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仁宗皇帝却一面用衣袖擦脸,一边苦着脸,还能继续接受他的建议。这反映出这位帝王的度量之大,非常人能比。经此一事,包拯的政治生命不但没有结束,日后还能落得个千古传诵的美名,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仁宗的宽仁和成全了。
宋仁宗皇帝去世时,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更是悲痛不已,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并且,为寄托深切之哀思,他竟在其辽国境内设了仁宗的衣冠冢,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不得不说,仁宗皇帝的仁政魅力已是炳照千古。
宋朝的神宗皇帝,后世又有人戏谑他为大宋历代皇帝中的“一代愤青”,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太祖、太宗兄弟俩外,在大宋历代继统的皇帝中,他算是比较有理想有魄力的一位皇帝。正因为抱着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巨大决心,他才能在重重阻力之下,毅然决然地重用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胆识有干劲的皇帝,也时常屈服于保守派的势力,在朝堂上屡屡被文彦博等一批老臣为难,怒极却又无可奈何。有一次,他想杀一失职的臣子,却遭到大臣蔡确和章惇的强烈反对,蔡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开始破例”。
神宗一听也觉得有道理,若为杀一人担负这么大的恶名就不值得了,但轻饶了他又觉得不甘心。于是,神宗沉吟半晌,说:“那就刺面配远恶处吧。”这时,章惇却说:“如此,不若杀之。”神宗问:“何故?”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毫不客气地回敬了皇上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
类似的事情,王安石也遇到过,但不一样的是,王安石的立场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变法正是王安石倡导的,但在变法运动中,因遇到了保守派的重重阻碍和打击,一度陷入僵局。
有一次变法派召开内部会议,几位干将就建议“青苗法不行,宜斩大臣异议者一二人”;“如有必要,可用霹雳手段”。王安石的长子王雱亦附和道:“枭韩琦、富弼之头于市,则法行矣。”但王安石却脸色大变:“儿误矣!太祖遗训,不杀士人,若开此例,则朝堂成刑场矣!”断然否决了这个提议。
在宋朝三百二十年的统治期间,正是因为历代皇帝谨守“不杀文人士大夫和言事者”的国策,才给文人积极参政议政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宽松氛围和良好环境,亦保证了政治上的相对清明。既没有宦官外戚专权、后妃干政和地方割据,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兵变、民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时,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皆空前繁荣,科技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宋史》记载,宋朝的年赋税收入一度达到近16000万贯文。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一夕间,宋朝所创造出的成就皆毁于蒙古骑兵之手,无不令人惋惜。这恰好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开明、包容、民主的大宋朝,承载着千载文人的理想和梦想,唯其如此璀璨和美好,才更加令人向往、不舍、怀念。”
虎思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平台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学习与研究资源。国学经典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与个人学习之用。
② 为了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若您发现本平台上发布的国学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请及时向我们反馈。您的每一份监督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③ 若您在浏览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错误信息,欢迎通过短信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会即刻采取行动,进行核实并更正。
④ 我们鼓励用户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阅读国学书籍,如各大书店及官方在线平台。若发现本平台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我们将立即下架相关作品,尊重并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