周。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思想解放的时代,以孔子、老子、墨子思想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为主流,形成“诸子百家”学术流派,形成百家争鸣繁荣的局面。 当时思想文化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的各种思想。其中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后期,亲自参加了社会实践并致力授业,亲传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位。孔子青年时代开始做“委吏”、“乘田”小官,到五十岁知天命以后,逐步被任命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摄行相事,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摄行相事三个月,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但也传说他曾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孔子当政失宠后,致力于教育,离开鲁国,与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十四年,历经过宋之危、丧家之犬、受困陈蔡之困,游走四方积极劝善,但百家争鸣局面, 五色令人盲,五声致人聋,到处传播的是法家之言。失望至极的孔子所用无果, 返回鲁国养老,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世。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第一,孔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作《易传》,写《春秋》,继往开来。孔子之前的中华文化因孔子得以传承,孔子以后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为。
第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悔人不倦……成为万世师表,为中华教育从思想到技术提供了模板。
第三,孔子的人格魅力,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历代统治者提出了一定的精神约束。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